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随着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网络经济和网络社会的时代已经到来,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说过:"未来的信息时代就是网络的时代".在我国,虽然计算机信息系统(网络)的建立与应用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但却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各系统、行业的局域网、广域网纷纷建立,并通过国际互联网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连.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计算机网络犯罪已不是一个遥远的话题.从发达国家看,作为高科技犯罪的计算机网络犯罪,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已经充分显现.本文试就有关网络犯罪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正>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技术措施愈来愈多,对于控制计算机网络犯罪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相比而言,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法律措施则明显滞后,对预防和惩治计算机网络犯罪显现不力。"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熊猫烧香’病毒事件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全国人大代表张学东说,"计算机网络犯罪日益猖獗,制定网络安全法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本人认为:应当加强惩治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立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犯罪在很多领域出现了新问题,此后各种相关的计算机犯罪层出不穷。文章主要从计算机犯罪和网络犯罪的关系、具体的网络诈骗问题以及计算机犯罪的完善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了计算机犯罪与网络犯罪在本质上的区别,进而对计算机犯罪的下位犯罪——网络犯罪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计算机犯罪的有关探讨,从而达到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犯罪的相关立法、预防计算机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网络犯罪,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以计算机网络资产为对象,运用网络技术,对存储于网络空间里的信息进行侵犯的严重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它与传统的犯罪有着巨大的差异,具有鲜明的特点。网络犯罪的日益广泛性和给社会所带来的巨大破坏作用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紧迫的课题:如何防范日益猖獗的网络犯罪,减少网络犯罪造成的巨大损失,成为信息时代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犯罪的特征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计算机犯罪的概念、类型(一)计算机犯罪的概念:所谓计算机网络犯罪,就是犯罪分子利用计算机或网络技术、管理的安全漏洞,并通过计算机或网络对受害者  相似文献   

6.
Internet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匿名性给计算机黑客、病毒等提供契机,利用网络来犯罪,严重威胁到网络信息的安全。如何杜绝网络信息犯罪,已经成为互联网人群首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E-mail、微博、电子商务等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网络犯罪。如今,传播计算机病毒、网上恐怖活动、网上盗窃、传播色情、网络侮辱、诽谤与恐吓犯罪等违法犯罪行为日益猖蹶。鉴于计算机网络犯罪已经严重威胁互联网正常健康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如何预防及治理网络犯罪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8.
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成为吸纳、交换、传递、品味信息和分享文明进步的大平台,增加了青少年吸收信息和知识的渠道。但是,在我们惊叹于网络的强大功能的同时,还应清醒看到网络世界并不安全。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虽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但是随之而来的青少年计算机网络犯罪也成日益增长的趋势。对此,学校与社会在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技术教育的同时,要提高青少年网络法制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  相似文献   

9.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了网络构建的虚拟社会,其已经成为网络社会中的重要参与主体。而被大多数青少年喜爱的网络应用和网络空间中存在的不良信息,也渐渐成为导致某些青少年实施犯罪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入手,提出建立青少年网瘾防控机制、"三位一体"的社会教育防范体系等措施来有效地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犯罪也越来越猖獗。为了有效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充分认识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特点和原因,从而相应地采取各种措施,对计算机网络犯罪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  相似文献   

11.
《企业经济》2013,(7):185-188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网络犯罪是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网络犯罪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危害性进行分析,并阐述了网络犯罪法律防控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以法律防控为主体的网络犯罪综合防控体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由于互联网的日渐普及,网络犯罪逐渐被国际社会所重视。与传统犯罪相比,网络犯罪呈现出很强的辐射性和全球性特征。如何解决网络犯罪管辖权的冲突,确定网络犯罪的刑事管辖权,使有关部门得以有效率地打击网络犯罪,是现在针对网络犯罪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海军 《秘书工作》2003,(11):42-43
利用党政计算机信息网络收集、处理、报送信息已经成为信息工作的主要手段,有些部门内部局域网建设初具规模,信息、文电部分实现网上传输;有些地方建立政府部门网站并向社会开放,一些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应用性数据库已经或正在考虑建立等.随着网络的社会化、开放化、个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客观上存在网上信息被泄露、篡改和假冒,黑客入侵,计算机犯罪,病毒传播,访问控制的不合理配置以及网络软件的漏洞和"后门"等危险.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必须同步考虑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信息保密工作,要求所有信息工作者在探求计算机信息网络条件下信息工作的新突破的同时,注意单位及个人计算机信息资料的安全运行管理.  相似文献   

14.
网络犯罪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型犯罪,它包括以网络为对象的犯罪和以网络为犯罪现场的犯罪。它具有技术含量高、危害程度重、涉及面广、隐蔽性强等特征。因此,打击该种犯罪,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犯罪立法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社会中,网络技术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技术发展对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影响也很大,它实现了软件、硬件及信息资源共享和传递的目标,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遍推广,网络技术与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得以有效结合。这样可以使网络技术的发展更加迅捷,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与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有效地推进了社会信息化进程。本文简要分析网络技术发展对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潘飚 《企业经济》2003,(5):128-129
一、计算机犯罪的特征所谓计算机犯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利用计算机系统的特性,侵犯计算机信息系统,危害社会信息交流安全,并应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技术性强。与其它犯罪形式相比,计算机犯罪突出的特点在于其技术性和专业性。犯罪者主要是一些掌握了电脑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士或“网虫”。他们洞悉网络的缺陷和漏洞,运用丰富的电脑及网络技术,借助四通八达的网络对网络系统及各种电子数据资料等信息发动进攻,进行破坏。2、隐蔽性高。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可以使用匿名访问,犯罪作案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网络的兴起,引发了各个领域的应用革命.新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效率,方便了生活,造福了社会.然而,如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互联网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十分稚嫩和脆弱的,这就为互联网犯罪提供了滋生的土壤.针对这一高科技犯罪,在立法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在网络管理和网络犯罪方面基本上处于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状态,司法部门如何处理计算机犯罪案件,是一个既紧迫又需长期研究的问题.本文从网络犯罪的原因,特点及我国的立法现状方面探讨网络犯罪的刑事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8.
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网络的兴起,引发了各个领域的应用革命。新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效率,方便了生活,造福了社会。然而,如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互联网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十分稚嫩和脆弱的,这就为互联网犯罪提供了滋生的土壤。针对这一高科技犯罪,在立法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在网络管理和网络犯罪方面基本上处于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状态,司法部门如何处理计算机犯罪案件,是一个既紧迫又需长期研究的问题。本文从网络犯罪的原因,特点及我国的立法现状方面探讨网络犯罪的刑事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9.
现如今,计算机网络潮流已经势不可挡,带我们走进一个新的世纪。网络已经走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它对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起到影响。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为我们带来数字地球、虚拟现实、电子商务、MP3、E—MAIL、等各种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恐怖主义、网络色情、计算机病毒以及黑客等负面影响。而计算机网络犯罪也在这同时迅速地发展了起来。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技的更新与进步更是日新月异。近年来,网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被称之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而伴随着计算机使用的同时,计算机系统安全和网络安全也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侵入用户计算机,轻则泄露用户隐私,重则危害国家安全,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本文将针对计算机系统安全和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促进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