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所涉及的学理问题,特别是结构与施动者如何互动进而推动国际体系演变的问题,现有研究只是侧重在对结构作用的分析上,忽视了结构的进程性以及这一动态演变过程的作用机制。通过转换研究视角,作者认为,从"自上而下"转向"自下而上"的视角,即从关注体系结构转向关注行为体和行为体的实践,突出了"实践"概念的本体地位。作为社会实践进程的国际体系结构演变,它受到惯习和危机这两种作用机制的影响,而这两种机制使得体系结构呈现出稳定中有变革、变革中有稳定的动态演变过程。在此期间,实践者发挥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组织认同已经成为组织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重点介绍了国外近十年兴起的组织认同研究互动视角,主要概述了互动视角的组织认同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评介了互动视角包括组织鼓励个体进行身份扮演、祛意和赋意,个体进行身份扮演和自我身份叙事等在内的释意过程以及个体与组织互动的组织认同过程理论及模型,并评析了契合型与效仿型两种组织认同过程及其比较模型。最后,文章比较了互动视角与传统视角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异同,并讨论了互动视角不足之处及其后续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组织认同已经成为组织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重点介绍了国外近十年兴起的组织认同研究互动视角,主要概述了互动视角的组织认同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评介了互动视角包括组织鼓励个体进行身份扮演、祛意和赋意,个体进行身份扮演和自我身份叙事等在内的释意过程以及个体与组织互动的组织认同过程理论及模型,并评析了契合型与效仿型两种组织认同过程及其比较模型。最后,文章比较了互动视角与传统视角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异同,并讨论了互动视角不足之处及其后续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建构主义与外交政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虽然肯尼思·沃尔兹一再阐述国际政治理论不是外交政策理论 ,但就宽泛的意义而言 ,新现实主义还是有自己的外交政策理论。自由主义则从国内行为体在利益上的讨价还价来理解国家的对外政策。不过 ,主流理论的理性主义视角遭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挑战。建构主义从国际体系的观念分配入手 ,把国家和国际体系的互动结合起来 ,用国际和国内体系的规范和认同概念来考察国家的对外政策。外交政策分析的范式转换为我们认识国家的对外政策提供了新的路径 ,也对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具有一定的学理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际规范国内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国内结构的不同,不在于国内文化与规范的匹配程度是否较高,也不在于国际组织的教育作用,而在于国家是否在与国际机制的互动中其某种需要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或是激发了一种积极的国家利益认知。在中国对国际气候合作规范的内化中,现有的国际气候机制激发了中国希望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掌握主动权的需要,从而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国家利益认知。这种国际规范国内化的表现就是中国决定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通过对相关指标的考察可以发现这种内化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卢晶  王磊 《上海经济研究》2006,(12):130-132
本文对《全球公共物品:21世纪的国际合作》一书进行了评价分析,该书从全球的视野出发,将公共物品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平台。其学术价值和研究特点在于:立足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考察全球公共物品的概念,并通过案例分析得出政策含义,提出全球公共物品理论是必需的新制度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给各国制定国内公共政策、国际社会制定国际政策以及提供全球公共物品如何进行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双边经济合作成果尤其显著,其中日本ODA对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维系中日关系的重要纽带之一。依据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学的分析范式,从政策决定过程和政治与经济互动、中日关系互动的视角来分析和考察日本对华ODA决策、实施的过程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和未来走向,有助于我们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适时制定灵活的政策方针。  相似文献   

8.
基于GCS视角管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竞争力结构,不仅有助于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培育规律,也有助于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发展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竞争力是一个由基础(Groundings)、核心(Core)和外表(Surface)组成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提出的重要新理念,它涵盖诸多重要内涵:中国特色的大战略观、新时期大国外交观、崭新的全球治理观、新型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全新的文明观等,是一份既关照现实又放眼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高校思政课融入该理念教学是其使命以及马克思主义时代关切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今高校思政课国际视野教育边缘化、大学生全球意识缺失的现实需求.它有助于思政课传播中国最新主流观念,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整体和终极命运的关注,亦能有效助推大学生全球视野和世界情怀的养成.将该理念融入思政课教学,科学整合知识构架是前提,对各主干课程整体性教学设计是关键,对各种教育资源良性互动形成教育传播合力是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熊竞 《乡镇经济》2007,(6):72-77
乡镇财政困境作为现实中破解“三农“问题的难点和重点,也日渐成为理论界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本文试图选择基层政区改革这一视角以寻求乡镇财政解困的独特路径,在解析二者之间制度关联与互动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区改革视野下乡镇财政解困的若干思路与模式.  相似文献   

