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2008年"四万亿"财政计划实施以来,我国货币供给量年增长率均突破10%,货币存量已突破100万元。在财政主导模式下,如此巨大的政府支出需要通过铸币税来平衡,货币发行增加。在大财政、金融管制和金融抑制情况下,我国必然会产生货币错配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应在转换财政政策思路、优化财政收支结构的基础上,逐步放开金融业市场,通过利率市场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2.
货币的类型与货币供应量调控余力一、货币形式多元化是信用经济发展的产物货币俗称钱。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当有人问你(尤其是企业法人)有没有钱,有多少钱,你一定会这样考虑:第一你会想到有多少现金,第二你会想到有多少存款,第三你会想到手中掌握的支票、汇票、本票...  相似文献   

3.
怎样看待我国的货币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把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联系起来,研究基础货币可控性与货币供应量可控性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中央银行不能控制的基础货币随机波动对货币供应量可控性的影响部分地被货币乘数的随机波动的影响抵消,因此基础货币不可控并不必然导致货币供应量不可控.  相似文献   

6.
7.
传统经济理论一般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带来物价水平的上涨,当物价上涨到一定水平就会引发通货膨胀。本文以货币供求及通货膨胀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近期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分别从长期、短期内对该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8.
9.
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对股市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初,我国股市走出了一波大牛市。与此同时,由于外汇占款而被迫投放到市场中的货币数量较前几年也庞大了许多,因此,“流动性过剩”的说法便成为了解释这波大牛市的一个重要理由。本文试图从货币供应量与股市之问关系的角度出发,利用计量经济学的VAR模型,通过综合运用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来探求目前我国这波大牛市是否由于“流动性过剩”而导致,现阶段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股市之间到底有没有强烈的内在联系。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股市上涨与货币供应过多之间关系不大,股市上涨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未来股市的预期。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性地研究了中国自1986年以来发生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时段,并从货币供应量的视角出发,选取了1986—2015年的M1、M2、CPI的增长率数据作为样本,通过图示法和Eviews9.0软件分析M0、M1、M2增长率和CPI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得出M2增长率与CPI增长率有着密切关系,货币供应量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通货膨胀的调节,应时刻警惕M1指标的变化,但更需注重M2指标的具体变化情况。结合当下实际,我们认为尽管短期内总体物价水平没有出现通胀迹象,但中长期仍需防范滞胀所带来的压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关系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3年1月到2009年4月的经济金融月度数据,主要应用动态式计量检验方法对M1和M2及其变化与股票价格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我国M0、M1和M2并不能引起股票价格的变化;(2)在我国新增货币供应量M1的时间趋势图与股票价格变化的走势非常一致;(3)在我国货币供应量M2-M1的增速时间趋势图与上证指数走势也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12.
我国证券市场价格与货币供给量互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使用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证券市场价格和货币供应量的关系,以期研究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直接的相互关系,检验货币供应量这一中间目标在我国中央银行调控证券市场过程中的适用性.实证结果显示我国证券市场价格和M0、M2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证券市场价格可以用货币供应量M0和M2来解释,而证券市场价格变化不是引起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原因.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供应量和证券市场价格存在的长期稳定的关系,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调控证券市场的中间目标,灵活调控证券市场.  相似文献   

13.
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其正在成为影响我国货币需求和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本文研究了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发现股市上涨在短期内会增加M1的需求和减少M2的需求,在长期会减少M1和M2两者的需求,股市冲击对M1需求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对M2需求的影响不具有持续性.研究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应适度关注股市波动对货币需求与货币政策的冲击,尤其应预防经济陷入股市泡沫与高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夏恩君  刘楠  沈洁 《技术经济》2008,27(7):81-85
当一个经济体中存在股票市场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显得非常复杂。本文就货币供给量对股票市场收益的影响进行了经验研究,得出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均对市场有正向影响的结论;同时发现,市场对现有影响因素的反应有过度的倾向,但长期内会恢复均衡。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identifies segments of individual investors based on their money attitudes (attitude toward financial security, attitude toward stock investing, obsession with money, perceived immorality of the stock market, attitude toward gambling, interest in financial matters, attitude toward saving, frankness about finances). A cluster analysis of data from a representative mail survey conducted in Switzerland (N = 1,569) yielded four main segments of individual investors we term safe players, open books, money dummies, and risk-seekers. This typology has forecast value for behavior: Each type differed with regard to having investment portfolios, buying and selling securities, risk tolerance for maximization of capital, response to price fluctuations, and willingness to make environmentally and 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s.  相似文献   

16.
张勇  范从来 《财经研究》2004,30(8):5-17
文章以1994~2002年为样本区间,通过构造货币供应函数和对货币政策操作实践的分析,考察货币政策操作本身对货币存量的冲击.研究表明,银行的资产组合行为对货币存量变动起着主导作用.中央银行短期性货币政策操作的变化可能会改变银行的行为参数,其行为变动的方向是在中央银行预期之内;同时,由于银行对货币政策操作的预期可能使之做出过度反应,使其贷款偏好"过松"或"过紧",进而导致实际的货币存量超出预定的目标值.这说明,经济主体的行为参数发生有规则的变化是有效控制货币存量的重要条件,为此,中央银行应该进一步提高政策决策的透明度,以求稳定和引导预期.  相似文献   

17.
张秀利 《经济问题》2012,(10):89-92
通过考察2001年1月~2011年12月的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价格的数据,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实证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并不相同,M1与股票市场价格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M0和M2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并不显著,这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应当关注资产价格波动,并可通过控制M1的供应量来对股票市场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18.
关于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增量关系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亚平 《财经科学》2005,(2):154-161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普遍认为,股票市场的发展与扩张对货币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增量需求, 但是,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一现象却与国外在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普遍规律不尽相同.由于美国股市事实上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故本文将借助对中国和美国股市在货币需求问题上的比较研究,以期更深刻地揭示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以及其中的内在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货币需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货币需求的基本状况和特征进行分析,借鉴经典理论方法分析了货币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货币需求函数,以1992~2006年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实证方法得到货币需求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揭示了货币需求除受收入影响外,还受通货膨胀率、风险资产价格影响。因此,要关注货币需求变化的长期趋势,提高货币政策预见性;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货币政策决策应关注资产价格及新的制度因素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