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的上海郊区,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规划布局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居环境良好、人文素质提高、民主法制加强"的新郊区建设要求,依据上海市城市和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依托重大经济项目和骨干交通建设,重点发展新城和中心镇,加快郊区产业的集聚,促进人口的有序集中,构筑上海现代城镇体系,形成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城镇群和都市经济圈。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从人口集聚的角度评估了上海7个郊区新城的建设成效。研究发现,上海的郊区化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并且已对中心城区,尤其是中心城核心区的人口负载压力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郊区新城并没有在郊区化发展中发挥引擎作用,反而是各郊区区县带动了郊区新城的发展。分析了上海郊区新城建设成效显现滞后的原因,指出当前新城发展已从规划布局阶段转移到政策引导和管理阶段,有效的政策推动才能真正使郊区新城快速成长为具有磁性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3.
上海郊区新城是从郊区原有的城镇和乡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约经历了"九五"规划期末的卫星城阶段、"十五"期间的"一城九镇"阶段和"十一五"以来的新城建设三个阶段。自"十五"规划以来,郊区新城建设就被列为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内容。"十一五"期间,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嘉定、松江、临港、闵行、宝山  相似文献   

4.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又是特大城市。建国四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外事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城市建设规模和人口都在相应地扩大和增加,城市及其郊区土地利用状况也在发生新变化。总的来说,这种变化基本符合北京市城市性质和特点,主导方面是合理的。但是,由于人口多,建设快,土地资源紧缺,利用管理不善,造成耕地减少,环境不良,城乡建设与农业用地矛盾突出。北京市土地面积是有限的,而人口和城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市场调控:基于城市规划与地价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通过改变城市布局有效地调控了房地产市场。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来调控房地产市场是政府的职责所在,空间寡头分析表明,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推动城市中心区域和城市副中心的联系,产生商圈融合效应,推动房地产价格的上升;郊区与城区之间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却使得两地的房产替代性变强,市场的分割程度减小,有利于平抑城区的房价,同时带动郊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上海,随着工业和人口向郊区转移扩散,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失配问题逐渐暴露。通过构建空间失配指数测算公式,计算出了1990-2010年各年份上海市工业分布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失配指数。认为空间失配的形成原因包括工业转移与人口扩散的机制不同、时间不同、空间隔离、工业企业与居民对区位的偏好不同等。为了有效地改变上海的空间失配现状,提高城市空间发展的可持续性,建议坚持多核心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加强郊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引导"本地居住、本地就业"。  相似文献   

7.
卢佳  徐莹 《上海房地》2006,(11):44-46
1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区规划在帮助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刺激着城市区域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郊区新城建设不仅是城市化的有效方式,同时也为分散市区密集人口,缓解日益增大的市区人口压力,控制中心城区发展规模提供了一个解决途径。目前,通过对上海2005年统计年鉴相关资  相似文献   

8.
土地与人口社会发展、经济体量增长、环境自然承载存在天然的耦合性。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系统与社会—经济—自然系统(SEN)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2013-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利用与SEN系统的耦合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系统与社会—经济—自然系统逐步走向有序、聚合,其中武汉城市圈属于低值、离散聚合区,环鄱阳湖城市圈属于高值、集中聚合区;在空间上分为五大梯度,呈现典型"中心—外围"、"锥型"聚集特征。第一梯度城市应发挥由点及面、由面到体的辐射带动作用;第二梯度城市应接纳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第三梯度城市应发展综合化、高层次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第四梯度城市应打造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强与中心城区及周边城市圈的地理联结;第五梯度城市应遵循市场机制,使城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自然等要素协调、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江苏省太仓市国土资源局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精神,积极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市场为主线,全面实行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大力推进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建立健全了建设用地集中统一供应、土地用途管制、土地收购储备、土地市场交易等制度,增强了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激活了土地交易市场,培育了土地市场中介组织,形成了经营性用地公开出让市场化运作、阳光化操作的机制、体制.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廊坊市借助独特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条件,打造出了一个“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新城市。经营好这个城市的土地资产也是廊坊城市建设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廊坊市地产交易中心始终坚持贯彻执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积极推行招拍挂,制止土地非法转让和私下交易,整顿了市场秩序,为政府和开发商提供了交易平台,为廊坊市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廊坊市土地市场已步入了健康、有序、良性发展的轨道,全市经营性用地全部纳入土地市场,公开出让比例逐年增长。截至目前,中心完成招拍挂出让业务78宗,面积163.4371公…  相似文献   

