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大集团进驻广州楼市6年,一心经营光大花园系列品牌,矢志不渝。滨水地区经过缜密筹划和建设终于形成广州地产新板块——“新滨江板块”,这一区域在光大花园的带领下。如今已经是显山露水、炙手可热,光大、富力、恒大等发展商的开发面积已超过百万平方米。仅光大花园就占了该板块的半壁江山。“新滨江板块”的宜居魅力开始全面绽放,新滨江板块的升值也达到井喷时刻。“城市滨水地区宜居环境营造研讨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在光大花园盛大举行。  相似文献   

2.
集体记忆是阐释历史空间和地方情感的特定载体,通过集体记忆理论构建了老工业区要素评价体系,以洛阳涧西老工业区为例,基于集体记忆视角,以物质记忆场和精神记忆场的表征为载体,生产、生活、景观和精神文化等11类空间和76处记忆内涵为具体要素,构建工业文化集体记忆分类模型,分析得出:(1)以集体生产空间印象最为深刻;(2)生活空间由名人效应而成斑块状分布;(3)人们对集体记忆符号化较为突出。研究以期对“以文化复兴推动产业转型”老工业区、城市设计的更新改造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由于信息化、城市化的深入发展,智慧城市逐渐体现出生命力,而作为智慧城市核心内容的智能化信息服务成为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本文从株洲市“智慧城市”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智慧城市环境下信息服务的功能,设计了株洲“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模型,对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信息服务的转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城市文化记忆凝聚了城市的历史文脉与城市的人文精神,对城市的延续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城市的历史记忆正在遭遇消解,许多久远的、富有历史印记和内涵的城市文化"史书"已经或正在失去"记忆"。以文化失忆为理论框架,对成都市城市文化失忆表现形态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城市文化失忆的原因,提出了以城市复兴为手段,重构城市文化记忆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导刊》2005,(24):101-106
30日行情播报 [区域综述] 解放碑CBD快节奏的生活,大坪精致的小区,滨江沿线高档景观住宅构成了渝中板块独有的半岛生活,渝中楼市已从自发投资冲动过度到自觉性的产品升级,逐步开始区域格局和城市面貌变化后的都市复兴。渝中区楼市摈弃了以往的建筑形式,在园林景观,户型,绿化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升级,  相似文献   

6.
过去40年,在能源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和新冠疫情背景下,世界各国积极探索了城市自行车交通复兴。选取哥本哈根、伦敦、北京和深圳四个城市,结合自行车出行比例分析城市自行车交通政策演变,通过政策作用比较提出城市自行车交通政策要点和关键策略,最后讨论了我国复兴自行车交通的政策框架和要点。我国应抓住“双碳”窗口期,尽快构建“四位一体”的城市自行车复兴政策体系,强调自行车在减控碳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盘活现状资源和加强自行车路权保障。探索制定国家自行车专项规划,构建“平疫结合”多层级的自行车道路系统,对道路车辆和居民区分采用刚性约束和激励引导政策。  相似文献   

7.
滨江地区在南京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加快滨江地区开发有利于提升城市功能,增强经济实力,塑造城市品质。滨江地区的建设应坚持以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总体功能为出发点,重点突破,制定必要的组织和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8.
罗玺 《河北企业》2023,(1):53-55
“无废城市”作为一种新形态的城市管理理念,由保罗·帕尔默(Paul Palmer)于1973年首次在化学物质中进行资源回收中提出,并第一次使用了“零废弃”的理念。“无废城市”理论包含着关于循环利用、绿色回收、高效监管等理念,与习近平整体环境观以及生态文明思想中的部分观点不谋而合,同时对先行的环境监管中的监管模式、治理体制、问责机制等体系化建设有着重要启迪作用。因此,从“无废城市”理论的视野下,探讨我国环境监管的创新发展和未来展望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城市的巨大变革给城市记忆的留存带来了巨大挑战,许多城市记忆面临失落、断层的困境,出现“千城一面”和文化同质性现象。运河沿岸是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运河记忆蕴含着城市前世今生的历史文化底蕴,寻回失落的城市记忆是塑造城市特色文化形象的重要一环。本文以城市记忆理论为基础,剖析城市记忆与运河沿岸空间的关系,并以济宁市古运河沿岸为例,探讨如何在实践中保护和传承场所内的城市记忆。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出能适应企业发展所需,且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在不断进行人才培养环境、方式、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一个新型的人才培养载体被提出并广为关注。通过对有关文献和政策文件研究,从概念界定、提出背景、特征及功能定位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进行研究,,提出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赋予了“生产性”的差异化理解。  相似文献   

