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谭敏 《财政监督》2007,(6):76-77
近几年,随着财政实力的逐步增强,公共财政的逐步建立,财政运行平稳、正常,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在这种财力和收支规模扩张的背景下,往往容易掩饰财政面临的风险问题,加之财政部门自身的不足,保持财政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笔者结合当前财政面临的风险及工作的实际,就推进效能财政建设的必要性、效能财政建设的目标、原则和内容以及建设效能财政长效机制的途径和方法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财政政策作为集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于一体的政策措施,在建设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具有其他各项政策措施所没有的综合效能。本文在分析和研究国外财政支农政策的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支农政策必须正确处理好“取”与“予”的关系,其政策目标必须因时制宜,财政投入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业立法和涉农税制,逐步建立农业风险防范制度,依法保护农民的利益;创新财政支农机制,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环境中,国家财政的职能更加立足于政府服务职能的实现。如何有效地分析与防范财政风险。是财政工作面临的新课题。通过规范财政行为,改进监督方法,规范监督程序,融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才能有效地提高财政管理效能,防范与减小财政风险,用好财政资金,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朱云飞  安静 《财政科学》2021,(3):121-129
近年来,面对经济社会各领域公共风险,河北财政通过减收、增支、加债等方式,有效防控了公共风险的暴发,全省财政经济运行整体平稳,但也导致财政自身风险的累积,体现在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后劲不足、财政支出保障难度逐步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存有隐患、其他领域风险趋向财政转移等.防控地方财政经济运行风险,需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加强财源建设,推动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调整支出方向,确保地方财政平稳运行;完善管理机制,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深化体制改革,消除财政风险转移隐患.  相似文献   

5.
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已由财政投资主导逐步转变成银行信贷投融资主导,这种间接融资方式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但也助长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无限膨胀,隐藏着巨大的财政风险和银行资产风险。为此,国家2006年出台了一系列宏  相似文献   

6.
姚一峰 《会计师》2019,(18):62-63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利用大数据推进财政信息化,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也是加强财政系统业务能力和作风素质建设的应有之义,有利于实现规范、精准、科学的管理。我国的财政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层面因素的制约。文章分析了大数据时代我国财政信息化面临的机会以及风险,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乡镇财政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财政,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1983年以来,乡镇财政建设由试点到全面铺开,逐步得到巩固、完善、提高和发展。目前沈阳市142个乡镇已全部建立了乡镇一级财政,在县乡财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乡镇财政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既有挑战,也有发展机遇,关键是如何适应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抓住机遇,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基层中央银行经理国库面临机遇和挑战。国库工作已逐步从单纯服务为主向服务与监管并举转变,改进国库会计核算管理和国库监管工作,防范化解国库资金风险,及时发现国家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整个经济、金融产生的影响,为国家制定、执行货币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理解财政,需要转换思维.表面看,财政行为是利益的分配和转移,而从实质看,财政行为是风险的分配和转移.财政通过分配和平衡风险,避免风险在某处聚集并在风险链上放大,避免了危机的产生,这实质是化解公共风险,所以财政的本质功能是通过平衡风险化解公共风险,以维护社会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财政的基础性作用在于,只有财政有这种平衡风险的内在功能.与社会共同体面临的公共风险治理要求相匹配,是现代财政的判断标准.如果财政能够很好地平衡风险、化解公共风险,那就是现代财政;通过改革与公共风险治理要求相匹配,就是现代财政改革.新时代的现代财政改革,要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大国财政体系,应对面临的全球风险挑战;织密预算的制度笼子,完善权力的财政治理体系;建立公平与效率融合的财政制度;为形成经济双循环格局"架桥铺路".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处于典型的大陆地震区,面临着严重的地震风险。保险是有效应对地震风险的市场机制,建立地震保险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地震风险的特殊性和地震保险的社会公益性,在地震保险制度建设中,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其主要责任包括:建立必要的法律环境;设立必要的管理机构;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实行优惠政策,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1.
在现行财政体制和土地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地方财政土地出让金偏好得以形成,但这种财政收入方式带来了巨大的财政风险和社会风险,破坏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议从完善财政体制和土地出让制度两个方向来逐步降低地方财政土地出让金偏好,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地方财政运行过程中的风险问题逐步凸现,理论界和实务界正在研究防范、化解措施。笔者拟就如何建市地方财政风险预警机制问题,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坚持科学发展、发挥财政职能、构建和谐财政,对基层财政干部队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以石河子市财政局为例,就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服务效能,以发展的观点,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举措,破解财政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难题,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提高财政系统工作效能和服务经济发展能力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财税与会计》2001,(3):9-11
濮阳市地方政府所面临的债务风险有:(1)还款困难普遍存在,偿贷压力较大;(2)由于受市场景气、汇率风险、项目预算等影响,债务风险逐步加重。(3)不能按时、足额还款现象已多次发生,财政垫付资金压力较大,将影响地方政府预算的正常执行,给地方财政平衡带来风险。(4)乡镇政府债务负担沉得,已引发拖欠工资等一系列问题。据统计,截止1999年底,全市乡镇政府债血为30786万元,每个乡镇平均395万元,最高的达1343万元。沉重的债箅负担已成为当前乡镇政权稳定和财政发展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山西省财政厅以搞好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和确保国家税收政策贯彻执行为基础,以规范财政行政执法、加强财政行政执法监督、完善地方税政管理职能、提高税收政策分析运用水平为重点,改进作风,提高效能,搞好服务,为加快法治财政建设进程、推动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省财政厅法规税政处被财政部评为全国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所得税税源调查工作和关税调整方案建议工作先进单位,法规税政处党支部被山西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相似文献   

16.
肖维毅 《新理财》2023,(8):67-69
<正>2023年上半年,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财政局以“效”为先,着力做好“政策效能、资金效益、财税效果、监督效力和管理效率”的“五篇文章”,强化财政“大绩效”管理理念,推动全区财政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聚焦重大任务,精准提升财政政策效能加强统筹协调。牵头推进全区“打好防范化解风险阻击仗”,印发《武陵区打好防范化解风险阻击仗工作方案》和《常德市武陵区打好防范化解风险阻击仗工作专班工作规则》,  相似文献   

17.
魏强 《时代金融》2012,(30):216-218
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日趋严重。虽然政府加大了对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采取了相应的融资优惠政策,但是其面临的融资风险依然严峻。文章采用情景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对融资风险进行识别,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风险进行分析,并对风险原因与风险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政改革的逐步深入,财政监督在整个财政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财政监督工作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也面临新的课题,即积极推进财政监督机制建设。为此,宁波市根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全国财政监督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宁波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财政监督工作的思路:立足本职,认真做好各项财政监督工作;开拓创新,积极推动财政监督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9.
次贷危机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和财政态势,经济增长放缓使得财政的收支压力逐步凸显,风险增大。本文采用在国际上得到广泛采纳的风险指标法对我国当前的财政风险状况进行了度量,结论是短期内风险虽有所增加,但仍处在可控范围内;中长期则需要对政策作出适当调整,以降低未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马骏 《新金融》2014,(7):14-16
地方政府债务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本文认为,引入市政债券市场和配套改革可以硬化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长期来看,地方债应该逐步取代当前政府融资平台中的贷款、信托等较不透明的融资方式,成为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来源,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地方政府财政透明度,还可降低地方政府融资的期限错配风险,避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