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目的:探究低碳试点政策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的影响效应与内在机制,以期从环境政策的角度为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提供对策建议。研究方法:Super-SBM模型、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低碳试点政策对试点城市的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考虑地区与时间特征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该促进效应为1.16%。机制分析结果显示,首先,低碳试点政策的实施对于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具有促进作用,并表现为第一、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和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其次,低碳城市建设所引致的城市创新能力的增强,通过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提升效应。研究结论:应通过持续推进低碳试点政策改革、结合本地产业特征引导产业转型、鼓励技术引进与创新等措施促进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绿色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专利保险试点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2004—2019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建立双重差分模型(DID),研究专利保险试点政策究竟如何影响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专利保险试点政策能够显著促进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机制检验发现,专利保险试点政策能够通过创新激励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促进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异质性分析发现,专利保险试点政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效果在东部地区、经济规模大、金融发展程度高、人才集聚程度高的地区更加明显。为此,文章从扩大专利保险试点范围、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因地制宜推行试点政策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今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系统考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设和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绿色转型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渐进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2006—2020年,我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碳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且这一结论得到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支撑。(2)试点政策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积极影响存在短期滞后性,总体呈现出波动特征。在试点范围扩大过程中,该影响具有明显的推广效应。(3)碳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提升城市技术创新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升土地绿色利用效率。(4)碳交易试点政策对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城市区位、规模以及类型的异质性,表现为该效应在中西部、大规模以及资源型城市中发挥更为明显。研究结论:扎实推进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持续支持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实施方案,赋能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利用全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9年的相关数据,从晋升考核视角出发,揭示环保考核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Tobit面板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环保考核能提高区域内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并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环保考核通过加强政府环境注意力提高了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的环保考核政策均能提高区域内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中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显著。研究结论:中央政府应从激励、惩罚、促进竞争三个方面着手,在充分考虑区域异质性的前提下完善环保考核政策,有效增强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提高我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底色。在建设数字中国的背景下,基于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金融的数字经济是否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起到了促进作用?其影响效果和路径值得进一步探讨。文章从绿色技术创新视角出发,基于2011—2019年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算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绿色技术创新视角下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和绿色技术创新均能够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使用工具变量与双重差分DID后,结论依旧成立。(2)绿色技术创新存在单一门槛值,高水平绿色技术创新驱动显著增强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3)绿色技术创新作为数字经济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路径,存在中介效应,且高强度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应更优。(4)区分城市规模来看,数字经济通过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仅促进了大型、中型、小型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因此,推动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需要全方位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规模,构建绿色创新研发体系,根据城市特点合理规划我国城市绿色转型升级路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加剧,世界各国对节能低碳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我国低碳政策经历依附性的萌芽期、法制管控的发展期、完善政策体系的战略规划期,现已进入政策不断加码的决策落实期。借助政策网络理论,理清在低碳政策变迁过程中政策制定的内在逻辑和可能问题,促进政策协商幅度、“政策共同体”范围、网络间合作联结、政策工具综合运用等因素的良性互动,是实现低碳政策制定高效、科学、民主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产品供给长期偏紧,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波动呈加剧趋势。"保险+期货"试点是中国农业风险管理创新的有益探索。本文采用Logit回归模型,应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检验方法,深入探讨了"保险+期货"试点对保护农户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保险+期货"试点可以有效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发挥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农户未来参与试点意愿是参加试点与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的中介变量,其间接影响占比为27.693%;政府补贴满意度在中介变量作用于农户种粮积极性的路径中具有调节效应,农户对政府补贴越满意,未来参与试点意愿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正向影响越强。可以认为,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与"保险+期货"试点具有相互补充促进的关系,未来中国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需注重"保险+期货"试点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房产税改革作为我国税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其目前的主要内容在于将居民的一般住宅纳入征税范围。该政策的实施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时,也必然会对整体的居民可支配收入造成影响。本文基于我国在沪渝两地实施的房产税试点改革的准自然实验,使用我国26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选用双重差分法实证评估该政策对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效用,并对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现行房产税试点改革对试点城市的平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整体效应呈现负作用。在房产税改革推进过程中,本文的结论将会为政府以居民整体收入影响角度考量具体的征税范围和税率细则提供可能的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从经济状况、工业能耗和环保再生等3个方面选取指标,建立安徽省16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城市之间及单个城市内部存在低碳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情况。提出了推动低碳技术发展、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提高资源再生能力、全方位协同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评估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对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效果并厘清其作用机制,为完善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运作机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双重差分方法。研究结果:(1)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对县域层面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上而言具有显著且稳健的促进效应;(2)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对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效应会受到农业发展水平、财政支出水平以及区域位置的调节效应影响;(3)从作用机制来看,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可以促进人口、地理和经济层面的县域金融集聚,在普惠金融发展下提高农户的金融可及性并缓解其信贷约束问题,最终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研究结论:在总结现有试点区域政策经验的基础之上,应针对性地制定与所在区域相吻合的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以促进金融集聚,实现政策的长期效应。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为土地政策尤其是土地供应政策参与我国低碳经济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政策参与低碳经济构建以低碳经济项目的土地供应为主,而土地供应参与主要包括土地的供应量、供应价格、供应方式和供应结构等方面,完善低碳的土地法律法规对构建低碳经济也很重要。研究结论: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工具参与我国低碳经济的构建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日本作为亚洲绿色经济领军者的低碳经济实践与经验,重点关注其政策目标、策略制定、国际合作以及高校在低碳经济中的关键角色。借鉴日本的经验,为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一系列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3.
