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滕有平  杨帅 《城市问题》2021,(1):90-95,103
在"城市双修"与"精明式增长"语境下,绅士化与商业化严重的江南地区历史街区存在的空间界面生硬、空间品质缺乏、地域文化缺失等弊端,已是业界与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江南地区15个历史街区的田野调查与开源性数据分析,从场所的物理属性、精神属性以及社会属性三方面着手,辨明历史街区场所营造的关键,进而提出"空间结构多元化、空间群体活力化、第三空间人性化"的营造策略,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智慧城市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求出发,梳理出智慧城市与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的相互关系,提炼出城市空间的智慧发展理念。以苏州平江路悬桥巷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该区域公共空间活力丧失、文化衰败的现象,以当地居民的价值观为基础,以精神愉悦、文化传播、时空可达性为导向,通过植入一定数量的"微中心"——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以及智慧城市技术支撑体系的运用等城市有机更新策略,在传承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的前提下,激活老城区的空间活力,并辐射带动周边城区,进行街区公共空间的智慧创新升级。  相似文献   

3.
武联  沈丹 《城市发展研究》2007,14(2):110-114
论文针对我国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定性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青海同仁历史文化名城民主上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探寻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如何保护、利用城市历史街区,并使之成为促进城市活力积极因素的方法.并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历史街区有机更新与活力复兴的内涵与原则,保护规划的具体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同仁民主上街历史街区的规划建设思路.总结出在规划建设中要运用有机更新的思想方法,保护街区的人文社会网络,传承与发展地域环境特色,才能达到活力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潘航 《价值工程》2014,(2):300-302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地方性文化集中展现的区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与历史街区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历史街区保护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在对城市中心历史街区现实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城市中心历史街区在土地利用、传统商业发展、地方性文化保护、街区保护和修缮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据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提出了历史街区空间维度、时间维度、文化维度(TSC)"三维一体"的多维保护模式。以昆明市文明街历史街区为研究实例,将历史街区多维度的保护模式与文明街历史街区的保护实践相融合,探索文明街历史街区整体、活态保护的新思路和新方式。  相似文献   

5.
当前,商业功能保护与植入已基本成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必要手段,对历史街区发展产生了深刻的正负面影响。如何对历史街区进行有效的商业开发控制与引导,形成适度的商业量,营造适宜的商业空间,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取重庆市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对历史街区的商业化现象和商业化程度进行系统性分析评估,进一步提出历史街区适度商业化的评判标准,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化研究的参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历史街区适度商业化的规划建议,以期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效保护利用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住区再生为主导的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秉持生活真实性原则,确保原住民回迁率与原生活方式保存度,最大程度地延续了街区长期积淀形成的人文环境。这种保护模式同时通过街区功能多样化,街区基础设施的完善,街区内建筑的保护、改造及重建,街区景观环境的整治等各种手段改善和提高历史性住区的生活品质、激活街区。该模式在我国案例不多,而在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却发展较成熟。将两国相关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为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如何保护好历史街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国城市历史街区从1986年到今天,保护与更新实践一直都在不断发展,经历了几种比较典型的模式。文章分析了从1986年的几种典型的历史街区开发模式,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通过深入调查呼和浩特市商业设施,分析商业街建设现状,把握城市历史文化与特色商业街区的内在联系,从确定每块特色商业街区的定位,融入历史文化的主题,注重地方商业特色,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等方面,对呼和浩特市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化与消费结缘,就意味着文化作为特殊的商品参与了消费,文化消费对社会建构的影响日益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层面 以文化消费为视角,以我国近代商业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从我国近代商业历史街区的发展历程入手,阐释了近代商业历史街区的文化消费特征;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我国近代商业历史街区的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国内各地区在近几年确定了多处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不仅是对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扬,同时开发所带来的资金,也使得历史文化街区能够得到后续的发展。南京总统府历史文化街区现阶段的旅游开发对于其长久以来形成的社会生态环境而言有利有弊。通过调查目前的旅游开发与社会生态环境现状,从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三个角度,对总统府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社会生态环境的重建。  相似文献   