11.
一、大城市边缘地区发展的突出特点和问题(一)高速蔓延上世纪末至今,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两种力量的交叠作用下,城市由中心至外围高速蔓延。以上海为例,199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空间跨越式地扩展态势,扩展的规模和速度是相当惊人,十年时间内将中心城的建成区向四周推出了5-10公里。  相似文献   

12.
<正>拆迁安置房是指因城市规划、土地开发等原因进行拆迁而安置给被拆迁人或承租人居住使用的房屋。政府为了城市建设,征用郊区农村人口的土地进行现代化建设,并对失地人员进行居住地的集中安置,从而形成了安置小区。近日,记者采访了常州市三晶物业服务有限公  相似文献   

13.
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聚集金融资源;二是拥有完备的金融功能;三是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作用。通过建立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因子分析法对国内"三圈一带"的9个城市的金融竞争力进行排名,计算出各区域金融中心竞争力得分,广州综合得分0.17,排在上海和深圳之后,和深圳同为发展型的区域金融中心。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应该增强地区金融机构实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金融人才聚集和培养、加强金融中心的集聚区建设等。  相似文献   

14.
在未来一段时间,上海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进一步加速,将对综合交通枢纽周边人口城市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对人口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产业布局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交通枢纽区域人口综合管理的三大体系与九项具体对策,以期为人口综合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储备土地供应方式的创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地储备是指城市政府依法运用市场机制,通过收购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土地进行前期开发整理与储备,以供应或者调控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的城市土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它是随着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城市土地市场的发育而产生和发展的。自1996年上海成立土地发展中心至今,全国已相继建立了城市土地储备机构2000多家。  相似文献   

16.
在不久前举行的上海市规划工作会议上,市有关领导指出,规划工作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龙头作用,环境建设和保护是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推进规划工作会议精神落实,要做到“两个坚持,三个优化、三个完善”。即中心区域坚持“双增双减”,郊区坚持“三个集中”;优化人口布局、产业布局、城镇布局;围绕规划的体系制定和管理,要完善规划体系,通过专业规划、分区规划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完善规划管理体制,理顺市和区县政府在规划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完善城市规划法制,把规划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相似文献   

17.
正统一要求、区分特点.分区监管,将城区分为中心城区土地监管和郊区土地监管湖北省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是"东优、南拓、西抑、北调"的发展战略,也就是建成城东新区、拓展城南新区、保护城西历史文化区、调整城北新型工业区、提升老城区,依托主城,打造一河两岸,建设神韵随州。城区土地利用分4大块:一是中心城区(东、西城)主要以商业住居用地为主,二是南郊以文化旅游用地为主,三是北郊以工业用地为主,规划区以外以农业为主,四是城南新区  相似文献   

18.
土地收购、储备、出让制度,是土地使用制度的一种创新,它可以从制度上减少腐败的根源,也是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在切实加强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高度垄断的基础上,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有序竞争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市场的发育和发展,提高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城市公共设施的用地问题,从制度上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贾育青  徐强 《企业经济》2007,(2):103-105
郊区化为郊区房地产开发开辟了广阔的市场,而郊区化的发展离不开郊区房地产所创造的物质空间,两者的关系日益密切,郊区化的空间扩展和外迁人口居住需求等影响着郊区房地产的区位选择和开发结构,而郊区房地产开发以其自身优势对郊区化也有着重要影响。城市政府、城市人口和工业企业以及城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共同影响着郊区化与郊区房地产开发的关系,只有深入认识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才能为郊区化与郊区房地产开发的协调发展创造所需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国家级新区:实践与目标的偏差及政策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国家级新区发展历程和成效的分析,指出国家级新区作为重要的区域政策,其实际发展成效与原定政策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体现在:国家级新区数量快速扩张,增长极核作用逐步减弱;规划规模过大,助推中心城市蔓延;土地使用粗放,"产城分离"问题较为突出;政府主导开发,加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等。而问题的根源在于国家级新区政策的理论基础不适当、出台过程不规范和执行过程缺监管,导致政策效力较低,且带来资源错配和产能过剩风险。最后提出一系列建议,包括:暂停国家级新区的审批;评估既有国家级新区选址和规划的科学性;明确监管责任,加强实施过程的政策指导;完善实施机制,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