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陵是父母给取的名字,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小时即随父母周游中国各地,18岁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同年获奖学金赴新加坡留学,19岁开始用奖学金独自背包旅行,至今近10年,我游历了亚、欧、南美、北美四大洲的56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处,我都会把旅途中的点点滴滴写成游记,当作一笔财富来保存。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经济》2010,(11):71-71
出生在河北省饶阳县一个偏僻的农村,父母希望我做事持久而雷厉风行,于是起名李炳雷。五岁的时候父母要求我每天必临一篇毛笔字,父亲每天收工回家总会讲很多四书五经的典故,四大名著每天讲一段一直坚持了十几年.  相似文献   

3.
田书立 《魅力中国》2014,(8):114-114,117
今年是母亲去世的23个年头,也是母亲诞辰85周年。我记不清母亲的生辰,母亲自己也记不清她的生日。母亲6岁时就已失去双亲,靠比她年长8岁的兄长(我的舅舅)抚养成人,这些是在我母亲去世多年后舅舅告诉我的,之前我不清楚母亲成长的生活背景。这些年,我目睹女儿一天天长大,已满二十岁的女儿还被父母含在嘴里,捧在手上,受到父母的关爱,仍在享受着家庭的幸福与温馨,我无法想象母亲年少时是怎样度过了那峥嵘岁月。  相似文献   

4.
想念     
十八岁时我离家上了大学,这是十八年来我第一次离开父母,毕业后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来到了沧州,而爸爸妈妈却在邢台老家,又是一个寒冷的夜晚,独自一人待在宿舍,脑海中想起了我的父母。  相似文献   

5.
我是G0841班的朱程昊,在班级我比较安静,默默无闻,与90后的一些小孩不同的是我不攀比,不随便花父母的钱.比较随和好说话,导致我去社会上经常被骗,老师经常这么说我.我又在想,总不能一直这样碌碌无为的荒度在校美好时光吧,看着班级同学们一次次的得奖,自己家哪个亲戚朋友的孩子又拿到了奖学金……我心里也多少有些羡慕.爸妈和老师虽然一如既往的对我那么好,但是我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事情,让父母和老师也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所以,我便下定决心从基层打工开始逐渐锻炼我自己.  相似文献   

6.
司马睿 《沪港经济》2012,(10):18-21
拿遍奖学金的好青年 1969年12月16日出生于湖北仙桃市的雷军,可能没想到在日后他会和陈一舟、周鸿祚一起,被业界称为IT圈内“最聪明的三个湖北人”。1987年,18岁的雷军考入武汉大学,多年后雷军回忆起大学生涯时还颇为自得,“不是吹的,奖学金都被我拿遍了”。  相似文献   

7.
林爱苹 《魅力中国》2014,(3):8-8,10
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政策是留学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留学生奖学金制度对扩大留学生规模、提升留学生层次、激励留学生成才起着积极作用。通过中印留学生奖学金的发展历史,留学生奖学金的种类,留学奖学金的管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我出生的小村偏僻、闭塞。一天,一个四十几岁模样的男人打着竹板出现在小村街头,我好奇地问母亲那个人是做什么的,母亲告诉我:“是算命先生,是迷信,不要信。”天有不测风云。我8岁的时候,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双双身亡。大我8岁的哥哥开始在家做饭、洗衣、种地、供我上学。每当想起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五六岁的孩子吃饭时,父母或爷爷奶奶撵在后面一口一口地喂饭;大人们常常为小孩不肯吃饭而伤透脑筋。还有10多岁的孩子倚在父母的怀里百般撒娇。而在农村不少地方,像这样年龄的山里娃就要背着干粮、腌菜远离父母,住宿在学校里,一周只能回一次家。  相似文献   

10.
龙玉纯 《新财经》2009,(10):52-52
1989年3月,我用一种体面的方式,“逃离”了贫困的家乡。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我拿着红色的“入伍通知书”,出现在父母面前时,他们那不知所措的表情。报名参军,我没有征求父母的意见,但父母并没有责怪我,母亲默默地为我收起书和行李,父亲翻来覆去看着我的“入伍通知书”,半天说出一句话:“当兵保卫国家,没什么错。”  相似文献   

11.
能有这么多孩子,我很高兴,我喜欢孩子。当一个孩子来的第一天晚上哭着要找妈妈的时候,我心里很难受。一个一岁多的孩子,一个很简单的要求,可是对她来说却是奢求。她本该是像其他小孩一样在父母的怀抱里幸福地成长。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我开始焦虑,要怎样负担起这个责任。  相似文献   

