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益行政诉讼超越个人利益,倡导寻求法律的改变或者适用,从而影响全社会。公益诉讼是使社会获得系统化变革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它通过引入司法治理的方式推动公共利益的实现,以法治的方式推进法治,最终实现权利与权利和谐、权利与权力和谐、权力与权力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和谐社会。律师参与公益诉讼,是为了不断探索律师职业的社会定位,发挥律师构建和谐社会独特作用,扩大中国律师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纯粹理性的批判,不仅探讨感性、知性和理性,而且探讨人类追求幸福的希望,探讨人和人类社会的道德理性。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从逻辑、认识论、本体论三方面界定理性概念的意义,突出理性作为人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指出理性的主要目的在于道德。道德理性并不仅是作为知识理性存在,而是在价值评判上彰显了价值理性,又在人生目的上指向幸福。  相似文献   

3.
随着开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循环经济正逐渐成为和谐开发区发展的新模式.文中阐述了循环经济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开发区又为发展和实践循环经济发展范式提供了可能.基于此,提出以循环经济理念构建现代化开发区必须加强控制产业链的形成机制,倡导绿色产业、探索区域产业发展循环模式,完善支持和保障体系并着力加强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以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构建和谐开发区的有力保障,实现自然和社会的良性循环,最终达到人、自然以及社会和谐统一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概念,指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面对资源、地区和利益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的形势下,通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努力,通过经济、法律、政治等综合手段,调整社会发展策略,实现资源分配公平、群体利益均衡、人际关系协调、生命财产安全的社会模式,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目标之一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人与政治关系的和谐、人与经济关系的和谐、人与文化关系的和…  相似文献   

5.
景玉琴 《经济评论》2007,144(2):68-71
经济学理性分析范式是指以人具有理性、依照理性原则行动而建立的经济学分析框架。理性分析曾是经济学最强大的工具。但理性分析范式近年来一直面临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及来自经济学内部的诘难,越来越多的人主张抛弃僵死的、固定的理性概念的图式而转向生动活泼的直观和洞见。经济学有必要理性反思理性范式了,经济学理性范式可能的出路有两条,一是固守目前的理性硬核,但要明确理性的界域,仅仅把这一分析工具限定在理性可及的范围;另一种出路是寻求一种大一统的理论体系,可以用以解释目前理性范式所能解释得了和不能解释的社会现象,但如此不得不对理性范式做彻底的改造。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观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前提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为使更多的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此次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同时,我国再次适当提高社会保障对象的待遇和生活补助水平。  相似文献   

7.
柏克珍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强调财产权是一切权利的基础。他否认个人在社会中具有自然权利,强调人只有在社会中才可以享有自由;同时反对天赋人权学说,坚持国家"是一种永世的契约"的观点。国家之所以是一种道德实体,而不是个人的集合,是因为它为个人所享有的社会自由提供保障,人们对其负有道德上的义务。国家本身就是一种目的,它不是个人实现自由的工具,这是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在对待国家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8.
参与机制对党内民主建设的价值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内民主作为一种民主形式,与广大党员积极参与是不可分割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内民主的根本制度,其本质就是一种党内参与机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方式就是让广大党员行使参与权利;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党内民主的最终归宿,其实现途径就是党内参与机制;扩大党务公开透明是党内民主的表现形式,其目的就是通畅党内参与渠道;党内监督制度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功能,其制约作用需要通过参与机制来发挥。  相似文献   

