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倪娜 《企业研究》2005,(11):36-37
“走出去”是一国经济及其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时机和基本条件已经成熟。但是.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企业尚不存在“走出去“的能力。对此,本文认为.只要选择了合适、正确的策略,任何企业都能”走出去”,而且都能成功的“走出去”。  相似文献   

2.
吉利出手并购DSI并非一个孤立事件,它只是在一个时代潮流中升腾起的一朵浪花而已,这个潮流,就是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大潮。吉利乘国际金融风暴的“东风”在大潮中出海,还有众多的中国企业也从这场国际经济危机中看到了并购良机;出海远征;成为“千帆下西洋”中的一帆。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案例,新希望集团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我们走出去的一些酸甜苦辣。中国加入WTO整10年了,中国的企业“走出去”的探索也10年了,新希望集团在“走出去”的探索方面也进行了10年。  相似文献   

4.
王立 《中外管理》2005,(11):36-38
中国企业的全球战略刚刚拉开,但是否只要走出去,我们就什么都能做?怎样看待海外并购?在今年北京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期间,我们特别采访了国际咨询界贝恩公司的专家。  相似文献   

5.
中国企业凭什么走出去?走出去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还是为了提升竞争力?我认为,首先这是企业生存的需要。当企业从一个工厂走向提供商时,必须有设计、营销、产品开发资源,这个时候不仅仅是为了走出去收购一家公司,而是在收购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人才优势。我们集团在收购美国的一家公司后,把公司搬到美国的高点,是家具的硅谷。  相似文献   

6.
在今年初“联想”并购IBM全球PC业务后。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似乎变得更加坚定了。那么,在这种背景下,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走出去”战略?什么样的企业更适合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战略还需要政府的哪些政策支持?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陈清泰先生。  相似文献   

7.
刚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显然遭遇了较之国内市场更为严酷、更为凶险的市场竞争与考验。不过,在度过这段艰难的国际化青春期之后,谁又能说中国企业没有笑到最后的机会呢?! 跨国并购失败的中国企业,更多的是机会导向,而非战略导向。[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推行“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通过并购手段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已成为中国企业推进经营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但是,国内知名品牌的企业在实施跨国并购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品牌如何扩张,是多品牌运作还是维续单一品牌?如何实施有效的品牌延伸?如何提升品牌价值?这些对于企业充分发挥并购的协同效应,实现经营资产、规模和能力的有效扩张,意义重大而深远。[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与中国国有大型企业“走出去”并瞄准世界资源性公司的战略相比。中国民企今年以来也开始密集“走出去”。这个“走出去”。却是一条迥异的道路一一它们盯上了具有历史但有些“年老色衰”的国外品牌。与中国国有企业频频溢价收购、但在海外普遍遭遇的有色眼镜扫描、质疑和否决的情形相比。这些民企似乎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被并购方及所在国家的鲜花和掌声。  相似文献   

10.
晓好 《企业文化》2005,(8):20-21
近年来,以中石油、中信、海尔、TCL、联想、中远等为代表的不同性质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种现象。中国企业走出去也面临着以前从未经历过的特殊情况,有的还出现了亏损,现在国内很多人士都开始探讨跨国经营的模式和管理经验,不同的企业也对跨国经营和跨国并购有一些争论。其实,争论也好,同意、反对也罢,讨论和争论的结果都将推动中国企业继续走出去并向健康方向发展。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这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