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有股减持与流通的目标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由于国有股绝对控股且不能流通,使得证券市场缺乏有效的产权制度基础,难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经营机制得不到转变,国有股减持与流通成为长期困扰股市的一大难题,国有股减持的主要难点是同股不同价,必须将国有股的成本价与二级市场股价的关系理顺,并处理好国家、上市公司和股民的利益关系,国有股减持与上市才不会引起股市的动荡。  相似文献   

2.
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是外国直接投资中国市场的一种方式. 国内上市公司产权制度改革已经完成,公司治理结构也在逐步完善,对外国战略买家的吸引力在增强.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股票一级市场发行机制从审批制向核准制转化,原来少数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上市公司也已经较彻底地解决了产权方面的问题,而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初就依照<公司法>和<证券法>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在解决了产权问题的基础上,经过一次又一次公司控制权之争的洗礼,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得到了市场的培育.许多上市公司已经摆脱了依附于大股东或为大股东所控制的局面,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人格",有的上市公司甚至聘请了独立董事来参与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以弥补大股东在专业技能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李诗洋 《国际融资》2006,(11):35-37
世界银行的一位高级专家来华访问时曾说过,中国股市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有2/3的股票不能上市流通",这就是中国的一股独大,即股权分置.所谓股权分置,是指中国股市因为特殊历史原因,在特殊的发展演变中,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内部普遍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这两类股票形成了"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市场制度与结构.目前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自建立以来最为重大的制度性改革.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市场反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以来,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转让以及由此衍生的控制权转移现象日渐增多,中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市场也基本形成,为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市场反应的实证分析提供了便利条件。本文用事件研究法对2006~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事件的市场反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对控制权转移事件的反应具有明显的"先抑后扬再抑"的倒N型特征,控制权转移信息存在提前泄漏问题。但是,随着市场的逐步完善,投机炒作现象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5.
借鉴国外经验构建我国完善的公司治理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司治理是现代金融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典型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治理模式.虽然不同的治理模式各有优势,但也都有逐步向市场主导型靠拢的倾向.在清晰了解发达国家公司治理模式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公司实际情况的公司治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决定着上市公司的质量与资本市场的效率。以公司控制权转移为背景,围绕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博弈,结果表明,发生控制权转移的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在控制权转移前逐年下降;但控制权转移后则有明显改善。建立、完善公司控制权市场,有效控制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重要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7.
由于占2/3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使我国股票市场上存在着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股市的资本运作效率,也阻碍了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作出了国有股减持的决定,笔者将对这一政策进行深入分析及提出一些相应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6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国有股减持的有关事项,标志着国有股减持计划全面启动.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中的总股本规模约为2846亿股,其中不能流通的国家股和法人股占62%.按2000年5月底收盘时的市值计算,深沪两市国有股的总市值大约为22550亿元.按照目前证监会在2000年至2001年内将国有股比重减持至51%的设想,大约要减持300亿股.国有股减持是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本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就已明确指出国有经济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一些信誉好、发展潜力大的国有控股公司上市,在不影响国家控股的前提下,适当减持部分国家股"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9.
控制权市场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外部机制之一,控制权转移效率不仅体现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也反映着证券市场配置控制权资源的能力。本文从控制权转移效率的研究方法、基本结论以及影响因素等三个方面对控制权转移效率问题进行评述,并对今后的研究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代理权争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理权争夺是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上有别于企业并购的另一种控制权转移方式。从代理权争夺的原因、过程和特点来看,它的财富效应与其对公司治理具有积极意义。代理权争夺在中国证券市场已完成了数例实践,对这种金融创新进行法律规范有助于有效的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后股权分置背景下上市公司控制权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股权分置时代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机制存在的缺陷--控制权配置的错位和控制权市场的失效进行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股权分置格局下,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机制截然割裂是导致"大股东控制"和"内部人控制"问题以及控制权市场外部治理机能失效的根源所在.同时,通过对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控制权内部配置以及控制权外部转移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的分析表明,后股权分置时代优化控制权机制应当引入"股东实质平等"原则,以增强中小股东的行权便利性,等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企业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经济环境中产生、发展、壮大,在对融资渠道的选择上更偏向于股权融资的特点也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但是股权融资容易分散公司的控制权以及可能会导致股价下跌,从而使原始股东的权益受损和给外界传达公司盈利不佳等错误信息。造成这种上市公司更偏好股权融资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需要从企业自身和国家体制制度两方面来改善。  相似文献   