9.
从伦理学看,不应该要求人们做其没有能力做的事,或者做出一种巨大牺牲是明显不合理的,在同利益严重冲突的情况下,要求那样一种牺牲甚至是完全不合理的。这种原则符合了理性到理性自我的概念,使自我主义和利他主义在和谐道德观基础上有机地联系起来。满足穷人基本需要的“消极”权利应该优先于富人奢侈消费的“积极”权利。财政分配道德上的优先性,不仅是和谐财政应该具有的内容,而且是从实质上调整贫富差距以实现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0.
机制设计理论:基于社会互动的一种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理性选择范式、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等范式预设和分析工具,通过深入比较分析市场及各类非市场机制和制度对个人理性选择和社会互动的影响,机制设计理论探讨知识分散、选择权利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下有助于促进个人、集体和社会利益和谐共振的最优机制.作为一个理解制度的一般性理论框架,机制设计理论在拍卖、税收、政府管制、公共物品供给、投票过程等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人们思考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机制设计和制度安排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1.
高校党内民主的主体是高知群体,这使得高校党内民主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完善高校党内民主制度,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就要完善党内权力授予程序、代表大会工作程序和党内决策程序,并注重制度建设的整体性。高校党内民主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党员参与行使权利,充分发挥其党员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宪政"是民主与法制的完美结合。"82宪法"突出了"政治模式归依生活秩序"与"制度理性软化阶级专政"两项特征。前者强调权利实现,后者意味权力限制。它们分别在"公民权利的具体化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党政分开与依法执政行政"方面得以落实。这些在当时蕴含着新意而于当下成为了中国宪政的趋势和重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建立人力资本理性配置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模型,得出结论:低人力资本者和高人力资本者都可能成为价值侵蚀者.只有个体将知识和人力次本更多地配置到价值创造的生产性领域时,才能在降低增长成本而实现个人财富"理性增长"基础上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增长".本文的政策含义是: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根源在于"掠夺性激励制度"激发了人的"掠夺性侵蚀行为",如何纠正激励性制度偏差,降低价值侵蚀行为效率是实现成本节约基础上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保障政策的发展与完善是国家公民社会成长的标志,是社会公平与和谐的福音,但如何使得目前的社会保障政策能在满足政府部门理性的前提下最大化的指向公共福利,是值得研究的.笔者在本文中试图从政策联结的角度入手,阐释社会保障政策的经济学本质,并分析政策联结的经济意义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现代市场经济建设中的政府规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每一种经济都是政治、经济的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政府是国家实现治理的权力机构 ,是配置、利用社会资源的重要现实力量 ,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制定社会的正式制度 ,政府权力本身也应有相应的规制。行政权力缺乏规制 ,必将导致巨大的社会成本。需要通过宪法制度的完善 ,限定权力 ,制衡权力 ,监督权力。  相似文献   

16.
宏观调控是一种经济法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定位于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有针对性地选择调控方式,适时烫平经济的剧烈波动,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服务于社会整体利益,宏观调控法律责任违反法定义务的设计应当考量人的有限理性、集体有限理性,宏观调控承担责任的方式包括复议制度、政治问责制度、国家经济赔偿等.  相似文献   

17.
陈智才 《经济论坛》2005,(24):130-13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概念,指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面对资源、地区和利益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的形势下,通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努力,通过经济、法律、政治等综合手段,调整社会发展策略,实现资源分配公平、群体利益均衡、人际关系协调、生命财产安全的社会模式,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目标之一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人与政治关系的和谐、人与经济关系的和谐、人与文化关系的和谐;目标之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人在向自然索取的过程中,尽力增强其再生能力,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目标之三是人与人的和谐,核心问题是要调节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平地分配社会利益,使每个人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全面而自由地实现着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从根本上消除了人与自然的片面对抗,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显示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和完善性,显示出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人们在追求和创建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又使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和完善,人的全面发展又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具有追求利益的天性,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在利益追求及其不断解放中持续实现的。改革就是从"还人利益"到"平衡利益"以实现理性利益,理性利益是社会和谐、社会合力最大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赵阳 《经济师》2009,(4):38-3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民主法治、经济发展、思想道德等方面全方位进行,但是在这一系统中,这些措施的功能和作用并非等同的,而是有轻重、主次之分?法治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追溯法与和谐思想的历史,“和”作为一种哲学理念,是中华民族最具特点的文化特征。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就是对“和”文化的最具时代特征的内涵挖掘和解读。而法作为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自诞生邢天起就担负起维护社会秩序的天然使命,作为一种标准和规则,它对社会的安定团结、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法与和谐思想二者具有同源性和交汇点。法不是万能的。法治作为一种社会状态的实现也并不意味着社会就一定是和谐的,但是社会和谐这一美好目标的实现离开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则是万万不能的。法治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随着社会法治的不断完善。我国才会更好更快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