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模式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是优化区域旅游业空间结构、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和促进区域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模式往往受基础要素(资源、要素等)、市场要素、外部性(政策、税收等环境)等因素影响。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根据指旅游产业集聚的来源或者要素匹配方式,划分为资源导向型集聚即旅游业在旅游资源密集区集聚过程、市场导向型即在客流市场推动、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带动,以及政策引导型集聚即由于政策促进而形成的旅游空间集聚模式。  相似文献   

2.
选取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装备制造业7个细分行业的数据,对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关系进行研究。在阐述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基于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联立方程模型,用产业集聚指数衡量产业集聚强度,同时选取了4种主要的技术进步路径,研究了产业集聚强度与技术进步路径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强度与技术进步路径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产业集聚强度对不同技术进步路径的影响显著不同且存在区域差异;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且存在区域差异。此外,以基尼系数作为产业集聚强度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证实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不同集聚经济形式及其理论基础后,对集聚经济的各种测度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现目前集聚经济的测度方法可以概括为四类,分别是在微观层面通过分析集聚因子对企业产出或生产率的影响来直接测度、分析集聚因子对产业或区域层面总产出或平均生产率的影响来测度、分析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数与产业或区域层面总产出或平均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来测度,以及通过分析要素价格空间梯度特征来对集聚经济进行间接测度。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聚的决定性因素与地方政府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集聚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形成产业集群组织的过程,通过集群中的集体学习、地理临近、相互信任和技术创新溢出等内生成长因素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产业集聚不是政府干预的结果,而是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演化的自发结果,是企业出于自身需要通过市场选择的自发过程,企业是产业集聚的主体,区域的人口、社会文化和自然资源等固有条件"锁定"了在该区域形成产业集聚的初始形态。产业集群存在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在外部性方面产业集群无法替代政府功能。政府是外因、影响者,通过影响促使企业产生集聚的成本,在公共产品和政策方面引导产业集聚。在此基础上,围绕集聚的外部性,本文对产业集聚过程中地方政府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考虑空间集聚效应情况下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对中国区域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从制度因素、经济因素、创新能力和空间效应方面实证分析了各变量对区域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考虑空间集聚效应后,东部地区技术效率有所提高,中、西部地区技术效率略有降低;中国区域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空间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地域特征;空间溢出效应、市场化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对区域的技术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集聚空间外部性、城乡劳动力流动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在城市生产函数中引入集聚空间外部性,利用均衡模型推导出产业集聚、农村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方程,并探讨了产业集聚、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具体路径与内在机理,认为伴随城市产业集聚规模效益的变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轨迹呈现倒U型的阶段性特征。随后基于模型方程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产业集聚、劳动力流动等因素通过影响本省区城乡差距,进一步将作用传递和迭加到相邻省区城乡差距之上;(2)城市产业集聚过程中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目前尚处于极化效应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通过加速城市产业集聚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7.
中国服务业集聚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转换区域分布基尼系数和产业集中度指标,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服务业集聚度进行了测算,并利用实证方法对影响中国服务业集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国服务业集聚区域主要位于东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的集聚区域不同,且部分服务业不存在集聚特征。并指出,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速服务业发展可以提高区域服务业集聚度。  相似文献   

8.
选取区位商作为衡量指标,从制造业整体及其具体行业分析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聚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究影响该地区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技术要素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而资本要素对产业集聚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应从产业对接、配套服务体系和生产要素流动政策等方面探讨制造业产业集聚,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经济主体和经济活动在不同地理空间的集聚产生众多城市,城市之间的分工和经济联系形成城市网络。产业在城市的集聚可能带来集聚经济或集聚不经济,且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影响城市生产效率的机制不同,因而MAR外部性与Jacobs外部性对城市生产效率可能有不同的影响并表现出区域异质性;城市可以“借用”网络内其他城市经济集聚的外部性,但其生产资源也可能被“集聚”到其他城市,因而城市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生产效率的影响具有“借用规模效应”和“集聚阴影效应”两种反向机制;城市间交通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借用规模效应”和“集聚阴影效应”的发挥,而产业功能互补性的增强会强化“借用规模效应”和弱化“集聚阴影效应”。以2003—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为样本的分析发现:在全国层面,MAR外部性与城市生产效率呈现倒U型关系,而Jacobs外部性对城市生产效率具有负向影响;城市网络外部性与城市生产效率显著负相关(“集聚阴影效应”强于“借用规模效应”),交通条件的改善会强化而城市功能互补性的提高会弱化这种负面效应。在城市群城市与非城市群城市层面,Jacobs外部性对城市群城市生产效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趋势,但对非城市群城市生产效率具有负向影响;城市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群城市和非城市群城市生产效率均具有正向影响,且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功能互补性的提高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在十大城市群层面,产业集聚外部性和城市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生产效率的影响表现出多样化的异质性。因此,应进一步强化城市间的产业分工,提高城市功能互补性;城市群发展要注重改善内部交通条件和产业分工,并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非城市群城市应找准自身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定位,与其他城市形成合理分工和功能互补,并改善交通通达条件。  相似文献   