12.
扎德 《中国西部》2011,(10):69-73
参加首批“9+3”免费教育计划,对于我来说,离开家乡来到内地生活是一种考验,因为我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也从来没有想过一个人独立生活。早已经习惯了在父母的关爱下生活,当踏上另一方陌生的土地,第一次离开了父母,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我感觉自己像羽翼未丰的小鸟,在这陌生的环境里生活学习,我努力适应着全新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永远(散文)     
十年前的8月19日,当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送达我家时,我挚爱的母亲已经温然长逝。她是在病床上盼着我的录取通知书、想象着她儿子的大学梦,却未能看到我上大学而满含遗憾去世的。这是我一辈子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它左右着我一生的情感与行为。1984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到湘西苗寨土家孩子警革的自治州省府民族中学读高中。为了供我读书,50岁的母亲和60岁的父亲每日起早摸黑上山砍柴,以一百斤不足一块钱的价格卖给邻村一位烧砖瓦的师傅。这样,每个月,一张蘸满父母辛劳血汗的芳香的汇款单就越过千山万水轻轻飘到我孜孜苦读的寂寞窗前。有…  相似文献   

14.
于永海 《走向世界》2014,(41):94-95
提起孝道,我的朋友们常常对西方人嗤之以鼻,认为他们全都“娶了媳妇忘了娘”,到了十八岁就离开父母单过,再也不问爹妈死活。而我们祖上流传下来的卖身葬父、埋儿奉母等“二十四孝”,是他们连想都没有想过的。本来,我也认同这种看法,想当然的认为以个人主义为思想核心的美国人,对父母的概念只不过是监护人而已,成年人很少和父母住在一起便是最有力证据,他们不再需要父母庇护,同时也不会为父母做什么。但是前段时间的一次美国之行,让我彻底改变了这种偏见。  相似文献   

15.
我的孩时,与父母、家人在农村生活、劳动,时常赤脚往返在田埂上,和庄稼、牲口打交道;今日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同我的父母、家人一样,是我尊敬的长辈,是我热爱的手足兄弟、姐妹……看到他们,仿佛又让我回到了蚕桑繁盛,沟渠纵横、耕田连绵的故乡的田园。在那里,善良、朴实的人们为了能多收一粒粮食,晨耕暮种,整日在山窝窝磨蹭,将汗水和生命溶进岩石、泥土;在那里,斗猫戏狗的欢乐人们的苦楚伴我度过了童年……四漂泊的杨絮采访时间:1998年7月28日采访地点:北京朝阳区红领巾公园被访人:杨絮(女,22岁,陕西米脂人,初中毕业,1…  相似文献   

16.
郭六传奇     
郭六,淮镇农家妇……雍正甲辰、乙巳间,岁大饥。其夫度不得活,出而乞食于四方,濒行,对之稽颡日:“父母皆老病,吾以累汝矣。”妇故有姿,里少年瞰其乏食,以金钱挑之,皆不应,惟以女工养翁姑。既而必不能赡,则集邻里叩首日“我夫以父母托我,今力竭矣,不作别计,当俱死。邻里能助我,则乞助我;不能助我,则我且卖花(妇女倚门卖笑),毋笑我。”邻里趑趄嗫嚅,徐散去。乃恸哭白翁姑,公然与诸荡子游。  相似文献   

17.
那年,我才十二三岁,在遂平县周楼村上小学。那天上课的时候,老师说,“要合并大社了”。吃过晚饭,我跟我父母一块去杨店街开大会。因为那时侯快农忙了,大会放在晚上开。路上遇到很多人,都是方圆几里地的群众,从四面八方往会场赶。  相似文献   

18.
贫困与感悟     
在我十八岁之前,我的确不知道贫困这两个字的含义。甚至由于不理解,以致对这两个汉字都感到陌生。新中国成立第二年后出生的我,到了十八岁时,对城市以外的认识还多亏有了那么一次大串联,见到了有限的真山真水,否则,我所见到的除了洋楼还是洋楼。天津市内原英租界的老楼里,有许多让你根本分不清东西南北的房子,生性好动的我在告别她的时候,包括告别生活在那里年迈的父母时,甚至没有伤心的眼泪。说老实话,我有些厌倦那里的生活。我一直想自己出去闯一闯,看看外面到底是什么样子。 当然,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不光我一个人,整…  相似文献   

19.
那年,我才十二三岁,在遂平县周楼村上小学。那天上课的时候,老师说,“要合并大社了”。吃过晚饭,我跟我父母一块去杨店街开大会。因为那时侯快农忙了,大会放在晚上开。路上遇到很多人,都是方圆几里地的群众,从四面八方往会场赶。  相似文献   

20.
我父母是上海人,但我出生在香港。5岁随父母移民加拿大,4年前回香港。按中国习俗,我也算上海人,但我与上海亲戚往往话不投机。 我大学毕业后又修读硕士学位,现在在香港当中学教师,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