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大学生、高校、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多方协同参与.在”互联网+”和创新创业的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需求,聚集社会各方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非常必要.论文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服务主体、服务内容和盈利模式.平台的运营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对激励机制理论论述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优化激励要素的配置,注重物质和精神激励并举,以及保持激励过程及时和持续等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8,(2)
互联网时代已然来临,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向,追赶时代发展的脚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文章旨在分析和研究我国各大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互联网和创新创业之间的复杂深刻关系,从而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对激发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现状出发,提出了基于学生职业成长需求深化高校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扶持创新创业课程发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建立完整实效课程新体系;依托"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提高课程授课效果;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开阔创业视野等措施,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增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了当前的难题之一.本文就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探讨网络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8,(4)
在当今社会,找工作、"铁饭碗"已经不再是人们就业的首要选择。人们在择业就业方面从就业到创业的心态与行动的转变已经越来越多也更为完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之下,高校应当抓住机遇,对当前学生就业创业这一困难问题有所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当研究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模式,立足于实际情况探索并构建适合当前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的教育模式。文章首先分析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所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国内外关于创新创业的一些情况,最后根据实际问题提出创业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9,(4)
创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生产力提高、创新发展和实现就业的重要力量,而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兴力量,更是潜在的创业生力军。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互联网创业因其便利性和低成本的特性,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于互联网创业活动中。为深入了解现阶段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认知,增强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意识,促进大学生自我就业,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对大学生创业能力认知、创业环境认知和创业教育认知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创业认知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认知偏差,针对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认知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创业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大学生是创业的主力军。GEM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创业融资、政府政策、政府创业项目、创业教育、研发转移、商业和法律基础设施、准入规则、有形基础设施及社会和文化规范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关键要素。基于GEM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包括大学生、政府、高校、社会、企业、家庭等六大主体的创业机制,可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并可推动大学生新创企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肖丽 《经济研究导刊》2022,(34):133-135
目前的教育体制中,基于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机制下,恰当引导学生投身创业项目,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创业需要,教师可以构建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应对创业的挑战,在满足个人创业理想的前提下,更好地增强自身的创业自信。依据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研究,提出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构建策略,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创业观念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呈现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一方面与中国经济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另一方面与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有效方法,然而许多大学生虽然对自主创业抱有较大热情,但缺乏自主创业的相关专业知识。为了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必须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由于大学生创业一般都涉及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对知识产权的了解与管理显得尤其重要。分析国家、高校以及大学生3个层面在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中起到的作用,针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7,(6)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形势与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关系到时代发展和社会走向,培养大学生能够具有开创型个性和创业的基本素质,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张海  李军  郭毅 《大陆桥视野》2021,(6):119-120
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当前阶段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方向.本文通过结合相关高职院校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实际情况,重点阐述了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之间的有机融合成为新热点。这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大学生的高质量与高效率创新创业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立足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可以更好地寻找到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之间的契合点,形成良性互动效应,实现大学生成功就业与创业。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6,(3)
通过SWOT分析,详细研究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这将有助于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创业,使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利用政府、行业和高校提供的便利,全面增强自己的创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创业被提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文章从创新创业的教育的正确认识与理解入手,分析了会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及现状,认为当前未能形成针对会计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且在实践方面应有所加强,并对此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事态.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现行经济形势下,在国家大力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下,自主创新创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当代大学生具有教育水平高,文化知识新,敢于冒险思想开放的特殊优势,开展创新创业在素质全面扩展的基础上,会让在校大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同时,对促进社会经济改革,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服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科技进步都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广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3):151-155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背后,存在高校、政府和企业等政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协同创新和合作博弈行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助于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推进政府、高校和企业间的深度合作。基于夏普利值法的合作博弈利益分配策略,构建了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各方参与主体利益分配模型,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引导大学生扎根乡村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对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乡村经济的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价值。针对创业视野狭窄、未能深挖乡村资源;校乡企未合作,项目落实存在壁垒;缺乏长远发展动力,难以推动产业形成等问题,要深挖乡村资源打开创新创业思路,由社会形成合力推进创业项目落地,构建乡村创新创业项目帮扶体系,从而促进大学生在乡村开展创新创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6,(12)
经济新常态下,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重要措施。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状况调查,深入了解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现状,探讨分析目前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存在问题,并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政府政策资金支持,校企拓展合作空间和学生个人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完善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国外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做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创新发展理念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愿不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创业环境不够优化。借鉴美国、英国、德国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经验,应构建以大学生为主体、高校为基础、政府为主导、企业为支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