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新经济地理革命以来,国外经济学界开始比较关注空间经济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两条主线:一是利用新经济地理的垄断竞争研究框架,着力研究不同运输成本等参数条件下的区域和城市经济的均衡布局及其演化;二是根据完全竞争框架内的马歇尔外部性研究空间经济集聚的内在机制。此外,从演化经济或新增长理论的视角研究空间经济也是颇具吸引力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
引入动态外部经济的实证研究方法,分别利用1993-2003年我国各省份制造业20个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就业人数、资本存量数据,以检验我国各地区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的作用。利用不同的数据集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共通的结论是初始产业规模对产业发展有正向作用、产业的竞争程度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对于专业化和多样化水平,利用产出数据的回归结果显示专业化于某一产业不利于该产业的发展、多样化水平的影响不显著,而利用就业数据的回归结果显示专业化的影响不显著而多样化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利用产出数据的分析应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识别经济集聚中马歇尔外部性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中国制造业数据。通过考察制造业集聚水平和产业间专业化分工的协同演进过程,本文一方面发现两者具有替代关系,验证了马歇尔外部性是经济活动空间集聚后果的理论假说;另一方面证实了马歇尔外部性是推动中国制造业空间不断集聚的基本因素。本文还发现市场化改革是实现马歇尔外部性的积极力量。本文的结论为我国企业选址、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湾区经济作为全球化和市场化在特定地域衍生的高级经济形态,其创新性与开放性的空间互动关系更加明显。在探讨二者作用机理和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引入经济集聚度、协调耦合度和空间趋同分析等方法,实证研究了沪杭甬大湾区外向经济与创新经济在多维视角下的协调发展关系。结果显示,2006-2017年创新经济整体增速高于外向经济,上海的核心地位突出;创新经济总体集聚水平向外向经济拟合,但局部集聚空间等级分布差距明显,二者互动能力较弱;创新经济与外向经济的集聚性由磨合向高水平耦合演进,但仍处于中度失调水平,内部城市多处于高耦合低协调状态,但协调状态差异较大;湾区内部两经济系统的空间集聚水平均向自身稳定状态收敛,但外向经济对创新能力的提升效果不明显。最后,针对结论,对具体协调方案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笔者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利用1999年~2008年省级相关数据,对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及其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沿海区位和文化资源禀赋优势促进了文化产业集聚;人力资本、交通通信、文化消费的提高也有利于文化产业集聚;政府财政支持对文化产业集聚有正面影响;文化产业集聚存在空间正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6.
覃一冬 《当代经济科学》2012,(5):118-123,128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关于经济空间集聚的研究视角,采用我国2003--2009年间2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经济集聚的决定因素。实证研究结果发现,Marshall所强调的三个外部性经济均显著影响我国城市经济集聚,但是劳动力市场外部性和知识外溢却呈现出离心力作用。此外,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表明,扩大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和增加教育投入能促进城市经济集聚,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则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构建了一个两区域、两要素和三部门的新经济地理模型,探析了空间均衡下高铁开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基于此,将高铁开通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模型检验高铁开通、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理论上,高铁开通能降低区域间创新要素流动成本,促进创新资源由技术中心区向外围区扩散,使技术创新在区域间实现稳定的“对称均衡”空间结构,进而推动各地区经济实现平衡增长。(2)高铁开通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高铁建设越完善则越有利于促进“技术溢出”,从而提高区域整体技术创新水平。(3)高铁开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而技术创新是高铁开通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高铁开通能够通过调节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总体上,高铁开通有利于发挥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而能够塑造更加均匀的经济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   总被引:149,自引:1,他引:149  
金煜  陈钊  陆铭 《经济研究》2006,41(4):79-89
本文使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讨论了经济地理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对工业集聚的影响,并利用1987—2001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因素。我们的主要发现是(1)经济开放促进了工业集聚,而经济开放又与地理和历史的因素有关;(2)市场容量、城市化、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政府作用的弱化也有利于工业集聚;(3)沿海地区具有工业集聚的地理优势。我们的研究为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提供了来自于中国的证据,同时也发现,除了经济地理的作用以外,政策也是导致工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与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计量经济学逐渐从边缘发展成为应用计量经济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流。本文系统总结了近三十年来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领域的进展与模型。本文对其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起飞和成熟,并且对每个阶段理论重点与主要贡献进行了全面地概括。文章最后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10.
城市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将就环境外部性的特点进行经济分析,提出运用经济学、伦理学及政治学综合性知识,在追求高效率、确立道德约束、建立政治规则和明确衡量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治理环境外部性的积极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是分析城镇性质的重要概念,新经济地理学为我们认识城镇的空间区位选择与多重效应集聚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正是由于支撑城镇系统的企业、政府、家庭和其他组织等子系统在追求各主体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对交易费用的节约,才导致了城镇系统的发展有其内在根本动力,进而也成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和城镇化趋势在世界不同区域持续演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原经济区县域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路网密度、可达性和区位优势度三方面构建交通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原经济区2008年县域交通优势度进行评价与比较;并在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基础上,对交通优势度与县域经济的耦合及协调度进行测度,并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区划分。中原经济区交通优势度区域差异突出,呈现出以郑州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圈层状空间格局;县域经济水平西北部高于东南部,山区资源县高于平原农业县;虽然各县市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度均较高,但大多数县市处于中度协调或勉强协调状态;绝大多数县市交通超前发展,仅西北部边缘县市交通对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中原经济区应充分依托现有的交通支撑优势,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与交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外部性问题的存在,导致市场机制不能完全达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运用各种经济政策工具是促进循环经济的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为此,本文提出,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选择并利用好各种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4.
新新贸易理论在我国已经引起了充分注意,但紧随其后产生的新新经济地理却受到忽视,而新新经济地理对空间经济理论的突破是:在规模经济与垄断竞争的框架下,放弃企业或劳动者同质性假定,从微观角度研究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质”(企业效率)的差异.在理论方面本文将当前研究归结为DS、OTT和BEJK三大分析框架;在实证方面总结了新新经济地理对新经济地理估计偏误的校正.并且展望了新新经济地理与企业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中国转型经济特殊国情相结合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发展令世界震惊,投资的不断增加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投资中最为重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起着推动作用,也具有经济发展的指向作用。中国投资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高—高类型区集中分布在京津冀、辽中南和长三角地区。投资飞地在中国很难形成,仅有重庆和兰州。此外,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模型以2011年中国地级市(州、盟)级数据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误差模型比其他模型的分析结果更可靠。国内投资、FDI、土地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均是经济增长的显著影响因素,其中,国内投资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力最大,其次为劳动力投入,最弱为土地投入。  相似文献   

