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观点     
《沪港经济》2006,(5):8-9
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指出: 中国经济调整应警惕三大风险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近日发表报告称,中国已经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其经济发展模式将出现一个关键性调整——从出口和投资主导模式向私人消费转移。在这个调整进程中,中国应特别注意防范三大风险  相似文献   

2.
观点     
《沪港经济》2006,(1):8-9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 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4大要点吴敬琏近日指出,中国经济当前遇到的基本问题是转变增长模式。要实现增长模式转变,首先要加快科学和技术进步, 促进与科学相关联的技术在经济领域中的运用,鼓励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的社会投入。其次,加快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再次, 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注意避免用早期工业化阶段只重物质产品的眼光来看待信息产业。第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我国现有1亿以上富余的农村劳动力要向城市的工商业转移,从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转化,如果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城市工商业的就业率,仅此一项就可以使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3.
观点     
《沪港经济》2007,(4):8-9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人民币币值未被“严重低估”;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认为:现阶段加息利大于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股市不存在大面积泡沫;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指出:中国贸易顺差引发资源短缺问题;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指出:中资零售企业面临生存考验  相似文献   

4.
《沪港经济》2005,(8):9-9
陶冬认为,有两个潜在的触发因素,可能推动上海房地产市场从调整的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到那时,抛售将引发房价急跌,而交易量进一步放大。其中一个触发因素是。中国政府为了准备调整人民币汇率而挤压国际热钱;另一个触发因素是,中国政府检查企业、银行对发展商的融资,造成发展商资金链断裂。其中第二个因素尤其可能出现。到目前为止,所有为房地产市场降温的措施或是限制按揭贷款,  相似文献   

5.
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大搞海外并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从香港飞往欧洲飞机的头等舱和公务舱 里,讲普通话的乘客越来越多。除了招商引资或 出访的官员外,近来又多了一批出国搞并购的 中国企业家。"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亚洲 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短短几句话,无疑是最近 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一个缩影。在他看来,2004 年是中国企业家走出国门、大搞海外并购的投 资元年。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中国企业在2003年共 支出28.5亿美元收购外国公司和其它资产。位 于美国洛杉矶的Straszheim全球顾问公司,是 一家专门研究中国资本的分析机构。该公司表 示,2004年,中国企业用在并购外国公司方面 的费用总额可能为70亿美元,2005年将增长到 140亿美元。  相似文献   

6.
观点     
《沪港经济》2005,(11):8-9
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过大存在风险 梁小民指出,我国2004年对外依存度为70%左右。对 外依存度的提高,是我国对外开放、加入WTO的结果,它有 利的一面是使我国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迅速发展经济。这 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增长率保持在9%左右,对外开 放功不可没。尤其是出口迅速增长,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 动力。据今年上半年统计,进出口增加对增长率的贡献,占 到40%左右。对外开放、融人世界经济是我们的国策,也是 我们向市场经济转型成功的基本保证之一。但是,对外依存 度越高,风险也越大。世界格局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中东 战争、石油涨价、美元欧元汇率变动、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调 整等,都会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真正是别人打喷嚏,我们 就要发烧。应该考虑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企业和 整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还不够强,对外依存度过大,就会给 稳定经济带来更多困难。  相似文献   

7.
观点     
《沪港经济》2006,(7):8-9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预测:2030年中国将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林毅夫表示,美国与中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独占鳌头的领先者,一个是势头迅猛的追赶者。两者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赛跑”,但是,中美之间的这场“赶超与被赶超的赛跑”基本上不会影响到中国的经济。我国的民营经济在这一赶超过程中,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加入WTO以后,在公平竞争的状况之下,民营企业的生命力充分表现出来了。如果中国经济根据“十一五”规划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我们非常有可能再维持这样的速度20年甚至30年。到2030年,中国将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  相似文献   

