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加入 WTO 以后,外资银行将要享受国民待遇,中外银行将会住同一个环境中竞争。但是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外资银行在国内的市场上占有许多优协,如管理体制、经营理念、IT 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比较也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我们的政策环境还不够宽松。中  相似文献   

2.
我国加入WTO,将在更大程度上开放金融服务领域,逐步放宽外资银行或合资银行在我国的市场准人和业务范围的限制。截止目前,在我国有外资银行代表处253家,营业性外资银行机构173家。其中:外资银行分行156家,独资银行6家,合资银行7家,外(合)资财务公司7家。外资银行资产总额342亿美元,贷款余额为261亿美元,  相似文献   

3.
黄金老  徐闻 《银行家》2004,(5):92-97
入世,拉近了国人与外资银行的距离;入世,更让中资银行感觉到来自于外资银行的巨大竞争压力。对中资银行而言,入世前与外资银行相安无事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生存和发展的课题,从未如今天这般严峻地摆在面前。中国有一句话叫做“狭路相逢,勇者胜”,在这个意义上,近几年中资银行苦练内功严整以待;中国还有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特别邀请了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黄金老博士和徐闻同志总结了国际上十大活跃银行的经营战略,以期能为广大读者提供相关方面的一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4.
欧文海  席啸 《银行家》2002,(12):50-53
入世一槌定音,外资银行纷纷在中国开展业务、抢占市场.从媒体上热烈的讨论中,我们感觉到外资银行对这个庞大市场强烈的渴望.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年之后 ,外资银行将获准在中国经营外汇业务 ,同中国企业进行人民币业务 ;五年之后 ,外资银行将获准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 ,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将取消。在金融市场向外资银行开放后 ,国有商业银行将丧失其传统垄断地位 ,外资银行凭藉完备的全能银行优势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的客户争夺战。对此 ,我国银行业将如何来应对 ,显然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全能型银行体制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业的发展潮流纵观世界各国的金融制度可以分为两种 :全能银行制和专业银行制。全能银行可以提供包括商业银行、投…  相似文献   

6.
今年年底,我国银行业的大门将向外资银行全部打开,而在这个大限之前,外汇领域也就成为中外资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赛跑的预热主战场。在硝烟弥漫的外汇市场上,挂钩型外汇理财产品正成为各大银行的热门武器。随着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挂钩型外汇理财产品将成为今年的理财热点。  相似文献   

7.
《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已经颁布并于2006年12月11日正式施行,百姓对外资银行的关注已经从政策层面转移到具体操作细节上。业已开始申请注册本地银行的外资银行有哪些?注册批准后外资银行将如何运营?与国内银行又有什么不同?这些改变到底对百姓产生多大影响?请跟随本刊记者的镜头,对外资银行进行一次深入地探访,全面关注2007年个人金融环境将要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近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处境颇有点"哑巴吃黄连".一方面,普通储户抱怨在银行网点办理业务排队等待时间太长,指责银行在营业窗口分配上"嫌贫爱富";可另一方面,深受银行礼遇的VIP客户并不都领银行的情,近日一份调查显示,随着外资银行获准将其在中国境内的分行转制为在中国注册的法人银行,有30%的商务人士有意转投外资银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外资银行进入条件下的发展中国家银行业为研究对象,对外资银行进入如何影响东道国银行体系绩效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跨国实证检验。基于全球69个发展中国家上千家银行的数据分析发现,尽管在不同绩效方面,外资银行的进入效应不尽相同,但都满足"竞争——学习提升——竞争"这个内在统一的逻辑;在这个逻辑下,东道国银行体系的学习能力和发展空间是影响外资银行进入效用的关键因素。本文在进一步对银行效率的实证检验中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具有阈值效应,即只有当东道国银行体系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外资银行进入才会带来显著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0.
财经动态     
8家外资银行转制申请获受理,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中国银监会首批受理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日本瑞穗实业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荷兰银行等8家银行将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的申请。我国取消了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对象限制  相似文献   

