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以江苏索普为例,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大股东隧道行为的变化,以及隧道行为的发生条件与经济后果。结果表明:股改后,大股东的隧道行为更加隐蔽与间接,公司的治理结构有所改善,企业绩效与偿债能力有所提高。这意味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绩效、保护投资者利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江苏索普为例,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大股东隧道行为的变化,以及隧道行为的发生条件与经济后果。结果表明:股改后,大股东的隧道行为更加隐蔽与间接,公司的治理结构有所改善,企业绩效与偿债能力有所提高。这意味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绩效、保护投资者利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海鸥 《财会通讯》2008,(12):33-35
本文通过选取截至2006年底完成股改并已披露股改以后股权结构的32家钢铁板块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股改后大股东股权集中度呈现下降趋势以及大股东之间股权制衡关系得到加强,这有利于改善我国一股独大,股权过于集中的状况。而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基础,如何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通过优化股权结构,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司治理模式,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为背景,选择现金股利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是否还存在大股东利用现金股利进行利益输送的行为。结果显示,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上市公司大股东仍然依靠控股优势通过派发现金股利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第二至第十大股东尚不能够对第一大股东形成有效的制衡。  相似文献   

5.
中国A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截至2005年底沪市和深市宣布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出台的前一季度,股改公司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为负;股改完成的后一季度,股改公司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为正;股改后几批的公司比前几批的公司有更显著的操控性应计利润。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沪市的股改公司比深市的股改公司有更显著的操控性应计利润,低对价股改公司比高对价股改公司有更显著的操控性应计利润。  相似文献   

6.
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输送利益的手段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何有效制约大股东的自私自利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与利益输送行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监管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了股权分置改革前两年和后两年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的数据,对比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大股东资金占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改善了我国资本市场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股权分置改革这一制度的变迁为研究视角,运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市场绩效(CAR)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了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改变侵占公司利益方式的可能性。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后,并购公司的并购市场绩效均值显著为正,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的并购公司有较高的并购市场绩效,收购公司并购活动的关联属性对并购市场绩效无显著效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的并购公司其并购市场绩效越低。另外,成长性增强了现金支付方式对并购市场绩效的正效应,公司杠杆减弱了现金支付方式对并购市场绩效的正效应。文中的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逐渐显现出市场化特征,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并购行为和并购市场绩效已产生积极作用,但并购活动中利益输送的动机和行为在股权分置改革后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06年沪深300指数中的213家公司为样本,通过研究股改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对公司价值影响后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负相关;国有股比例、限售股比例与公司价值正相关;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正相关;而第一大股东对第二大股东的相对优势对公司价值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青岛海尔为例,分析了上市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基于股权融资偏好假说融资方式的变化。股改前,由于股权分割导致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获利机制不同,通过股权融资获取超额收益和套取现金成了非流通大股东的重要获利方式,因此,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决策基本是随股权融资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债务融资和内源融资成了股权融资的附属和补充;股改后,大股东和中小股东利益趋同,以前的股权融资超额收益也在逐步消失,大股东利益格局的变化以及证券市场的规范化正逐步促使上市企业的融资决策理性化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11.
2006年3月20日.美的电器(000527.SZ)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以下简称股改).在其后短短2个月时间内.美的电器大股东——美的集团动用资金10.79亿元.从二级市场增持1.48亿股流通股.使其对美的电器的持股比例由股改完成时的23%提升到46.4%.至此何享健已直接和间接持有美的电器50.17%的股权.绝对控股美的电器。美的集团10亿元增持行动具有后股改时代反收购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2008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对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同时实证结果也显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文章的研究认为,后股改时代,股权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但是如果仅仅是第一大股东股权集中度的提高,确会降低公司的绩效。  相似文献   

13.
左晓蕾 《英才》2006,(3):26-26
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已近半数。“股权分置”通过对价虽然进行了“部分股权分散”的股权结构的调整,大股东的控股比例相对减少。但是推动真正能够约束上市公司行为的现代上市公司的冶理结构的制度性建设是“后股权分置时代”,严格说来应该是与股权分置改革同时进行的更艰巨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文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治理结构的变化及其与股利政策关系的变迁,考察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是否显著地削弱了大股东进行资金掏空的“隧道机制”,流通股比例的上升是否抑制了大股东的分红动机,前几大股东合谋进行利益输送的行为是否受到了制约,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为是否更加合理。根据本研究课题的立意所在,文中采用了描述性统计与计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经过实证的检验后发现,股权分置改革使得上市公司的分红派现行为更为理性,上述预期均得到一一印证。  相似文献   

15.
从重大资产重组的财富效应视角,检验了股权分置改革对改善公司大股东代理问题的影响。研究表明,与股权分置改革前相比,股权分置改革后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取得了显著的短期和中长期超常回报。进一步分析股权分置改革的资产重组效应是否受公司特征或重组类型影响,研究发现重组规模对股权分置改革的资产重组效应产生显著影响,而重组公司是否国有控股、股权集中度、是否ST公司以及是否关联交易未产生显著影响。结论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对重大资产重组绩效的影响是系统性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从制度的层面上解决了长期存在于中国证券市场的深层次矛盾。股改后,大股东利益与股票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全流通后的资本市场将出现并购浪潮,那些不创造价值的上市公司不但不能在证券市场融资  相似文献   

17.
极具中国特色的股权分置现象导致我国证券市场在发展中积累了诸多矛盾,上市公司并非股东的利益共同体,大股东的掏空行为屡见不鲜,中小股东合法权益遭受损害.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证券市场上的流动性问题,控股股东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更趋于一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文章对股改前后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变化进行研究,着重探讨全流通时代股东之间在股份优势、资金优势和信息优势方面产生的新冲突,并从加强中小股东保护的视角提出新形势下的相关监管策略,以求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05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股改的开始,8月中国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出《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股改开始大规模推行。本文对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作一下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后,资产注入成为大股东支持上市公司的重要方式。本文以后股权分置时期大股东支持行为的表现——资产注入为研究对象,运用事件研究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资产注入事件的短期市场价值增值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最后根据以上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周媛 《财会通讯》2010,(4):34-35,40
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将发生很大的变化,通过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治理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公司治理产生的影响。本文选取2005年9月公布的全面股改首批和第二批共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多变量回归对50个有效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建议应完善股改后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