13.
股票市场对国有股减持的过度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有股减持造成股票市场的结构性变动 ,并改变了市场长期以来的定价机制与价值评价标准。沪深股市对此反应程度不一 ,沪市存在过度反应的现象 ,而深市则不存在。造成市场过度反应的原因既包括结构非理性的因素 ,也有投资者非理性心理的作用。减持国有股应综合考虑市场改革的历史背景与规范化趋势、市场公平与资源配置功能的维护等因素 ,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14.
国有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在操作中有许多不规范之处,不仅缺乏激励、约束机制,而且缺乏形成激励、约束机制的条件。规范国有上市公司的运作,我们必须建立独立的、规范的社会中介机构,以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减持国有股,实现国有股权多元化,以保证股东利益和股权约束;建立和完善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建立规范的经营者市场,为现代企业制度培养得力的管理人才。只有这样,国有上市公司才能规范运作,才能建成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5.
崔青云 《理财》2001,(7):34-35
许多人对国有股减持有一种犹豫的心态,认为国有股减持是让约占总股本62%的国有股流通起来,不可避免地会对证券市场造成较大冲击。国有股减持并不意味着国有股高位套现,而是为了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证券市场发展,只要方案和步骤设计得当,就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笔者认为,国有股减持可以分三步走。一、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是指企业员工通过购买企业部分股票而拥有企业的部分产权,并获得相应的管理权和收益权,从而强化对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激励机制。上市公司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员工持股信托基金会,由公司担保,并以购入的国…  相似文献   

16.
均衡发展是资本市场运行的最佳状态,然而我国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份比重过大且不能流通却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国有股减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国家、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影响到资本市场资金、股票的供求平衡,影响到股价的波动,最张影响到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国外在国有股减持过程中,很重视资本市场上各市场关系的均衡。我们有必要在国有股减持的程序高度、减持步骤及价格的确定等方面体现市场均衡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广东财政》2001,(8):10-10
国有股减持作为证券市场改革的重要一环,势必对市场的投资理念和价格取向产生深刻影响。在今年6月12日《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之前,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继续执行国有股减持计划是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努力方向之一。目前许多上市公司仍然由政府绝对控股,而且第二大股东持股量与第一大股东相差悬殊。“这种情况不利于将政企职能彻底分开,不利于维护中小股东的权益,也不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运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淮则从更高层次指出,国有股减持的本质目的,是要在“充实社保基金”的前提下“套装”改革的更大措施,冲破妨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些思想认识阻力和体制性障碍。其中,一是要彻底解决国有资产可不可以‘卖’的认识问题;二是要彻底实现国有经营性资产的可交易、可流通。在这样一个目标下,最终要通过“变现”过程实现为可交换、可流通,不仅包括充实社保基金的部分,而且包括目前不规范的制度设计下不能流通的全部国有股和法人股;不仅包括上市部分的国有资产,而且包括非上市部分的国有资产。而在国务院正式发布以国有股存量发行方式为主的《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之后,市场立即作出了强烈反应,另外一些权威人士纷纷发表了一些对国有股减持的看法,以促进各方对国有股减持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8.
股权结构能否影响控制权转移后企业治理效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控制权转移的动态过程中考察了股权特征因素对控制权交易后公司绩效改善的作用。文章利用1997 ̄2003年总共249个第一大股东变更的上市公司样本,通过wilcoxon检验等方法证明了控股程度不同的企业在控制权转移前存在显著的业绩差异,而控制权交易引起的股权集中度程度及控股股东持股份额的变化能够引起交易后企业业绩的变化,然而控股股东属性与企业业绩改善的关系并不显著,无证据表明法人股接管控制权后能够改善企业的治理效率。本文的论证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我国控制权市场的外部治理效力。  相似文献   

19.
邱兆学 《会计师》2008,(10):29-32
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和绩效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股权结构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控制权的配置及治理机制的运作方式,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公司治理的效率。尤其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企业改制很不彻底,股权结构缺乏科学性,直接导致了上市公司无法在科学规范的治理结构下运作,进一步影响了公司经营效率的提高。因此,笔者从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我国股权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导致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20.
编辑手记     
《新理财》2004,(12)
年度CFO评选正在进行中,我们收到了王化成教授领衔撰写的"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一文。正如一个好公司离不开一个好的CFO,CFO的成长也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一个治理结构完善、生产正常有序的公司必定是CFO成长的沃土,反之则可能成为其夭折的襁褓。如本期"封面专题"所例举的"四砂股份"在5年多时间里四易其主,生产陷于停顿,则简直就是CFO的恶梦。当然,公司控制权易主,在国内外都是经常发生的事,公司控制权的转移也并不意味着公司恶梦的开始,关键在于争夺控制权的目的。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公司控制权的转移主要是作为战略并购或公司外部治理的手段,目的是提高公司的竞争力。而在我国,争夺控制权的目的大多是看中了目标公司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