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是协调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效办法,可以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区域的生态安全。本文使用InVEST模型计算了2020年厦门市集美区的生境质量,在此基础上识别出了该区域的生态源地。本文共识别出10个生态源地,面积为89.24km2,以林地为主,集中分布于集美区北部;提取出15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51.13km,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还有12个生态夹点和15个生态障碍点。这些要素是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的重点保护区,能够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结果能够为厦门市集美区的国土空间修复和城市生态网络的优化提供研究基础,同时也对地理条件相似的海岛型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何龙斌  凌自苇  齐光文  李芬  邵晖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8):中插19-中插23
科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系统开展生态空间评估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难点之一.以广东省珠海市为例,针对区域特征形成生态安全目标体系;围绕目标体系搭建生态安全格局分析方法,开展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对生态空间现状和城镇开发边界初步方案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珠海市域范围内可分为生态极重要区生态重要区、生态协调区...  相似文献   

3.
张红 《上海房地》2021,(4):50-55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当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工程。作为一个新术语,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研究探索。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在概念内涵、修复技术与实践案例探索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并基于现有生态修复技术分析,结合管理工作精细化、治理技术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在制度保障体系、技术集成与标准研制、修复信息化、智慧化研究等方面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创新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生物多样性保护视角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决定城市生态系统稳定的生物多样性境遇每况愈下,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维持城市生态安全与生态稳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对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稳定城市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采用系统保护规划方法(Systematic Conservation Planning,SCP),通过计算市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不可替代性指数(Irreplaceability),对哈尔滨市域生态安全格局进行了评价与构建,根据城市生态安全需求对格局进行了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建立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山地平原生态交错带城镇生态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指出山地平原生态交错带是我国城镇发展的重要区域,与山地平原生态交错带特殊生态机制相适应的生态格局是城镇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研究山地平原生态交错带多尺度的生态机制与空间模型,认为由多尺度、多层次生态廊道迭合而成的生态廊道网络是山地平原生态交错带城镇生态格局的重要空间体系.在厘清生态廊道宽度与生态功能的尺度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并以湖州市埭溪镇为例,探讨山地平原交错带城镇生态格局的多尺度规划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态用地的安全格局规划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平顶山新区为例,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和GIS、RS空间技术,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了生态用地综合安全格局,并划定了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结果显示:(1)研究区最小生态用地(禁建区)面积为97.89km2,主要包括重要的生态"源"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湿地、林地、草地等;中、高水平生态用地(限建区)面积共计69.48km2;适建区的面积为127.63km2,集中分布在新区的中部至西北部。(2)生态用地安全格局的构建,将显著提高新区内生态"源"地间的连通性和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基于安全格局理论的生态规划方法,为城市生态用地定量研究和科学规划以及"三区"划定提供了新的空间途径。研究成果旨在为平顶山新区的空间布局规划和生态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其他同类地区的生态用地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国土空间开发的理论基础有区位选择理论、分工与贸易理论、区域增长理论、区域开发理论等,研究的重点分别对应于国土空间开发的4个维度:开发区位、开发功能、开发强度、开发组织。近年来,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为国土空间开发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理论以规模报酬递增为基础,深刻揭示了城市的出现、城镇体系的演化、区域的集聚、分工与贸易等规律,展示出对现实世界强大的解释力。基于这些理论,我国国土开发应在尊重现状基础上进行渐进式优化;开发功能上应突出要素禀赋;开发强度上要突出空间集聚;开发组织上应根据区域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地选择相应模式和结构,并通过政策工具弥补市场失灵等观点。  相似文献   

8.
快速城镇化地区城镇扩展的生态安全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锐 《城市发展研究》2013,20(8):82-87,100
研究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GIS和RS技术,以苏南地区常熟市辛庄镇为例,从景观类型、建设密度、生态价值、生态适宜性和生态敏感性等5个方面建立城镇扩展的阻力因子评价体系,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计算研究区城镇空间扩展过程需要克服的综合累积阻力,在此基础上基于阻力阈值将研究区划分为优先建设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4个等级,最终形成辛庄镇城镇扩展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而确定了辛庄未来空间增长的合理规模与发展方向,以期为研究区未来的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晖  唐川 《城市发展研究》2006,13(1):18-22,29
通过对泥石流灾害形成原因及对城镇造成危害的调查分析,提出泥石流多发城镇的灾害防御应首先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景观的战略布局着手,在城市避难疏散系统的构建中统筹兼顾各类城市灾害的危害性.采取灾害测报系统及布局、生命线保障系统规划,救灾设施及布局、抗灾防灾工程建设和疏散及避难通道规划等五项工程性措施,通过防灾救灾组织指挥体系建设、救灾队伍建设、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防灾救灾的宣传教育和灾害政策法规建设等五项非工程性措施的支撑,从根本上达到防灾减灾的目标,构建生态安全的城市.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土地生态演替的区域生态格局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生态建设应采取主动的生态修复与建设措施,积极打造适应区域生态循环和演替过程的生态格局,从而增强生态系统自身稳定性,提高其相应生态服务功能。根据对以往生态格局规划案例的总结发现,现有规划模式对土地的动态变化考虑不足,对主导土地自然演替规律的区域综合自然地理过程缺少分析,因而构建的生态格局体系可能存在着生态稳定性差、绩效成本高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以河南省汝州市王寨工业集聚区规划为例,通过推断土地的自然演替规律,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区域的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以期在适应区域土地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生态格局。  相似文献   