16.
We generalize the model of Krugman (J Polit Econ 99(3):483–499, 1991) to allow for asymmetric trade costs between regions and for (asymmetric) trade costs that are internal to the regions. We find that industrial activity, in a region, is enhanced by higher costs of importing and lower costs of exporting (more precisely, by a higher ratio between the two trade costs). This suggests that countries may impose tariffs on imported goods and seek to remove the import tariffs in other countries (unilateral protectionism) in order to foster industrial activity. Industrial activity is also promoted by lower domestic internal trade costs and higher foreign internal trade costs (more precisely, by a lower ratio between the two trade costs).  相似文献   

17.
基于PCA-ESDA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叶林  黄震方  王坤  涂玮 《经济地理》2012,(8):149-154,35
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为研究单元,选取1999—2008年反映旅游经济的相关指标,利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出每个省份旅游经济的综合得分,然后对综合得分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从"长三角"及"珠三角"向内陆逐渐降低的特征。1999—2008年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不显著,但局部空间自相关却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沿海省份位于HH区,西部省份位于LL区,西南、部分东部和中部省份位于LH区和HL区。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持续的非均衡态势,1999—2008年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的总体空间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省域旅游经济集聚的空间依赖性、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与资源禀赋、政府政策是影响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学长期发展的演革中,一直存在着两种研究范式的争论:一种是以"经济人"逻辑演绎为基础的主流经济学;另一种是以"演进理性"的历史主义-制度主义-演进主义为基础的非主流经济学.这两种经济学研究范式争论和碰撞了上百年.其实,我们应该用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二者.主流经济学的演绎逻辑分析框架适合于分析诸如经济活动的短期优化、市场关系和企业静态结构之类的可自我实施性问题;而后者的演化分析框架则适合于分析动态的宏观经济社会问题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演进问题等.  相似文献   

19.
流域经济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等领域,与区域发展密切相关,在学术界和实践中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对流域经济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性研究,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目的是较为全面地反映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流域经济空间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前人研究为基础,界定了流域经济的定义、特征及功能,沿用区域经济的分析方法,概括了流域经济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演进过程,认为流域经济发展是与自然条件和资源在空间上的耦合,表现为梯度差异明显。流域经济的形成机制与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目前在发展中存在竞争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最后概括总结了合理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同发展等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