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双创能力培养是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基于此,本文开展了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人才培养的有效融合路径研究,阐述了思政教育与双创人才培养相互融合的重要意义,并且针对现阶段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几点有效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双创”背景下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适应高职院校发展实际,强化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然选择。本文总结了目前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其有效融合模式,为更好地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不仅是新形势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形势下,为深入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本文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相关概念解读入手,对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4.
郑雪清 《物流科技》2024,(3):160-163
众多民办高校实验室资金投入不足、建设落后,这将制约各专业实验教学的发展。融合双创教育发展是民办高校物流专业实验室转型升级的可能途径,文章以A校为例,分析了物流实验教学与双创活动指导的耦合性,并从实验室的功能定位、“学—赛—创”联动规划、实验室布局与设施设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了融合双创教育的物流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魏家丽 《数据》2022,(4):168-170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现阶段下,面对国家战略和教育目标的新要求,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面临着在机制上、内容上、形式上改革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应对当前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探求二者在相互促进、多维融合、协同育人等方面的重要策略与路径,不断健全深化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体系改革发展,促进高职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与我国思想政治要求和产业需求融合接轨。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思政教育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成为高校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将思政育人工作渗透到高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各类教育资源的全面聚集和高效配置,将为提升高校育人质量做出重要贡献。在此背景下,文章立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针对目前大学生在创业就业教育中出现的思政教育方面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以期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已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尤其重要。深化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依据CDIO教育理念,以浙江省应用型高校A校金融学专业为例,深入探讨深化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现状、问题、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力阐释高校“艺术+思政”协调育人优势,用运动系统论、情境构建论、文化生态论分析协同育人之三大学理支撑,进一步探寻“艺术+思政”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对策,为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的有效提升,拓宽“艺术+思政”的实践路径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
《价值工程》2016,(10):9-11
思政教育在大学生成才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也不例外。在现今的创新创业大潮中,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并没有充分做好创新创业的准备。针对此问题,本文打算从创新创业角度出发,结合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巧妙融入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力图为创新创业大学生在思想上做好前提准备。  相似文献   

10.
自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热点之一,也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要转变。在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大环境下,高校将如何把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有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手段,有效提升企业培养建设人才的关键。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工作有效落实,探究其有效措施,已成为思政教育新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将通过多种视角,将高校构建“大思政”格局和创新创业教育两者中相互融合,探究其可行措施,并以海南某高校在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情况为例,通过在“大思政”格局下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分析,从而研究出适合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融合构建的有效模式,为国家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接班人和践行者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1.
江晶  杨阳  石城  陶乐乐 《活力》2022,(21):61-63
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应用型本科艺术类学生主要的思想行为特征,并对此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部分艺术类学生对思政教育课程缺乏重视,存在“信息圈层化”现象,这将对思政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对此,本文提出了推进思政教育创新的相应对策,建议艺术类院校加强新媒体环境中的教育保障,利用新媒体技术挖掘艺术类思政教育资源,并利用新媒体创新思政网络主题教育,以期促成思政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实效性革新。  相似文献   

12.
面对职业教育改革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高职院校要认真梳理总结目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二者相统一的积极促进作用.基于此,高职院校可通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挖掘育人要素、拓宽思政教育载体,抓好教育引导、彰显人格魅力等方式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与统一,加快思政教育的全面化、立体化发展,提...  相似文献   

13.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在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通过对“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可以为高校创新思政课教学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具有战斗堡垒作用,创新创业教育承载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高校基层党建与双创教育融合,能够充分发挥党的思想引领作用,有利于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教师党员的育人能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思政水平.本文探索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双创教育相融合的作用与途径,发挥基层党支部实践育人成效,提升教师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15.
包晓娟 《活力》2022,(9):4-6
“四史”教育与高职思政课具有内容契合、目标相同的内在一致性,而高职思政课教师则是二者之间最主要的“桥梁”,“桥梁”的建设对于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起到关键性作用。但目前,部分高职思政课教师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方面仍存在着理论基础薄弱、能力素养较低、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契合度低、重视程度不高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思政课教师需要增强理论学习,丰富知识储备,转换教学策略,创新教学形式,并在挖掘“四史”资源、整合教学内容、提升素质能力、促进教学应用,以及提高认识、加强队伍培训和建设等方面努力改进,推动“四史”教育育人育魂,落实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贫困生在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期间承受了较大的思想压力,在此基础上分析出高校面临贫困生思政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内容未紧扣特殊时期实际、形式缺乏新意等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路径:遵循“三因”理念,即精准提供思政教育内容做到因事而化;把握时间节点做到因时而进;融合思政教育方法做到因势而新。希望通过把握特殊时期思政教育的内涵、时机与方法,将卫生防控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更好地为贫困生成长成才服务。  相似文献   

17.
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不仅能有序展开党建工作,还能培养学生的党性修养和道德品质。为此,本文在查阅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价值以及融合的原则。从多角度出发,笔者研究了实现新时代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策略,旨在推动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协同创新,促进高校的全面升级和发展,并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8.
张金玉 《数据》2023,(1):87-88
制度自信教育对于培养现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自信教育的关键点是在于知行合一是否实现。“知、情、意”的培养都是为制度自信的“行”服务的,“行”是制度自信提升的最终目的。本论文从“知情意行”着手,研究了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状,分析了思政课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将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统合路径,旨在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9.
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专业教育必须与思政教育协调起来,其中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二者兼具,才能保证学生充分建立起良好思想情操。其中建立混合式教学,将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与思政教育融合;以线上线下保证专业思政课程理论和实践对接;以双师型教师标准培养专业教师、思政教师成为了高校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达成协同育人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的优化和创新,使创新创业教育愈发受到重视和关注.高等教育在改革过程中,强化双创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的融合,能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并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不断增强.故此,学校应为双创教育与专业课教育融合提供便利条件,尽量优化教学环境.深入了解双创教育与专业课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