11.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外资银行纷纷向中国市场涌入。同时外资银行凭借其较高的服务水准以及科学的管理手段在国内的银行产业占据优势,为国内银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存在的很多缺点,尤其是在零售银行服务品质的管理上更为显著。为此本文对国内零售银行服务品质管理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出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加入WTO前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金融业的开放问题都会是最重要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人世后,金融市场将更加开放,会有更多的外资银行来华发展业务。虽然国内银行业可以更好地吸收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改革,但是在客户竞争、人才竞争,尤其是银行机制的竞争上,外资银行会给国内银行带来压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后,外资银行将迅速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众家银行也在苦练内功,加紧备战,银行业务与服务充分竞争的“战国时代”即将来临。作为银行业务竞争的“桥头堡”,银行卡业务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无论是外资银行,还是内资银行,都不约而同地将竞争目标锁定在“贷记卡”这个业务品种上。  相似文献   

14.
《中国信用卡》2007,(1S):6-11
《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已经颁布并于2006年12月11日正式施行,百姓对外资银行的关注已经从政策层面转移到具体操作细节上。业已开始申请注册本地银行的外资银行有哪些?注册批准后外资银行将如何运营?与国内银行又有什么不同?这些改变到底对百姓产生多大影响?请跟随本刊记的镜头,对外资银行进行一次深入地探访,全面关注2007年个人金融环境将要发生的变化。[编按]  相似文献   

15.
人才是银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银行赢得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中资银行在同外资银行竞争中必须研究和掌握外资银行在人力资源上的战略和策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外资银行潜在并购行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 ,中外银行的竞争正式开始。在新的环境中 ,外资银行的业务拓展将采用全新策略 ,因此研究外资银行的竞争策略和方式就非常重要。在外资银行进入人民币业务过程中 ,外资银行的并购活动将在未来的银行竞争中占重要地位。由于实力相差较大 ,国内商业银行要在并购过程中实现双赢的可能性不大 ,制定相应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论开放经济外资银行监管及其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入世后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加速过程中,国内面临对中资银行与对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在主体地位的平等与对外资银行监管原则、监管方法的适用等方面,矛盾突出。为此,需要借鉴国际上一些开放经济体对外资银行监管的经验模式,来解决银行业对外开放中外资银行监管问题。在措施上,需要全面地调整、改进国内银行监管原则、监管模式与监管手段,其中重点在于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完善。从总体上说,需要在基本保障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的基础上,坚持审慎监管原则,发展完备的监管技术标准与手段,并促进国际间的监管合作。在中国入世后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加速过程中,国内面临对中资银行与对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在主体地位的平等与对外资银行监管原则、监管方法的适用等方面,矛盾突出。为此,需要借鉴国际上一些开放经济体对外资银行监管的经验模式,来解决银行业对外开放中外资银行监管问题。在措施上,需要全面地调整、改进国内银行监管原则、监管模式与监管手段,其中重点在于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完善。从总体上说,需要在基本保障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的基础上,坚持审慎监管原则,发展完备的监管技术标准与手段,并促进国际间的监管合作。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的银行在面对国内银行间激烈竞争的同时,还将与更大的对手——外资银行进行直接的较量。内资银行要想在这场竞争中取胜,首先就必须了解国外银行的竞争手段。外资银行由于在其它成熟市场的业务已趋于饱和,将调动大量资源来争夺中国这个方兴未艾、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甚至会容忍一段时期的亏损来谋求长远的稳定性收益。在与它们的竞争中,内资银行除了要学习外资银行先进的服务水准之外,外资银行所拥有的完善的全球网络资源和技术体系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已加入WTO,在今后的3—5年里,各地金融业的开放问题是金融界最重要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来中国发展业务将逐步增多。虽然国内银行业可以吸收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促进改革,但是在客户与人才的竞争方面,特别是银行机制的竞争上,外资银行会给国内银行带来压力。银行卡业务也是如此,我国商业银行的银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中国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开放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外资银行均期待借此契机,扩展在中国的业务版图。一直较为"低调"的外资银行近日动作频频。有的银行在外资银行的传统强项财富管理业务上再发力,有的银行则进一步加大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入。在中国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开放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外资银行均期待借此契机,扩展在中国的业务版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