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是协调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效办法,可以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区域的生态安全。本文使用InVEST模型计算了2020年厦门市集美区的生境质量,在此基础上识别出了该区域的生态源地。本文共识别出10个生态源地,面积为89.24km2,以林地为主,集中分布于集美区北部;提取出15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51.13km,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还有12个生态夹点和15个生态障碍点。这些要素是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的重点保护区,能够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结果能够为厦门市集美区的国土空间修复和城市生态网络的优化提供研究基础,同时也对地理条件相似的海岛型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何龙斌  凌自苇  齐光文  李芬  邵晖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8):中插19-中插23
科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系统开展生态空间评估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难点之一.以广东省珠海市为例,针对区域特征形成生态安全目标体系;围绕目标体系搭建生态安全格局分析方法,开展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对生态空间现状和城镇开发边界初步方案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珠海市域范围内可分为生态极重要区生态重要区、生态协调区和生态提升区四类分区;识别生态干扰点41处,主要包括历史遗留矿山、裸土和建设用地等问题;识别城镇开发边界初步方案与生态空间冲突区域16处.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提出生态空间修复建议和城镇开发边界调整建议,为研究区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既有生态修复技术存在缺乏动态监测与整体管控不足,导致无法跟踪与评估受损生态空间修复效果,难以满足高原寒地区域整体修复要求。以西藏索县为例,提出了“动态测评—空间识别—格局构建—分类保护—协同治理”的高原寒地生态修复框架,对基于2000—2019年遥感影像的植被覆盖度及时空变化特征进行计算分析并识别生态风险点。研究发现:索县植被覆盖度呈外围低内部高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期间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减少764.08km2,植被退化与改善现象并存且总体变化趋于平缓;研究识别出33处生态风险点作为重点修复区域,并基于现状构建了“一城、四廊、三区”的生态修复整体格局,制定生产、生态与生活空间的分类修复策略与协同治理机制。研究结果及修复策略能为高原寒地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生态修复长效路径与科学的生态保护建设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生态用地的安全格局规划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平顶山新区为例,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和GIS、RS空间技术,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了生态用地综合安全格局,并划定了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结果显示:(1)研究区最小生态用地(禁建区)面积为97.89km2,主要包括重要的生态"源"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湿地、林地、草地等;中、高水平生态用地(限建区)面积共计69.48km2;适建区的面积为127.63km2,集中分布在新区的中部至西北部。(2)生态用地安全格局的构建,将显著提高新区内生态"源"地间的连通性和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基于安全格局理论的生态规划方法,为城市生态用地定量研究和科学规划以及"三区"划定提供了新的空间途径。研究成果旨在为平顶山新区的空间布局规划和生态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其他同类地区的生态用地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张红 《上海房地》2021,(4):50-55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当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工程。作为一个新术语,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研究探索。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在概念内涵、修复技术与实践案例探索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并基于现有生态修复技术分析,结合管理工作精细化、治理技术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在制度保障体系、技术集成与标准研制、修复信息化、智慧化研究等方面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创新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土地生态演替的区域生态格局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生态建设应采取主动的生态修复与建设措施,积极打造适应区域生态循环和演替过程的生态格局,从而增强生态系统自身稳定性,提高其相应生态服务功能。根据对以往生态格局规划案例的总结发现,现有规划模式对土地的动态变化考虑不足,对主导土地自然演替规律的区域综合自然地理过程缺少分析,因而构建的生态格局体系可能存在着生态稳定性差、绩效成本高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以河南省汝州市王寨工业集聚区规划为例,通过推断土地的自然演替规律,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区域的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以期在适应区域土地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生态格局。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我国已踏上大力推进绿色节能、生态环保工作的新征程,为了切实改善部分区域的资源过度开发及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等问题,相关部门将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工作重点。基于此,文章首先从国际和国内角度出发,分析国土空间规划中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重要性,进而梳理生态修复与国土空间规划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优化与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中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具体途径与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快速城镇化不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周边的生态敏感地区日益成为建设开发活动的热点,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矛盾需要加以协调。以乌鲁木齐县南山山前地区为例,提出了保护式旅游开发策略,并从限制性要素分析、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及空间分区管制、生态环境修复、村镇建设调整、旅游发展引导和景观风貌塑造等方面,阐述了具体的空间规划途径。  相似文献   

