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居民点空间合并对策——以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五圣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采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空间整治为主线,以浙江省海盐县五圣村为例,运用区域人口重心、模糊集合评判等方法,对散乱无序的农村居民点实施迁村并点,为建设新农村社区,辅助新农村社区选址提供空间决策。研究表明,最终得到的四个搬迁区选址有利于新农村社区的起步发展,并满足为整个区域服务的目的,有利于迁村并点工作的推进,所以最终选择其为新农村社区选址地点。 相似文献
3.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衡南县廖田镇为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呈现出数量多、分布零散、利用粗放等问题,对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形成了束缚。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背景下,亟需对其空间布局优化进行研究,以引导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科学管理。在分析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特点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构建优化布局的四级等级体系,从微观上设计优化布局的三种模式:城乡融合型、中心村重构型和产业优先型。并在Mapgis软件支撑下,选择典型区域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微观空间布局调整。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半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优化分析——以山西省襄垣县为例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协调人地关系、增强区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地处黄土高原半山丘陵区的襄垣县为研究对象,结合DEM、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等相关资料,从海拔、坡度、交通、水源等方面对居民点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专家咨询法对选取的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并逐级打分,将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等级划分为优等区域、中等区域和差等区域,根据研究区人口、经济、地质灾害等情况,将研究区的居民点划分为异地搬迁型、保留发展型和优先发展型,确定了31个村作为研究区的中心村。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营造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社区营造理念与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价值契合性,通过农村社区营造,可以弥补基层政府和市场在基层治理中的双重“失灵”,促进农村社区内源性发展。通过对山东省东阿镇Y社区营造的分析研究,以社区营造“人、文、地、产、景”五方面作为分析框架,探析农村社区营造路径,即人:积极培育社区居民主体参与意识;文:保护老社区遗址,强化社区文化认同;地:打造生态宜居的社区环境;产:因地制宜地发展社区产业;景:对社区空间进行创造性建设,以期为今后农村社区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建设——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分析,揭示了农村人力资源建设滞后的原因,提出了要实现城乡统筹和谐发展必须大力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并指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必须以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战略转移和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为目标,充分发挥城市优势资源在农村人力资源建设上的积极作用为战略导向。文章还从提高对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认识、统筹城乡资源、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体系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老龄化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导致的最大问题是养老问题,而养老问题中最难解决的是毫无保障的农民的养老问题.山东省莱芜市在农村养老方面采取了一种新型的模式,即政府牵头、商业运作、惠及农民的新型养老模式.本文具体介绍了此养老保险的政策方法、实施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9.
10.
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体系重构模式研究——以咸阳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西部欠发达地区村庄人口大量减少,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运营及建设成本不断提高,提出重构传统农村居民点体系的迫切要求.以咸阳市为例,选择5个典型镇,在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踏勘基础上,分别从人口、设施、土地和村庄建设等四方面对农村居民点作了分析,认为农村居民点体系受地形地貌、交通条件、耕作半径、农民收入来源构成、农民对公共设施的需求和公共设施的经济门槛影响,应按照“重点镇-中心社区——般社区”3级体系进行重构.结合典型镇,提出了不同条件下农村居民点体系重构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12.
13.
华北平原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模式研究——以河北省博野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我国农村由小农经济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整理是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内容。文章从华北平原区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博野县为例,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博野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整理模式,包括合并中心村整理模式;村庄整体搬迁模式;村庄内部整改模式;郊区城镇化体系模式。要把不同整理模式与区域自然条件、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有机结合,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现代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居民点用地缺乏系统性规划的问题逐渐显现并日益突出,为了实现农用土地的规模利用,提高农用地的集约度,就需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驱动机制的研究。首先从理论上论述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各个驱动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影响,随后以河南省典型平原地区开封市为例,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变化特征,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各因素进行分析,最终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合理管控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浙江省乐清市为例,对农村新社区的基本内涵及功能定位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乐清市农村新社区建设模式和实践探索,同时提出了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是开展居民点整理的必要环节.也是居民点整理项目投入的依据,对居民点整理顺利开展意义重大。文章以山东省文登市侯家镇为例,对其38个农村居民点的宅基地利用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在对数据统计分析后得出:居民点中宅基地比例较小、户均宅基地宗数偏高、单宗宅基地面积较大、宅基地隐性交易突出以及闲置状况严重等特点,并根据上述特点归纳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存在四个层次,即闲置宅基地潜力、一户多宅潜力、户均宅基地潜力和宅基地密度提高潜力。最后,在分别计算出各层次潜力基础上,汇总得侯家镇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81.37公顷。 相似文献
17.
18.
大都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及效果评价——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促进资源集约利用、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大都市郊区的上海市金山区为例,提炼农村居民点整婵模式,并评价其经济可行性、资源利用性及农村发展性.研究表明:金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主要受"三集中"相关政策主导,模式特点为:①政府主导;②市场化运作;③村民负担小,受益大;④置换成本高.评价结果显示:可达到较好的资源利用目标,并有效促进农村发展;经济可行性较差,政府角度资金平衡度为0.67-0.77,新增耕地单位成本达到350-496万元/hm2.该研究可为同类大都市郊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建立在对苏北一个农村宗教组织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认为农村社区的关系网络对宗教组织的形成与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强关系和弱关系的作用差别不大。同时,农村居民在宗教组织中建立的新型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社区居民的关系进行了新的建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