8.
观点     
《沪港经济》2006,(4):8-9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 改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四大体制性障碍吴敬琏近日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存在四大体制性障碍。第一,各级政府仍然保持着过大的资源配置权力;第二, GDP的增长率变成考核地方政府政绩首要的考虑;第三,财政收入要求产值的最大增长;第四,要素价格、资源价格扭曲。他分析说,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问题,之所以一直没有能够解决,是因为存在两个压力:第一个压力是政绩的压力; 另一个是财政收入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观点     
《沪港经济》2006,(3):8-9
麦肯锡公司全球总裁戴维斯及咨询师斯蒂芬森预测: 世界经济的10大走向伊恩·戴维斯和伊丽莎白·斯蒂芬森日前对未来世界经济、社会和商业趋势进行预测,并归结为以下10点:1、亚洲国家 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将与欧洲国家持平;2、公共部门将大幅度提高生产力;3、新的消费群体将会产生;4、技术革命方兴未艾;5、人才变为竞争的焦点;6、对世界知名企业的监管将继续;7、自然资源和环境面临的压力将加大;8、新的工业结构将产生;9、管理趋于科学化;10、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将给知识经济带来转变。  相似文献   

10.
观点     
《沪港经济》2007,(2):8-8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继续推进改革是应对挑战的根本途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认为:外汇储备增加会挤压贷款;高盛(亚洲)有限公司经济学家梁红认为:2007年中国经济将增长9.8%;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预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年底将达7.45;国家发改委宏观院教授王小广指出:中国宏观经济存在3大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观点     
《沪港经济》2006,(10):8-9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指出:未来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六大特征张晓强表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六大特征:一是立足内需。今后5年将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积极调整投资与消费  相似文献   

12.
观点     
《沪港经济》2007,(1):8-9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中国宏观经济急需解决两个“失衡”;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可维持20年;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指出: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须迈4道坎;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2007年不是中国经济本轮周期终点;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中国应该严控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3.
《沪港经济》2005,(12):8-9
梁红认为,目前人民币汇率依旧存在至少20%的低估,汇率严重低估所造成的宏观价格错配已经给国民财富造成了损失,进一步升值应该早日进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经济过去5年的发展良好,未来5年依然看好:另一方面则是美元贬值所带来的升值压力。在她看来,美元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其经常项目下赤字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6.5%。从历史上看,美国在1985年这一比重曾达到3.5%,当时是通过近38%的贬值,才把贸易赤字调整过来的。换句话说,即使美国现在要自己解决3%的赤字,也需要至少30%的贬值,而到目前为止美元才下跌了12%。因此美元贬值对人民币造成的升值压力,从中期来看也是挥之不去的。  相似文献   

14.
2月4日,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正式的宣布让人们之前的猜测成为了现实: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毅夫被世行任命为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这一职位是经济学家在世界上最高的公共职务。从世行出发,林毅夫即将登上一个人生和事业的顶峰。  相似文献   

15.
观点     
《沪港经济》2007,(8):8-8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学院院长陆学艺认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认为:结构性问题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过度抑制投资可能导致经济增速放缓;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顺差并非比较优势之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指出:人民币大幅升值房地产价格必然崩溃;  相似文献   

16.
《沪港经济》2005,(3):6-7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董事兼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近期为2005年中国经济做出了展望和预测,其中有关国家政策以及人是币汇率调整的预言备受业内人士的关注。陶冬预测国家相关政策将有三种变化:1、财政政策由“积极”转为“稳健”,即由“扩张”转为“中性”;2、货币政策正出现微妙但重大的变化;3、经济增长目标由“平稳、均衡地增长”向“平稳、较快地增长”移动。  相似文献   

17.
刘玉荣 《沪港经济》2004,(11):36-37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连续3个月超过了5%、实际利率连续9个月为负、居民存款增幅连续4个月下降的情况下,中国通胀主力因素已开始从食品转向包括燃料、电力、交通、房租、水、劳动力为主的成本拉动;除了通胀大面积蔓延外,5.3%的通胀率并未见顶,预计将在今年底明年初升至7%!届时,中国央行将不得不调高利率,并被迫在更长时间内继续实行货币紧缩政策。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尔街日报》11月11日】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日前表示,人民币升值可能会扼杀全球复苏。林博士给出的理由是否充分可以暂且不管,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人民币未来一段时间是否有显著升值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20.
《沪港经济》2007,(10):8-8
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中国还有20年的经济高增长;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指出:近期宏观经济运行有3个风险不容忽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上海应承担起国际金融中心角色;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中国物价将持续保持高水平;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魏杰认为:国际收支失衡诱发资产高价位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