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是指由劳动争议处理的各种机构和方式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各自地位和相互关系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一般认为,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为“一调一裁两审”制,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有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二种。依劳动法第19条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6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前为劳动部)的相关解释,  相似文献   

2.
根据《劳动法》和《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我国目前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有三种: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是指在用人单位内部依法设立的,负责调解本单位劳动争议的组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处理劳动争议的专门机构。  相似文献   

3.
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基本途径之一。虽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作出了一定的变革,但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革总体上是比较盲目的,制度建设缺乏针对性的缜密安排。现行的处理机制仅能处理现实中发生的劳动争议的一小部分,劳动仲裁制度存在不足。应通过实现劳动仲裁社会化,变革仲裁前置原则为仲裁自愿原则,完善劳动争议的时效制度,建立集体法判制度,健全劳动争议仲裁的监督机制,实现对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劳动争议仲裁在劳动争议处理中有其特殊地位,这要求它必须贯彻独立性和专业性的原则。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首先应该扩大劳动争议处理的范围,把因利益争议而产生的纠纷纳入到仲裁的受理范围中来;其次,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应当摆脱行政化的色彩,实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的“三方代表性”;最后,在劳动争议仲裁人员的选拔和任命方面应该提高其专业水平和选拔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我国现阶段频发的劳动争议,从而实现劳动关系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合同争议在经济活动中大量存在,诉讼与仲裁是目前解决合同争议的两种有效手段,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对这两种争议的解决方式作了明确规定,尤其是对仲裁的规定,与原来的三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相比,规定得更为全面、具体,合同的变更、撤消、解除、履行等所发生的争议,以及对约定违约金的增减均可通过仲裁解决,仲裁成为解决合同争议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仲裁解决合同…  相似文献   

6.
双倍工资请求权是在用人单位不按照法律规定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合同时,劳动者行使的一种民事请求权。双倍工资请求权亦受到仲裁时效的限制,对于仲裁时效期间起算的类型、方式及方法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双倍工资不是劳动报酬范畴,应当适用一般仲裁时效。同时,不能苛责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行使双倍工资的请求权,此种做法不利于劳动关系的长期性和劳动者生活的稳定性,故双倍工资请求权适用仲裁时效中止的规定,应当自劳动者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或解除劳动关系时起算。  相似文献   

7.
周杏梅 《经济师》2008,(10):86-87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合法、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重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应当在现代司法为民和公正效率理念指引下,进行相关制度创新,主要是建立“裁审分轨,各自终局”的双轨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设立专门的劳动法庭来审理劳动案件;对现行法律程序进行合理调整和完善;扩大劳动争议仲裁范围;完善对劳动争议仲裁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8.
现行劳动法律立法的不足对劳动者的利益损害较大,而近年来大量的劳动立法如《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弥补了其诸多不足。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未能解决,如仲裁时效制度、“一裁二审”制等均存在缺陷.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关于集体合同争议最普遍的分类方法是将集体合同争议划分为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各国一般采用不同类型的机制分别处理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我国《劳动法》第八十四条用“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和“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分别表达利益争议和权利争议很不妥当,在集体合同争议处理实践中将会造成不可克服的困难,因此,建议我国制定《集体合同法》时直接使用“利益争议”和“权利争议”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0.
人事争议仲裁工作是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形势下的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必须围绕实践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人事争议处理规定》,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机构建设、队伍建设,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实践心得,就如何推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对于无效合同的确认是否受诉讼时效的约束.一般认为.无效合同因其具有违法性,对无效合同实行国家干预原则.法院和仲裁机构均应主动审查并确认合同无效.而不应受诉讼时效的限制。《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根据该条规定.确认合同无效也同样具有诉讼时效。因此.确认合同无效应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环境经济》2007,(B10):F0003-F0003
2003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69号)第二条规定:“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排污者’),应当按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排污费”。财政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保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减免及缓缴排污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03]38号)第四条规定:“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殡葬机构、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中小学校(不含其所办企业)等国务院财政、价格、环保部门规定的非盈利性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在达标排放污染物的情况下,经负责征收排污费的环保部门核准后可以免缴排污费。”  相似文献   

13.
《经济前沿》2008,(2):I0003-I0004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劳动保障局党组的领导下,我市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要求,坚持“公正、公平、依法、稳妥”的仲裁理念,遵循实体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的发展方向,不断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劳动仲裁在劳动保障维权和化解社会纠纷的功能,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4.
毛丽冰 《经济》2013,(5):10-12
今年5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正式施行5周年。5年来,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调解仲裁服务能力如何,未来的调解仲裁工作重点在哪些方面?针对这些问题,《经济》记者走进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调解仲裁管理司,对副司长李小  相似文献   

15.
陈修辉 《发展研究》2006,(9):99-100
修订后的《审计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的意见。”《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对财政违法行为作出处理、处罚和处分决定的程序,依照本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相似文献   

16.
王俊英 《经济论坛》2003,(15):50-51
一、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用人单位劳动规章是用人单位制定并在本单位实施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行为准则。用人单位劳动规章本身不是法律,却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产生法律约束力。那么,用人单位劳动规章的法律效力源自何处?我国《劳动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50条规定:职工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从事劳动,遵守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完成生产和工作任务。上述法律规定表明,用人…  相似文献   

17.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该法于2008年5月1日起实施,该法以专章内容规定了劳动争议调解,进一步完善了劳动争议调解制度;2007年12月25日,也就是该法颁布的前4天,东安集团公司制定实施了《东安集团公司劳动争议调解办法》。笔者认为,当前是推进实施东安集团公司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有利时机,应充分认识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在和谐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方面的作用,工会应发挥关键作用,对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加以推进实施。  相似文献   

18.
新旧劳动法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相似文献   

19.
劳动争议之后的仲裁与诉讼乃化解纠纷之渐次程序,如何在程序衔接过程中兼顾公平与效率,乃立法之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对新施行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诸多制度设计的分析,本文认为在诸如仲裁期缩短,申请时效延长以及特殊情形下举证责任倒置等制度设计中,新法试图平衡"公平"与"效率"两大基础价值,并力图谋求在仲裁和诉讼程序之间的有机融合.理论上,新法的颁行有助于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之建立与发展,但其实践效果有待验证.  相似文献   

20.
《国际经济合作》1988,(3):35-37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条例》第二条规定的受方和供方签订的下列技术引进合同,不论供方国别和地区、受方资金来源和偿付方式,均应当按照《条例》和本细则的规定向审批机关申请办理审批手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