深入探讨绿色信贷政策对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文章以我国279个城市2008—2021年间的碳排放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绿色信贷政策对碳排放的净影响。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政策在抑制碳排放方面效果显著,影响系数达到-0.3964,充分展现了政策在推动绿色转型中的积极作用。机制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政策发挥作用的两条主要路径: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这不仅体现在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上,更体现在城市绿色专利数量的显著增长上,两者对碳排放的抑制效应分别为1.0131和0.2605,这一发现为绿色信贷政策制定提供了更为具体的理论依据。异质性检验表明,绿色信贷政策在不同地区的碳减排效应存在差异,西部地区最为显著,东部次之,中部稍弱。这提示在政策执行中需充分考虑地区差异。调节效应检验显示,经济发展水平与进出口贸易开放度对绿色信贷政策效应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为政策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从城市维度研究碳排放,并引入调节效应分析,为绿色信贷政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政策制定者应强化绿色信贷政策的导向作用、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实施绿色信贷政策、金融机构应创新绿色信...  相似文献   

14.
农业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不仅仅只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而且其加工业消耗能源排放的气体也是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整体呈下降趋势,与之相反,发展中国家却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全球应对气候日趋紧迫和低碳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低碳农业应运而生. 一、低碳农业的内涵 低碳发展是指在减少碳的排放量的同时,积极促进碳的吸收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就是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在农业部门的实现形式.以往的环保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在于探索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低碳农业内涵更丰富.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利用2006—2021年全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经济增长目标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呈现明显的负向影响效应,且这一结论通过了克服内生性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2)正式与非正式环境规制均能够减缓经济增长目标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且后者的调节效应更强。(3)经济增长目标存在明显的自上而下逐级加码现象,且目标加码行为会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产生抑制作用。(4)当目标约束程度为一般约束和硬约束,以及目标完成情况从未完成、正常完成到超额完成时,经济增长目标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显著且逐渐增强。研究结论:进一步淡化GDP增速在官员绩效考核中的重要性,尽量采用“留有余地”的软约束方式设定经济增长目标,重视环境规制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低碳经济理念构建城市住宅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定权聚类评估方法和比较分析法测度并对比分析低碳经济理念和传统理念下城市住宅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低碳经济理念对城市住宅区土地集约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城市住宅区土地合理集约利用;测度结果的对比反映了传统理念下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建设“低碳新农村”的初步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农村是重要阵地。城市农村的齐头并进,才能让我国低碳经济的潜力得以最大限度挖掘。创新农村低碳发展之路,要认识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组织制度创新,依靠科技支撑农业生产低碳化,用低碳经济化促进经济低碳化;除了财政投资支持以外,更需要金融资本和市场资本的积极介入;地方政府要有战略目标,因地制宜,形成可操作、有重点、体现地方特点的农村低碳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涵盖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社会发展4个一级指标的贵州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 S模型测度2012~2021年贵州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水平。结果显示:贵州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呈现“S”型上升趋势,有阶段性波动特征,后期增速较为缓慢且略有下降。循环发展较为理想,是促进贵州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主动力;绿色发展不稳定、经济社会基础薄弱和低碳发展水平较低是阻碍贵州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而,为促进贵州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着巨大作用。新时期,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中国提倡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应该积极践行低碳经济,发展绿色模式。在这一过程中,物流运输过程的绿色模式经常被忽视。广大农民应转变自身的观念,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配送。  相似文献   

20.
探究碳生产率是否存在最优集聚规模,对于优化经济要素空间格局、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4—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空间效应视角下经济集聚与碳生产率的内在联系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经济集聚与碳生产率之间存在正“N”型曲线,且在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碳生产率具有较强的时空依赖特征,在空间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在时间维度上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3)产业结构在经济集聚对碳生产率的作用中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经济集聚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促进碳生产率增长。基于此,本文从推进经济深度集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等角度提出促进碳生产率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