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问题,基本上可概括为两种观点:一种是主张“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即就地转移模式。其主导思想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应在农业和农村内部解决。另一种是主张“离土离乡”进厂进城,即易地转移模式。主导思想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在农业和农村内部解决,必须从社会总劳动的按比例分配出发,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大系统中求得解决。其中,对农民“离土”的看法是一致的,分歧的焦点是农民  相似文献   

2.
一、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式的选择 在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式的选择上,主要有两种观点“就地转移论”,“易地转移论”。前一种观点着重从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性考虑,后一种则注重从城市化的共性考虑。从实践看,就地转移已成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导方式。能否从这两种形式中找到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合理选择呢?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的再思考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在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问题上 ,人们已经形成共识 ,但是 ,在转移的具体途径方面却存在很大分歧。这种分歧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应就地转移、就地消化 ;另一种观点认为 ,应通过优先发展小城镇予以吸纳 ;第三种观点认为 ,应向城市转移 ,尤其是向大中城市转移。本文认为 ,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应该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但需要解决一些制度性的障碍 ,否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那种力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就地转移的设想是不切实际的 ,也是行不通的 ;力图通过优先发展小城镇来吸纳大量农村剩…  相似文献   

4.
1.关于产业布局问题关于林产工业的宏观布局,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主张在林区布局。认为接近原料地可以充分利用伐区和造材剩余物,节约大量的运输费用;加工工业与原料基地可以紧密结合,促进营林走向化;林区场地宽广,水源充足。另一种主张在大中城市建厂。认为接近消费地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力相对大量过剩。如何为大批的农业剩余劳力寻找新的投向?有的主张大力开拓劳务输出,实现农业剩余劳力的跨县、跨省转移;有的主张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入手,强化种植业,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和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家庭企业、联户办企业,以及农村第三产业,实现农业剩余劳力的就地转移。我认为,后一种观点符合丘陵地区的区情,是丘陵地区农业剩余劳力转移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振兴丘陵地区经济的战略对策。现就岳池县农业剩余劳力转移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选择的途径和方式来看,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的模式:一种是农业劳动力伴随其它生产要素异地向城市集中,并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转入非农产业的分业型、集中转移模式;另一种是农业劳动力就地分散转移到非农产业,并与农业生产和土地保持一定弹性联系的兼业型、分散转移模式。田烨、史福祯同志在《论农业劳动力的兼业型转移》(以下简称“田文”)一文中对后一种模式在我国现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关于我国农村城市化道路问题,目前普遍流行的一种观点是:重点发展乡镇企业,建设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使农业上的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条道路可称之为“就地消化式”的城市化道路。我认为:这条道路既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因而终究是走不通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农村推行联产承包制后农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人们一直关注着农业人口、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学术界对此进行探讨的结果,是得出“离土不离乡”模式。许多同志撰文断言,采取行业间的劳动力转移,在乡村区域内就地消化,是完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唯一途径”。除此之外,别无他路。在此,本文提出与此不同的观点,试论如下:  相似文献   

9.
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捷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面临着农村劳动力过剩,亟待向外转移的局面。但学术界对过剩劳动力向何处转移的问题众说纷云。一种意见主张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就近吸收劳动力;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占地多,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应该走“城市化”的道路。各持己见,相持不下。  相似文献   

10.
一 如何衡量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理论界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但以下这两种观点是颇有代表性的。第一种观点是从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来衡量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具体地说,就是用产值、销售额和利税的同步增长来评价经济效益的优劣(下面简称“三同步”说)。第二种观点认为,不管现阶段乡镇企业的效益或高或低,都不过是一种过渡效益,不应该以此作为其固定特征。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点偏颇。前一种观点强调从企业一般的角度来衡  相似文献   

11.
近日于某报看到吴敬琏先生关于“三农”问题的一些观点,他认为其症结在于农村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人均占有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过少,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有人将这一观点概括为“就业优先论”,本人更愿意称之为“劳动力转移论”,对于这一观点,本人有一些不同意见与吴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农村有待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一亿人左右,如此大量的人口如何转移?“就地转移”也好、“异地转移”也好,途径无非有两条,一条是向小城镇转移;一条是向城市转移,究竟以哪条途径为主,  相似文献   

13.
湘潭大学经济系举行的消费经济学讨论会,着重讨论了小康水平的几个问题,现将几种不同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小康水平的含义 一种观点认为:小康水平就是中等生活水平。“小康”就是“中等”,它是指维持中等生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就“土地收益递减”理论的评价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种不为传统观点所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大胆地探讨土地投资收益的变动及其规律性的勇气,是应该肯定的,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讨论中也存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对于我们以往对“土地收益递减”观点的批判笼统地予以否定。而主张承认“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人日渐增多。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正确  相似文献   

15.
在对待农田休耕的问题上,当前国内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需要休耕;另一种认为不需要休耕.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观点,即主张休耕. 关于"休耕",主流辞书上没有现成的释义,笔者自定义为:农田在一定时间内不种作物(但仍进行管理),借以休养地力的措施.那么,为什么要休耕?答案可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了农田的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16.
就地转移: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地转移: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策于志成到本世纪末,我国农村能否实现小康目标,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就此问题结合山西省运城地区的实际情况谈些浅见。(一)挖掘农村内部潜力,依靠自己“就地消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现...  相似文献   

17.
一、八十年代转移实践的启示 1.八十年代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就地转移”是农民在传统体制下不得已的选择,其既有合理性,又有发展的局限性。①“就地转移”节省了国家的就业投资。目前全国4亿多农村劳动力中,已有五分之一在乡镇企业工作,如果这些人由国家包下来安排,则需投资3万多亿元,而乡镇企业安排他们就业只用了不足2000亿元。②“就地转  相似文献   

18.
在1984年11月召开的全国乡镇企业学术讨论会上,对乡镇企业的名称及改“官办”为民办的问题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一)关于乡镇企业的名称 一种意见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公社体制的改革,将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比较好,这样能反映农村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第九期刊登了詹向阳的《农业劳动力的非正常转移要引起重视》一文。詹文开宗明义,观点十分鲜明,即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是非正常的。 文章指出:我国“近几年,农业劳动力流入非农产业的数量和速度,有着惊人的增长。1986年转入乡镇企业劳动力比1979年增长51.4%。至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巳拥有8500万农村劳动力……”。对上述数字的“惊人”,可以有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惊喜”,另一种是“惊”忧。詹文的观点显然不是前者,而是后者。  相似文献   

20.
在对待农田休耕的问题上,当前国内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需要休耕;另一种认为不需要休耕。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观点,即主张休耕。关于“休耕”,主流辞书上没有现成的释义,笔者自定义为:农田在一定时间内不种作物(但仍进行管理),借以休养地力的措施。那么,为什么要休耕?答案可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了农田的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