11.
城市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的缩影和象征,集中体现了一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气氛.历史街区保护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兼顾历史与现在、物质与非物质关系,同时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继承与更新等多方面的关系.中国一汽历史街区是长春市的重要历史街区,在保护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其价值和现状,从强化空间景观规划、建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正处于一种存量更新阶段,大拆大建与底蕴流失使得历史地标街巷中的内聚、交流和拓展等功能逐渐弱化,导致具有记忆传承价值的历史街区呈现出绅士化现象。通过分析历史地标街巷的现状及与其关联人群需求,从街区记忆视角探析其在构建“新活力”过程中对“旧印记”的植入,从人群目标和街巷空间两个路径来建构复生居民日常化场景、适应传统文化特色的更新模式。进而以广州某街巷为例,尝试通过文化资源的提升与完善、闲置空间的置入与重组、游憩模式的筹划与搭建、街巷运营模式的组织与再生四个层面构建具有韧性的、迎合未来发展的历史地标街巷的更新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3.
居住性历史街区因其保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街巷形态而备受关注,商业化是保护过程中最为突出的矛盾之一。以北京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通过对主要街巷的商业业态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北锣鼓巷在业态构成上主要以旅游休闲商业为主,而社区服务业的生存空间被压缩,中低档商铺占据多数;在空间分布上,旅游休闲类和社区服务类商业明显分离,总体呈现由外向内的空间渗透和扩散。同时,围绕热点资源,在街区中也形成了特色业态集群,并受异质斑块侵蚀形成商业布局盲区。最后,通过质性访谈,结合街区调查和政策文本分析,发现北锣鼓巷商业结构的形成是区位条件、资源禀赋、近邻市场和政府政策四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哈尔滨老道外街区是中华巴洛克的建筑代表,研究基于共生理念探讨老道外中华巴洛克风情街的更新发展,从历史街区与城市功能、新旧空间与历史文化、院落与业态经济三个角度分析历史街区的“共生”发展,以期达到激活历史街区和活力再生的策略,实现物质文化的有效保护与经济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15.
于超 《价值工程》2012,31(14):74-75
哈尔滨是地处祖国东北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城市以她独有的魅力,在中国近现代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浓重的色彩。历史街区是传承本座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本文结合之前中央大街改造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以新一轮中央大街历史街区改造方案为例,阐述了在中央大街历史街区的改造中应如何做到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结构,推动城市更新,提出了一些方法和设计案例,以求为今后哈市历史街区改造提供些许参考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邵晓晖 《企业导报》2011,(17):159-162
我国城市正处于旅游业的大发展和城市更新改造的非常时期,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多得的特色旅游资源,它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刻不容缓。武汉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具备面积大、集中于城市内环具有较高旅游价值的历史街区,本文在分析了武汉历史街区的特色基础上针对各历史街区的特征尝试提出了各自的旅游开发定位。  相似文献   

17.
北京旧城历史街区共计33片,文化积淀深厚,是古都历史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旧城历史街区由于城市建设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保护中存在着法制不健全、规划不到位且可操作性不强、管理粗放等方面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首都旧城的历史街区,保护对策方面亟需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合理的规划、提高历史街区的管理水平等。  相似文献   

18.
张宽 《价值工程》2014,(15):156-157
台儿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南北文化交汇的典型代表,承载着鲁南文化、运河文化、大战文化三大文化遗产,也是创造台儿庄古城个性的一种象征形体。但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台儿庄历史文化街区出现了一定的保护误区。文章首先分析了台儿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的三条原则:科学保护、真实完整,民生为本、活态生活,面向实施、有序更新。通过结合国内外其他地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成功保护实践,对台儿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9.
居住性历史街区兼具居住和历史的双重属性,具有特殊的保护价值和意义,是城市更新和社区治理中不可忽略的环节。本文总结居住性历史街区在建筑、产权、环境、居住活力、居民生活等方面的窘迫现状,发现其更新面临着主体协同参与不足、多元诉求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不到位的困境,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居住性历史街区更新问题的解决对策,以实现改善民生、保护历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位于城市中心地区的历史街区改造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议题.历史街区改造的结果直接影响着城市形象和中心城区的整体风貌,对于城市历史文脉传承、 传统文化传播和提升居民归属感同样意义重大.但随着城市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在历史街区使用传统的规划方法,建造一个新的大型公共广场或城市公园已经变得十分困难.因此,本文针对历史街区改造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对国外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街区改造案例进行分类研究,试图找到一条有效保护历史街区和改善居民生活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