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我国建筑产业取得较快发展,智能楼宇建筑工程建设越来越多,智能楼宇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在国家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我国当前能源资源严重紧缺,各地区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智能楼宇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活环境,因此智能楼宇建筑设计越来越重视绿色环保理念。基于此,文章从多个角度与层面深入分析智能楼宇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技术措施,希望给相关企业或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及高科技智能设备应用到楼宇建筑领域,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智能楼宇,引领整个建筑行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智能化时代。智能建筑是建筑技术,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相互结合的新时代产物,智能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被应用到整个建筑的设备及安全等各个方面。打造出全新的更加舒适、更加便捷、更加节能环保的室内环境。通过智能楼宇控制系统对整个建筑进行优化和管理,可以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有效的节约能源。能针对当前智能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网络安全进行探讨,分析了最先进的智能楼宇网络安全技术。  相似文献   

3.
谢栋梁 《民营科技》2009,(8):205-20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照明灯具节能和科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照明控制在智能化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照明控制系统可以与BA系统集成。提供与BA系统连接的接口协议和软件协议,集成到BA系统中,便于楼宇智能化的集中管理和子系统间的联动。照明控制系统也可以单独建立一个系统,使用专门的通讯装置和编程监控软件,以便设置更理想、更灵活的控制方案,智能照明系统体现出强大的优越性,它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现代楼宇的智能照明系统进行简要的论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徐军 《民营科技》2010,(9):237-237
建筑能源审计是建筑效能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一种加强建筑企业能源科学管理和节约能源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具有很强的监督和管理作用:通过建筑能源审计,可以准确合理地分析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和水平,查找节能的薄弱环节,明确节能方向,挖掘节能潜力,降低能源消耗和能源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筑能源审计需要遵循科学系统的工作流程,下面对其做出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楼宇自动化、智能化已经成为了现代建筑所主要研发的方向,在现代社会的建筑建设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使用到机电设备和电气化设备等等,但是电气化设备在楼宇安装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施工技术以及施工质量都会严重影响到整个楼宇各个环节的运作。在自动化楼宇运作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机电设备的配合来运行,楼宇的节能功效以及能否安全运行也与机电设备和电气设备安装的质量息息相关,而在机电安装的过程中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管理是整个机电设备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一个关键。本篇文章主要针对现代建筑在机电安装的过程中的措施和质量控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以及漏洞,并对这些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楼宇综合自动化是建筑电气工程的一个分支。楼宇自动化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System简称BAS),是建筑智能化的灵魂。它以电能为动力源、以自动化技术为手段、以电气设备为载体,将各种硬件与软件资源优化组合,实现对建筑物内能源、环境、交通、消防及安全设施的监测和控制,形成设计人性化、概念超前化、设备智能化、环境生态化的空前融合的完整体系。楼宇综合自动化通过改善优化建筑物设施,可以为人们创造更加便利、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智能化建筑和智能化小区在国内不断兴建,程控交换机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等各种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不断应用和发展给电源的可靠性、安全性、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类智能建筑中,智能化机电系统设备的供配电系统是实现安全、稳定供电的关键。建筑智能系统的核心是计算机,需要连续不断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智能化楼宇是利用4C(计算机、通讯与网络、自控、IC卡)技术,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将多元化信息管理与服务、物业管理与安防、智能化系统集成,本文重点介绍建筑智能楼宇弱电工程施工计划进度管理方法和措施,以求对智能楼宇弱电工程项目进行高效管理。  相似文献   

9.
楼宇智能化技术属于高新技术,是现代工业与信息技术的高度结晶,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节点,是进入"数字时代"的新兴产物。城市数字化、建筑智能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规划、建设、管理及服务的理念急需更新,运用科学、整体、系统的思维营造现代智能化的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建筑市场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对智能楼宇新职业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雷国庆 《科技与企业》2012,(13):116-117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狂潮袭卷了社会生活和人们工作的每一个角落,智能化建筑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未来楼宇的灵魂,对未来智能楼宇的城市建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本文就信息技术在智能楼宇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并就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当前,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如何节约电力能源,将降低损耗、高效利用的理念合理贯穿于建筑工程项目当中,已成为目前建筑行业电气设计亟待解决的课题。建筑电气节能措施的有效应用,有利于促进能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加速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智能化建筑成为城市建设中的热点话题,在大力倡导环保理念的今天,智能建筑取得了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智能化建筑中的电气节能优化设计是关系着建筑节能水平的关键因素,城市化建设对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对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优化设计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国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优化设计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优化设计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优化设计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采用智能楼宇控制系统技术,特别是楼宇内的设备自动化系统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楼宇智能化的基础.本人从事建筑电气的安装工作已经近二十年,负责安装施工的工程已经有十多个项目.从最近我所负责施工几个工程的最后调试结果来看,我深感提高楼宇自控系(BAS)电气线路敷设的施工质量,精心组织、准确安装BAS自控制备是确保调试成功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现代建筑随着新科技的应用趋向智能化发展,楼宇自控系统在智能化建筑中被广泛应用,不仅可为人们提供居住便利,还可提高建筑安全性,并实现降本增效。基于此,文章阐述了现代智能建筑中楼宇自控系统的基本构成与应用优势,并从多个方面展开现代智能建筑中楼宇自控系统的具体应用分析,旨在突出楼宇自控系统在现代智能建筑中的优势,并为业界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微直播     
《住宅与房地产》2012,(7):33-33
中航物业:能源管理走向全国 4月24日至27日,深圳市中航楼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志平率能源管理部到中航物业长沙分公司进行交流,并与长沙分公司签署了能源管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开发湖南省范围内的节能业务,同时,中航楼宇科技公司负责为长沙分公司管理范围内的项目提供全面能源管理服务及节能改造业务,共同分享节能减排带来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王平 《价值工程》2014,(24):139-140
能源的日益紧张,要求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应用节能技术,高层楼宇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如何应用节能技术降低高层楼宇资源消耗,更高效率地利用高层楼宇的内部资源,是现阶段高层楼宇节能技术深入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以高层楼宇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原则以及目前高层电气节能技术的现状为阐述点,探讨了高层楼宇电气节能技术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智能化楼宇在我国不断兴起,伴随着智能化楼宇信息化、自动化,其安防系统显得更加重要。本文主从智能化楼宇安保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发展趋势出发,重点介绍了安保系统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制冷空调系统的出现为人们创造了舒适的空调环境,但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能源危机,使制冷空调系统这一能源消耗大户面临严重考验,节能降耗成为空调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介绍了空调系统能源有效利用和节能的几个主要途径。在空调领域,舒适和节能成为当今建筑、设计的基本课题,保护环境,利用自然能源,削减能源负荷,成为今后建筑设计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日益增多,对能源的需求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如何在保证建筑业发展速度的同时,减少对能源的消耗,成了建筑业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楼宇自控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此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文章将结合楼宇自控在智能建筑中的节能运用进行研究,为建筑业在发展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而努力。  相似文献   

20.
智能建筑是适应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智能化技术可增强建筑功能.提高管理水平,节约建筑运营能耗.保障建筑及人身安全,提高建筑内环境舒适度。APOGEE系统各级别设备都可独立完成操作,即在同一时刻组成不同级别的集散系统(或不同级别的结构组织形式),使用界面非常亲切(三维立体),其全套楼宇自控产品、统一的生产管理体系保证了系统的配套性,同时使系统可靠性大为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