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才市场是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是新形势下政府人事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最充分地发挥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市场经济呼唤人才市场。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按照价值规律把人才和市场联系起来的必然要求,是通过市场这一“无形的手”实现  相似文献   

2.
浅谈入世后我国人才市场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将有利于加速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 ,促进人才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入世还给人才市场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影响 ,即机制性和体制性的影响。人才市场发展的基本思路是 :以机制建设为中心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中介组织转型 ,促进人才市场服务上水平 ,加强人才中介服务队伍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建立社会主义人才市场已势在必行。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关键。因此,正确认识人才市场,把握培育人才市场的基本条件,明确建立和发展人才市场的方向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一、关于人才市场的基本认识人才市场是人才交换关系和交换场地的总和。1、N才是一种特殊商品。人才成为商品是社会主义人才市场存在的理论前提。马克思的《资本论》告诉我们,商品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作为科技的载体同样具有与商品相似…  相似文献   

4.
人才市场信号对人才市场的运行效率至关重要,而我国的人才市场信号体系正面临着诸多问题,无法发挥正常的市场信用功能。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加强社会公众人才质量观念和人才市场信号观念的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与人才市场信号相关的法制体系,建立各种人才市场信号的评估和鉴别机构,逐步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专业人才评价体系,并在高等院校实行“宽进严出”的学术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5.
荣志远 《开发研究》2007,(2):150-152
人才市场化配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甘肃省人才交流与人才市场起步很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在促进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配置人才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人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还受到市场自身、人才供需矛盾、制度供给方面的制约,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构建有利于人才市场发展的合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分析人才市场运行机制的角度出发,分别从供求关系、培养体系、择业观念及就业形势层面探讨了新形势下人才市场运行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存在的矛盾,进而对人才市场视阈下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路径进行探析并提出几点符合当前人才市场需求的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构筑多层次的人才招聘服务体系 提供人才招聘服务是人才市场的基本功能,但如何因应市场发展提供客户所需的个性化服务就成为人才市场专业化程度高低的分水岭.西部人力以其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根据市场细分化要求构筑了一个多层次的人才招聘体系,为企业提供从初级到高级人才招聘的多层次人才招聘服务:面向高级人才的西部猎头和金领世界、面向中高级人才的网上人才市场--中国人才热线,面向初级人才的西部之光人才交流会和委托推荐.  相似文献   

8.
高静 《特区经济》2009,(5):171-173
"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是要统一全国"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是其中的重要阶段和重要部分。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培育的瓶颈及其原因,指出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要求进一步推进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以市场机制来完成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建立农村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人力资源市场中的城乡信息均衡,以及人力资本投入的追加。  相似文献   

9.
政要动态     
张学忠:人才市场发展要适应新形势 人事部部长张学忠近日指出,人才市场建设是市场经济下人事制度和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外人才中介领域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我国人才市场建设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总结经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市场体系中有机组成部分的人才市场在我国城乡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相继建立,并显示出在调节人才供需、优化人才配置、促进生产力发展等方面的效能,其作用和地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本文就我区人才市场问题谈谈个人的浅见。近年来,我区的经济体制改革及与之相配套的其他一些体制改革进展较快。建立人才市场,正是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首先,建立人才市场是改革人才管理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现行的人才管理体制,无论是人才的分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西部地区最大的资源是人力资源,西部开发应优先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文章认为,实施该战略可采取如下措施:(1)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成为西部开发的首要战略的必然性和紧迫性;(2)深化分配领域改革,构建人才投资与回报的合理机制;(3)采取新举措,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优化人才资源配置;(4)加大西部地区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推进“  相似文献   

12.
如何培育竞争性的国企经营者人才市场,形成新型的组织配置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机制,逐步实现选拔机制转换?如何解决国企经营者职业化、市场化中观念障碍与操作难点?如何发展规范经营者人才市场,发挥市场在经营者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本刊记者走访了省委组织部副厅级组织员、省国企办常务副主任林国樑同志。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要依法有效地行使对人才市场的指导、监督、规范的行政职能,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并编制人才市场发展规划,加大对人才市场建设的投入,实现人才市场统筹发展;要加强人才市场法制建设,清理阻碍人才市场发展的法规、规章和政策.要加强人才市场诚信建设,建立信用评价和失信惩戒机制,实现人才市场行业自律.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要依法有效地行使对人才市场的指导、监督、规范的行政职能,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并编制人才市场发展规划,加大对人才市场建设的投入,实现人才市场统筹发展;要加强人才市场法制建设,清理阻碍人才市场发展的法规、规章和政策,要加强人才市场诚信建设,建立信用评价和失信惩戒机制,实现人才市场行业自律。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是否是商品?”对于这个在西方不是问题的问题的争论在我国终于偃旗息鼓,国内目前正转诸探讨如何建立人才市场,特别是如何建立企业家市场。实际上,在发达国家众多的市场中,企业人才市场是最不成体系的一类市场,绝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都是从企业内部选拔和培养出来的,而不是从人才市场引进的。  相似文献   

16.
高校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匹配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功能实现的重要前提。本文结合天津市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基于可雇佣性视角提出高校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匹配的对策体系。该对策体系从政府、高校和企业的三元主体出发,从整合优势资源,构建三方联动的匹配平台、创新政策体系,优化天津市人才环境、改革高校教学模式,提升人才的可雇佣性技能水平、优势互补,强化校企合作方面探讨高校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匹配的实现途径,以期为推进天津市高等教育改革、实现社会服务功能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人才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应该看到,人才流动难仍是当前的主要问题,统包、统配在现有人才管理体制中仍占主导地位,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资源低度使用的现象依然存在。一方面是人才的大量积压与浪费,一方面是人才的严重短缺与匮乏。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在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用  相似文献   

18.
在漫长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以市场为依托的经理激励约束机制,以保证经理为公司的经营取得成功和维护股东的利益而正当地行使自己的权力。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培育和发展经理市场,促进经理自我约束的实现 在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机制中,经理的产生是以发达的人才市场为依托  相似文献   

19.
区域创新体系是新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分解新型国家创新体系总体目标的任务。而县域科技创新体系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单元,是推进国家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基于此,本文结合重庆市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抓分类、抓政府等"七抓"为发展重点,从市级和县域层面分别提出推动重庆市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差异化布局的对策建议:在市级层面,开展县域创新发展顶层设计,培育壮大县域科技创新主体,强化县域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培育集聚县域科技创新人才。在县域层面,加强县域层面创新载体及创新项目建设,推动县域战略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创新人才向区县集聚,促进县域层面的科技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20.
高等院校是高等教育根本任务的主要实施者,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向社会输送社会建设所需的合格人才。创新人才培育体系的建设是广大高等院校的创新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高校必须要通过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真正落实好加强市场导向型的人才培育,真正承担起培育合格人才的重任。文章从客户需求定制化的角度分析了在市场环境变化下高校如何定位和构建人才培育体系,强化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