9.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开展国土空间演变的内在规律与动力机制研究,对推动形成完善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与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对国土空间演变的研究多依赖于传统数理模型,极少将机器学习算法引入具有普适化的区域性研究。本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在运用国土空间演变理论与方法刻画1995~2020年长江三角洲国土空间时空序列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引入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机器学习模型揭示多维时空和多元系列下国土空间格局形成的动力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长江三角洲国土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城镇空间扩张与农业空间收缩交替、生态空间波动式扩张的现象。(2)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格局变化速度最快,且逐步由大规模扩张转向精明发展;农业空间格局变化速度相对平缓,但整体收缩态势明显;生态空间格局变化速度较低,空间发展稳定。(3)常住人口是城镇空间格局演变最重要的驱动力,公共财政支出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次之,且三者之间具有显著的协同增强作用;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农业空间格局演变最重要的驱动力,年平均气温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次之;森林面积是生态空间格局演变的主导性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山地平原生态交错带城镇生态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指出山地平原生态交错带是我国城镇发展的重要区域,与山地平原生态交错带特殊生态机制相适应的生态格局是城镇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研究山地平原生态交错带多尺度的生态机制与空间模型,认为由多尺度、多层次生态廊道迭合而成的生态廊道网络是山地平原生态交错带城镇生态格局的重要空间体系.在厘清生态廊道宽度与生态功能的尺度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并以湖州市埭溪镇为例,探讨山地平原交错带城镇生态格局的多尺度规划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企业经济》2017,(4):180-185
本文基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背景与实践,探索了生态文明竞争力的内涵,通过借鉴国内外生态文明竞争力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从生态安全屏障、生态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治理、生态体系保障和生态经济支撑等方面选择了28个指标,利用熵权TOPSIS评价方法构建了中部地区生态文明竞争力评价模型,实证分析了2010-2014年中部地区的生态文明竞争力水平,从省际角度进行了横向与纵向比较分析,提出了提升中部地区生态文明竞争力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区位优势,根据国家颁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以绿心地区现状环境数据、国土二调数据等为基础,借助GIS软件对绿心地区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绿心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可分为极重要、中等重要、比较重要、不重要四个等级并划分出四个区域,可为长株潭三市提供优质的生态服务,对维护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生态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生态空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空间对经济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保护好生态系统和生态空间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而不同区域生态空间的环境功能和空间分布类型都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立足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依据生态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等要求,明晰生态空间的概念、内涵,并以江西省为例,基于区域生态功能差异建立生态空间分类体系,最后从提高认识、遵循自然环境分异规律、制定分类管控机制等方面提出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空间将出现三个趋势:区域一体化、信息化与知识化、生态文明趋势。在此三个趋势的影响下,长株潭城市群必然要进行空间重构,其进行空间重构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区域一体的流动空间体系,构建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五个支撑网络;构建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割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等级空间结构的扁平网络化,实现要素流动的无阻隔。在上述三个趋势及措施的指引下,长株潭城市群将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已实现其作为中部重要增长极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5.
生态空间能否得到科学有效的保护和优化是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规划决策支持体系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但针对国土生态空间的量化支持能力明显滞后。为此,全面梳理了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相关生态理论、方法和应用模型,构建了底线管控与约束、规划支撑与调控、生境共生与融合三大领域的国土生态空间规划决策支持框架体系,并对该框架体系下的典型应用进行了案例研究。成果为国土生态空间规划提供了系统的量化关键技术支撑,是科学开展生态空间要素优化与管控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PSR模型为框架,构建森林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中部各省的森林生态安全现状,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在编制绿地系统规划时要充分优化国土空间合理布局,将游憩与生态有机结合,并与其他专项规划相互配合,真正达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目的。基于此,文章剖析了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现存问题,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策略,包括转变规划理念,创新工作模式;构建市域网络,创新市域内容;优先建构结构性绿地,做到重点地区内容创新。  相似文献   

18.
推动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基于2010~2018年京津冀地区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与PVAR模型实证分析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耦合协同与互动关系。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均有所提高,耦合协调度也呈上升态势;从空间聚集来看,耦合协调度的全局莫兰指数呈“M”型的正向分布,基本呈现“低—低”聚集的空间特征;从互动关系来看,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据此,应多措并举持续推动生态环保综合协同治理;因地施策提升两者耦合协调度;强化区域内部合作,提升区域内部发展协调性。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态用地空间连接度评价——以哈尔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景观生态学中景观连接度理论研究应用到城市生态用地格局研究中,以哈尔滨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以2011—2020年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相关数据为数据源,运用累积耗费距离模型,科学识别研究区的生态源、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构建基于三者关系结构的城市生态用地空间连接度评价基础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各个生态源形状指数、生态源度数或生态节点度数以及各类景观廊道的γ、、α指数,对研究区生态用地空间网络连接度进行评价,利用自然裂点法对研究区生态源、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进行分级,系统地分析其空间上连接度的强弱分布情况及作用。评价结果显示,各类生态源地形状简单化,各类生态源中均存在没有生态廊道连接的现象,生态廊道连接度强弱呈现不均衡分布;对于一级生态源、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其与外界联系较密切,应保护好现有发展态势;对于二、三级生态源、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并确定相关控制指标,加强城市生态景观空间连接度,最终提高城市生态景观内部整体生态效能。  相似文献   

20.
从经济生态化、空间绿色化、生态资本化、资源集约化、环境健康化和民生福祉化6个维度出发,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拉格朗日函数优化综合权重法对2013—2017年中国四大区域26个省(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利用系统动态方程实证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经济生态化、生态资本化和资源集约化水平总体较低。(2)生态文明指数相对领先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广东一直处于领先位置;生态文明指数相对滞后的地区基本位于西北地区,宁夏一直处于倒数第一位置。(3)生态文明建设驱动因素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创新能力不足是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政府管理和开放发展分别是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核心驱动因素,城镇化是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首要驱动因素。基于补短板的考量,应提升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绿色创新能力,加快东部地区生态资源网络化、产业化步伐,强化中部地区环境治理,实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