11.
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认为,区域是指地球表面上任何按照政治标准划分的地区,这既是一个国家或国家之下的行政区,也包括数国联结而形成的区域。[1]从政治哲学的视角考量,和谐是一种有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政治领域的体现,是政治元素的协调一致、有序互动的状态,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和谐包容围绕着政治行为而展开。高等教育与民主政治发展的和谐包容也就是通过高等教育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同时而体现教育之公平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西方组织研究领域有关权力的问题,回顾了其中较为活跃的研究主题、理论视角和实证发现。本文围绕关于组织决策和人际互动的权力实施概念框架,系统梳理了权力的概念内涵,权力在组织中的来源及形成线索,权力对个人行为、人际互动以及组织决策的影响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成为国际关系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国际关系英国学派提供了一种诠释中国与现代国际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国际社会"、"国际规范"、"文明标准"以及"新文明标准"等几个核心概念构成了这一框架的主要内容和话语体系。作者在仔细辨析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英国学派在理解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上的基本观点和独特视角以及在这种分析框架之下所打上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同时,对这一框架的阐述,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西方国家普遍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崛起现象所抱有的焦虑心态。中国作为一个非西方国家以及现代国际社会的后来者,在参与国际社会的过程中,始终面对一个如何处理与西方主导的现代国际社会关系的问题,即中国如何对待主要由西方制定、修订和解释的国际规范以及如何适应与应对国际规范从"文明标准"到"新文明标准"的变迁过程。处理好这样一个过程直接关乎中国的崛起。  相似文献   

14.
<正>宁波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国际港口名城,开启了宁波作为港口城市发展的新篇章。国际港口名城是港口城市的"升级版"。分析港城互动及港口城市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宁波找准坐标方位,探索建设国际港口名城的具体目标路径。港城互动关系演进的一般规律港口城市是港口与城市有机结合、互动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美国政府外交决策中的宗教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和全球政治的主角,在国际互动中始终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除了执政者本身具有一定的宗教情感之外,在对外关系中也时时遇到宗教因素。美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和对外发动反恐战争都涉及到了宗教因素。从这个意义来讲,要分析美国的对外政策,了解宗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很有必要的。实际上,这也是观察国际关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视角。一、美国的宗教传统与民众的宗教意识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斯大林要求前苏联驻美国大使葛罗米科每个周末都要去教会。斯大林相信,听美国牧师的布道有助于了解美国式思维和价值体系,美国的教会促…  相似文献   

16.
刘玫  王莉 《中国招标》2009,(29):36-38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与外延的概念,也是—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要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企业信息化的理解需要在传统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我们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企业内外经营环境的变化,认识企业信息化应站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这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企业信息化的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品牌资产测量的社会心理学视角研究评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把品牌资产测量研究区分为认知心理学视角和社会心理学视角的基础上,集中回顾了后者的研究进展,包括概念和理论基础,以及研究视野和研究重点等,并且指出从测量品牌资产来源的角度看研究重点是消费者—品牌关系质量(BRQ)构念。最后,本文认为,社会心理学视角为推进品牌资产测量的本土化研究带来了契机。  相似文献   

18.
免提高免征额其实是减税的概念,并不是公平的概念,上调免征额是整体上减税,但是这种减税是否有助于公平,是个问号。——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  相似文献   

19.
缘起阶段是国际规范生命周期中的第一阶段,是考察国际规范性质及其扩散进程中道德与权力矛盾的重要切入点。实际上,既然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们在社会交往行为中可表现为利他性的道德属性和利己性的权力属性。国家之间互动形成的国际规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同时包含道德与权力双重属性,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种双重属性的互动生动地体现在国际气候合作规范的缘起阶段。科学家群体对于国际气候合作规范的缘起起到了重要作用,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科学家逐渐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及其危害,但要有效治理这二问题还必须借助民族国家的权力优势。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的国内辩论开始,气候变化问题进入了政治家的视野,并在政治力量推动下进入到具有实质意义的法律文件谈判阶段,但这也使正在缘起的国际气候合作规范受到权力因素的强烈影响。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家代表的道德属性与政治家代表的权力属性之间展开了复杂互动,但最终政治家接过了国际气候合作规范的缘起进程,并将其推向扩散阶段。  相似文献   

20.
"提高免征额其实是减税的概念,并不是公平的概念,上调免征额是整体上减税,但是这种减税是否有助于公平,是个问号。"——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