11.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是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应成为生态城市规划的“第一道工序”.作者将GIS技术、生态学与城市规划理论相结合,运用生态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城市新区的生态廊道、生态节点和生态网络,从而为新区的景现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我国已踏上大力推进绿色节能、生态环保工作的新征程,为了切实改善部分区域的资源过度开发及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等问题,相关部门将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工作重点。基于此,文章首先从国际和国内角度出发,分析国土空间规划中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重要性,进而梳理生态修复与国土空间规划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优化与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中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具体途径与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山峡谷区城镇景观生态安全战略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山峡谷区城镇灾害形成原因及特点的调查分析,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重点设防,有的放矢.探讨采用恢复和维持城市原有山水形态和格局、城市背山大面积山体生态绿化、高危险区的景观要素置换、泥石流景观生态廊道的建设、建立以乡土植被为基础的生境系统、构建有别于车行交通的绿色步行系统网络、构建完善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等七大景观战略布局方式,以期达到区域性和长期性的灾害防治目标.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但生态安全的意识却与之相差甚远。本文以四川生态安全为着眼点,提出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没有生态安全也就谈不上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5.
风沙是一种以气候为主因的灾害类型,大风是形成风沙的主要因素。地形、降水、气温和沙源也是促成风沙危害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不同的沙化土地分布特征划分治理区域,通过对其风沙危害季节的风沙扩散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正确评估,统筹设计治理方案,构建防沙治沙的安全格局,能有效地阻止风沙漫延,切断其扩散路径,降低风沙灾害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6.
《价值工程》2016,(29):45-47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2014年喀纳斯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得出喀纳斯景区2014年各类型土地的生态占用情况,最後根据生态盈余看出喀纳斯景区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状况。结果表明,2014年喀纳斯人均生态足迹为11.729514,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056231,人均生态足迹远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而由于喀纳斯景区的生产性土地是有限的并且是不能增加的,所以提出只有相应减少生态足迹,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减少赤字状况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杨绍微  欧朝蓉  周姗  包广静 《价值工程》2021,40(24):193-196
合理评价区域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云南省为案例地,建立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云南省县域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以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法分析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云南省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指数0.26-0.84之间,5个等级的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区的面积分别为91,768km2、87,697km2、66,188km2、10,6662km2和39,832km2,分别占云南省国土面积的23.40%、22.36%、16.88%、27.20%和10.16%.②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指数值呈带状分布,由南部向北部腹地递减.③云南省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指数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在空间上从南到北呈现出"高-高""不明显""低-低"的聚集格局,两极分化明显.云南省自然环境整体生态适宜性较好,区域分异特征显著,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存在显著的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杨绍微  欧朝蓉  周姗  包广静 《价值工程》2021,40(24):193-196
合理评价区域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云南省为案例地,建立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云南省县域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以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法分析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云南省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指数0.26-0.84之间,5个等级的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区的面积分别为91,768km2、87,697km2、66,188km2、10,6662km2和39,832km2,分别占云南省国土面积的23.40%、22.36%、16.88%、27.20%和10.16%.②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指数值呈带状分布,由南部向北部腹地递减.③云南省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指数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在空间上从南到北呈现出"高-高""不明显""低-低"的聚集格局,两极分化明显.云南省自然环境整体生态适宜性较好,区域分异特征显著,自然环境生态适宜性存在显著的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19.
王坤 《价值工程》2015,(14):29-31
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开展,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生态安全面临威胁。本文在矿区生态安全概念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采用模糊数学法,构建了矿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为促进矿区生态安全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安超 《价值工程》2019,38(7):23-29
以上海市闵行区陆域生态用地为研究对象,对生态用地空间格局绩效进行评价,从而达到指导生态用地规划与管控的研究目的。基于生态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不同生态功能区块的空间格局绩效进行评价;研究结果中,生态功能区块的H9、G8、G10和G11的空间格局绩效相对较高。基于评价结果,论文认为提高生态用地空间格局绩效,除需要对不同类型生态用地进行保护和调配建设外,还需要对范围内经济社会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引导。结合生态保护红线划示方案,论文提出生态保护红线的细化分类及管控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