11.
宜人的山水园林城市,既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增强市民的凝聚力,认同感,自豪感;又可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吸引力,有利于招商引资,武汉市有着“两江交汇,三镇鼎立、江河密布、山水相映”的城市空间形态,具有创建山水园林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我市在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以城市总体规划为龙头,始终围绕以人为本,突出滨江、滨湖特色,实施环境创新战略,全面开展“洁绿亮美”工程,努力创建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山水园林城市。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文化遗产,文物资源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凝聚着民族记忆,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的见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作为传播“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重要文化场馆,要切实保护好文物文化资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近日,西安制定出了未来大西安概念的发展方向,规划出了高新区.经开区、曲江新区泸灞生态区及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核心区等五个集中发展区域。在未来的十多年时间里,一个南北骨架拉伸,东西方向延拓、多个城市副中心连接成片的大西安,将成为这个城市发展演进的主题。按照西安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拉开城市骨架,逐步形成“九宫格局”、“一城多中心”的空间结构。通过实施行政中心北迁、唐皇城复兴计划.“四区一基地”建设等,形成新古分治.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大都市形态。 种种迹象表明,在新的挑战下,西安,这座在历史上戴满光环的城市,已经开始重新给自己定位,并勾勒出自己的发展路线图。  相似文献   

14.
马达 《城建经济》2001,(4):39-41
沈阳是一个老工业城市,近些年来,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实现国有企业改革脱困、振兴沈阳经济的历史变革中,把成都市建设作为切入点,坚持“远近结合、适度超前”和“以搞活城市带动搞活经济”的基本原则,通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建设,使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环境明显改观,城市档次逐步提升,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概念解析、发展维度与政策工具梳理,建立了“放管服”改革、城市营商环境建设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并结合回归分析、内生性处理及异质性分析,从总量和速度视角解析了“放管服”改革、城市营商环境建设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论显示:城市营商环境建设与优化将在城市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放管服”改革将以城市营商环境建设与优化为媒介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政策建议包括:着眼于“放管服”政策工具效能的充分发挥,进一步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从城市营商环境建设行为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同时发力,促成城市营商环境总体水平提升;推动“放”“管”“服”深度融合,促进城市营商环境分维度水平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6.
2010年4月,福州市城乡规划局公示了《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草案,对未来十年福州的发展进行了规划。草案显示。中心城区的重点发展方向为“东扩、南进”。采取“结构开放、轴向发展、核心多极、服务沿江、工业沿海、生态渗透”的空间发展策略,形成“一区三轴八新城”的空间布局结构。而随着“一区三轴八新城”的城市发展战略布局的确立,将推动福州由滨江型城市向滨海城市跨越。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城市世纪,“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振奋人心的口号。 近三十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世界同期平均水平的两倍.除亩沪穗外.发展可圈可点的城市实在太多:滨江近海的南京,  相似文献   

18.
鞠红梅 《活力》2009,(6):75-75
《上班第一天有忙更有闲》、《哈尔滨,原来可以这样——一座城市的“大冬会记忆”(上篇)》、《哈尔滨,站上新的起点——一座城市的“大冬会记忆”(下篇)》、《19次检讨与零投诉的强烈反差》……今年春节后,《哈尔滨日报》焦点新闻的几篇稿件相继得到各界关注。通过这些报道的采写,记者重新认识了现阶段新闻报道中记者自身的存在感。  相似文献   

19.
赵景林 《活力》2011,(3):56-58
通过对黑龙江省科学会堂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的调查研究。既而对会堂进行准确定位,为优化会堂经营管理,应用管理学知识,做出SWOT分析,总结出优势和劣势及当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科学会堂制定出SO企业战略。“低成本”、“差异化”的经营方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全员销售”的经营机制,形成会堂总体经营方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发展,城市环境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交流碰撞在不断提醒着我们对中国元素的重新思考与理解。将中国元素创新性地融入到现代的城市环境设计中,不仅可以改变目前“趋同”的城市设计,体现特色的城市印象,还能够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在艺术与价值观上引起人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