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贝尔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成立于1923年,总部位于纽约,是华尔街一家拥有85年历史的投资银行。据《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统计表明,公司创造了连续83年盈利的记录。今年3月14日,公司致电美联储求援申请破产,5月29日以10亿美元的价格被美国摩根大通公司收购。④贝尔斯登成为次贷危机席卷全球之后第一个崩溃的投资银行。从表象来看,贝尔斯登的崩溃主要是受美国次贷危机大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航油巨亏事件,对我国乃至国外相关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冲击和深远影响。与中航油事件几乎同时发生的伊犁股份高管被拘风波、创维数码董事局主席被捕等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无一例外的把所有问题集中在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身上,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就在此时,国际  相似文献   

3.
从中航油事件透视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1月30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因石油衍生品交易出现5.5亿美元巨额亏损而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由此中航油巨额亏损事件浮出水面。笔者认为,虽然衍生金融工具的套期保值和投机功能相伴而生,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其杠杆作用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但严禁企业从事衍生金融工具的投机业务是不现实的,关键是要对其进行适时的会计控制,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同时逐步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曾秋根 《财会月刊》2005,(10):62-64
本文立足于中航油价格风险管理失败案例,具体分析我国部分企业价格风险管理失败的两大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企业同时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与投机交易,导致企业不能制定有效的价格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二是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能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公司拥有一套完善的价格风险制度,但因缺乏经验与能力,以致这些风险管理制度无法真正得到实施.因此,建议禁止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投机交易,以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6.
本文以中航油巨亏事件为例,分析了跨国企业的衍生交易、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航油巨亏事件的根本动囚是对衍生金融工具认识不足,以致没能很好遵循国际会计准则惯例并导致投资风险的增加。同时,中航油自身在企业风险管理上的弱化,又逐渐滋生了公司治理的内生性问题,即内控机制和监控机制的缺乏。因此,对企业风险的有效管理和公司治理的有效监督是解决当前跨国企业投资风险的最佳办法。  相似文献   

7.
我们需要告别"江湖企业家",建立符合全球化潮流和市场经济规则的制度与公司治理文化  相似文献   

8.
9.
这是一个典型的零售商场物业管理失败的案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广州标致失败的跨文化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效应及经济发展的示范效应吸引了大量国际跨国公司到中国从事投资、贸易等营销活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外商直接投资东道国。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有一些跨国公司陷入了困境。例如,成立于1985年的广州标致汽车公司,总投资额8.5亿法国法郎,员工2000余人,由广州汽车制造厂和法国标致公司共同管理。在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里,由于一汽一大众尚未成立,上海大众也未成气候,广州标致一出炉就成了众人哄抢的“香饽饽”,在国人心中,标致“雄狮”的知名度绝不亚于宝马、奔驰,到1991年,广州标致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就达到了16%,市场前景普遍看好。但从1994年起,广州标致开始亏损,到1997年累计亏损已达29亿元人民币,公司已名存实亡。1997年,本田汽车公司以1美元价格买断标致在广州标致的所有股份和债务,标致得以抽身,中法合作随即终止。  相似文献   

11.
<正> 进行不到底的企业策划,犹如画龙不点睛,虽然外表好看,实则没有灵气,难以达到商业运作之目的。品牌派生不彻底案例介绍:稀世宝(含硒,可增强视力)矿泉水随着小燕子  相似文献   

12.
如今,选择自主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但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创业未能成功。永康市的李女士向记者叙述了自己创业失败经历。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失败经历来告诫后来的创业者:在创业的时候,一定要谨慎投资。而比谨慎投资更重要的就是,确定自己喜欢经营什么行业,适合经营什么行业,因为如果经营自己不喜欢的行业,那么很可能是不会有好前途的。匆忙上马办厂今年33岁的李女士是永康市清溪人,对创业一直有相当的热情。早在几年前,李女士就决定摆脱打工者的身份自己当老板。不过,由于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她一直没有开始自己创业。“今年年初,一位亲戚告…  相似文献   

13.
找不到一个能满足董事会各方需求的CEO,是走出阴影的中航油所面临的最大尴尬。  相似文献   

14.
2005年6月8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迈过了期货期权交易失败后最艰难的一道坎——债务重组方案经债权人表决通过,免遭清盘。2006年2月,新加坡交易所原则同意中航油恢复股票交易(徐伏钢,2006)。中航油成立于1993年,为国资委直属大型国有企业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控股的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总部和注册地均在新加坡。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1997年陈久霖任总裁后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空煤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现货和期货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市场上市。中航油作为首…  相似文献   

15.
在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前,以中国航油集团派出的工作小组为前阵的国资力量,经过长达一年半时间的复杂交锋和斡旋,最终实现了中航油重组的任务。中国智慧在这次罕见的国际商业较量中彰显无疑。但中国方面为这次重组所付出的并不轻松的代价究竟将换回中国海外投资企业一个怎样的未来,尚是一个未知数。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原名中国航空油料公司)成立于1990年,其前身为民航各机场原油料部门和民航总局物资司油料处,因此在组建之初便全面负责国内航油的采购和供应。2002年,民航体制进行重大改  相似文献   

17.
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结合分析--中航油事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华 《价值工程》2006,25(3):98-100
中航油事件表明,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只有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防范企业面临的风险。本文分析了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两者结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张利华 《审计月刊》2005,(12):36-37
2004年11月29日,新加坡上市公司中航油因错判油价走势,在石油期货投资上累计亏损5.5亿美元,决定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作为一个成功进行海外收购被称为“买了个石油帝国”的企业,违规的石油期货交易不仅让充满潜力的中航油轰然倒下,也暴露了我国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巨大缺陷。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