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革开放特别是1998年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住房为主的房地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针对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投资规模过大、供求结构失衡、房价涨幅过快、部分地区市场过热等突出问题,国家采取了以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控制信贷投放、加强土地调控、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等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尽管如此,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的国内银行贷款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如果商业银行不能有效识别和控制房地产开发贷款面临的潜在风险,房地产开发贷款必将成为商业银行严重的风险源。  相似文献   

2.
房地产信贷风险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金融研究》2005,(6):21-22
自1998年我国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产贷款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投向之一,房地产类贷款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比例也占到了15%-20%。房地产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支持房地产项目开发,拉动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房地产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其一般占用时间较长和涉及资金巨大,如何规避和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也是商业银行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的住房按揭贷款在近十几年间取得了快速增长,已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信贷品种之一,而提前还款风险则是商业银行在住房按揭贷款风险管理中不可回避的信用风险之一。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运用因子分析、判别分析等技术,对商业银行住房按揭贷款的正常与提前还款样本进行了计量模型分析,剖析了各项因素对提前还款风险的影响,概要总结了影响借款人提前还款决策的变量特征,提出了加强提前还款风险预警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因此,及时发现风险、预防风险、降低风险损失就成为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工作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工商业贷款、贸易融资贷款、房地产贷款、房地产建筑贷款和个人消费信贷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信贷风险发生前的征兆,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银行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能够提供第二还款来源的抵押贷款日益成为商业银行首选的贷款方式,其中.房地产由于具有不可移动、价值量大.保值增值等特性。更是成为商业银行青睐的抵押品。与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的不断发展相逢应,房地产抵押估价发展迅速,房地产抵押估价报告作为商业银行确定贷款额度和风险舫范的重要依据,通过判断抵押物权属的合法性,分析市场变化趋势、估算抵押物价值,在商业银行信贷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观察美国次贷危机,对比一下中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加强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防范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警示,并提出了银行房地产信贷的风险防范措施,以期在住房抵押贷款风险防范方面能引以借鉴.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地产信贷日益成为商业银行主要的业务品种和利润增长点。由于房地产信贷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房地产市场发展还处于不断摸索和完善中,特别是,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房地产信贷风险将进一步显露。商业银行在加强内控管理、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房地产信贷的法律风险。[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各商业银行为抢占房产信贷市场,相继对房地产开发商发放了大量的房地产开发贷款,这对繁荣我国城乡住房产业,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各行却屡屡遭遇房地产开发商将房地产开发贷款,从甲项目挪用到乙项目,或从甲地转移到乙地经营的资金“走穴”现象,造成基层行一些项目贷款不能按期收回,从而加大了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的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地产信贷日益成为商业银行主要的业务品种和利润增长点。由于房地产信贷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房地产市场发展还处于不断摸索和完善中,特别是,随着国家宏观调空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房地产信贷风险将进一步显露。而商业银行在做好内控管理.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做好房地产信贷的法律风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1998年以来,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住房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其带动之下,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获得了迅猛发展,到2001午9月个人住房贷款在房地产信贷中的比重已超过房地产开发贷款,成为房地产信贷中最重要的增长点。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在我国开展时间还不长,一直保持着较低的不良贷款率水平。但是,根据国际经验,其风险一般是在发放贷款后3至8年才逐步显现,所以目前个人住房贷款正进入风险暴露期。  相似文献   

11.
房地产信贷风险,是指因房地产开发商或购房人无力偿清商业银行贷款出现的风险。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严冬期,作为商业银行比较重要的房地产信贷资产来说,如不加强管理将面临极大的损失风险,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对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的识别与防范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对商业银行在房地产信贷活动中降低信贷风险有所裨益。本文首先简要说明了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和风险的主要类型,然后分析了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12.
略论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防范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房地产信贷是金融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商业银行贷款为高速发展的房地产业提供了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在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的同时,金融风险也正在逐步聚集。目前,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业务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对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为构建风险防范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思斯 《中国外资》2010,(22):40-40
观察美国次贷危机,对比一下中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加强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防范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警示,并提出了银行房地产信贷的风险防范措施,以期在位房抵押贷款风险防范方面能引以借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发展迅速,不仅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改善了城镇居民的住房消费需求,而且也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了银行的信贷结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随着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的发展,这项普遍被认为风险较低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正日益显现,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率逐步上升。目前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已经成为监管部门和各家商业银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的风险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晓东  唐卫 《新金融》2003,(6):33-3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日益蓬勃,近年来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形势.房地产贷款是商业银行贷款发放的主要投向之一,在房地产贷款普遍占银行总贷款15%-20%的情况下,作为商业银行尤其应该对今后若干年房地产市场的走势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把握房地产信贷的风险,将信贷资产的风险降到最小.  相似文献   

16.
刘铁彬 《新金融》2014,(2):38-41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也是商业银行贷款投放的重点领域,房地产贷款在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组合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该文深入剖析了中国商业银行偏好房地产贷款投放的主要原因和当前房地产贷款所面临的风险,并从商业银行角度提出了防范房地产贷款风险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蔡钧 《浙江金融》2003,(6):42-43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储蓄存款绝大部分都是短期存款,而房地产抵押贷款中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期限一般为长期贷款,如果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必然引起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等一系列问题,而房地产的资产证券化便是分散风险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但是我国现有的商业体制和住房体制改革,对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开展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和障碍,因此它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一、金融业要加强内部管理,防范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各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房地产政策和住房市场变化,充分利用现有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健全房地产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完善放贷风险预警机制,及时了解房地产企业的贷款史及其还贷情况、财务状况、商品房质量、经营状况、物业管理水平等,据此在对开发公司贷款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集中资金支持优质房地产开发企业.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地产信贷日益成为商业银行主要的业务品种和利润增长点。由于房地产信贷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房地产市场发展还处于不断摸索和完善中,特别是,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房地产信贷风险将进一步显露。而商业银行在做好内控管理、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防范房地产信贷的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20.
◇楼◇宇◇按◇揭贷款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武圣涛随着我国住房商品化和货币化改革的加快和全面推广,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已成为我国各家商业银行新兴的金融零售性业务,引发各家商业银行对此项业务的激烈竞争。为此,建行总行已提出建行房地产贷款的投向从支持住房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