10.
首先利用区位熵理论分析了我国31个省市物流产业集聚状况,然后将区域空间相关性纳入到物流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中,并利用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在省域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物流业集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政府干预程度在初期对物流业集聚有显著负效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负效应逐渐减弱;FDI对物流业集聚的作用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市场化进程对物流业集聚存在负向影响;基础设施水平对物流业集聚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从产业虚拟集聚角度出发,在要素流动、规模经济、技术扩散和知识溢出四维视角下分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机制,并根据201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虚拟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和西部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部地区则不显著,同时还呈现出“南强北弱”特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快产业专业化虚拟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产业多样化虚拟集聚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为充分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必须有效推动产业虚拟集聚形成,激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制造业2000~2007年面板数据模型以及2006年横截面数据回归模型的计算,对制造业4个高度集聚和3个低度集聚典型行业进行了实证研究,以集聚行业和分散行业的比较分析探讨了政策、开放性等相关因素在产业集聚中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地区的开放性特性与劳动力要素特征是高度集聚行业区别于低度集聚行业的显著地区特性;各个影响层面对产业集聚的解释力度的排序显示:政策和政府因素、开放性因素和人力资源素质因素是影响制造业各行业集聚的关键因素。本文的研究结果支持了"政策租"高于"集聚租"的观点,说明制度性软件环境对产业集聚的影响重于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对地区促进产业集聚的发展具有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采用物质资本集聚度、人力资本集聚度以及就业密度衡量服务业集聚水平,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服务业物质资本集聚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呈弱化之势,人力资本集聚度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也由正转向负,而服务业就业密度、经济开放水平等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该注重加强相邻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经济互助,协调发展;同时应提高我国服务业的集聚度,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将知识外溢和创新创业纳入空间经济学分析框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创新源于知识外溢,创业是知识外溢的导体,知识外溢取决于知识外溢自由度;(2)知识外溢和经济集聚有利于创新创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率;(3)产业空间分布取决于需求关联效应、市场拥挤效应和知识外溢效应;(4)贸易自由度超过持续点后,如果边缘区域居民对工业品的消费支出份额足够大,则边缘区域因产业集聚导致的福利损失小于因经济增长引起的利益增加,从而提高边缘区域的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5.
选取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7—2014年(不含2010年)数据为研究样本,以设立国家高新区的城市为处理组,未设立国家高新区的城市为对照组,将双重差分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结合起来,评估国家高新区及其科技创新对区域产业集聚的空间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区域产业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国家高新区的设立具有显著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其科技创新对产业集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比较显著,这种影响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聚效应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促进陕西省工业经济及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文章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分别利用静态区位熵和动态产业集聚指数的研究方法对陕西省工业产业集聚程度进行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在静态和动态两方面都表现较好;但在动态集聚指数方面,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表现出更强的发展潜力;有色金属采矿业在未来很可能失去市场竞争力。因此,要发挥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首先要遵循产业集聚的内在发展规律,提升区域产业集聚水平;其次要发挥资源优势,壮大优势产业发展潜力;最后要巩固有色金属采矿业,注重工业产业的均衡增长。  相似文献   

17.
产业协同集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然而,现有文献对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不够深入,关于两者之间非线性关系的经验分析尚未达成共识,实证检验中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方法也有待改进。本文认为:产业协同集聚会产生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要素共享、知识溢出等正外部性,进而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但过度集聚产生的拥塞效应和竞争效应也会有损经济发展质量,因而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具有倒U型非线性关系,并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要素禀赋的不同而表现出区域异质性,同时高水平的产业协同集聚(如高技术密度行业协同集聚)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产业协同集聚可以通过提高地区创新效率的路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会强化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效应。采用2004—2020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基于经济增长效率、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稳定性、福利改善和收入分配、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5个维度评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而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协同集聚总体上促进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两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并表现出“东部地区显著促进、中部地区影响不显著、西部地区具有到U型关系”的区域异质性和“高技术密度行业协同集聚显著促进、低技术密度行业协同集聚影响不显著”的行业异质性;地区创新效率对产业协同集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中介效应,但样本期间产业协同集聚的创新效率促进效应不显著;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会强化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效应,并在其创新效率路径中发挥调节作用。相比现有文献,本文在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关系及其区域和行业异质性,并探究了创新效率的中介机制和人力资本的调节作用,深化和拓展了相关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应重视产业协同集聚的合理边界,重点支持高水平的产业协同集聚,并提升产业协同集聚质量,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及其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匹配性,进而通过因地制宜的适度产业协同集聚有效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商品市场具有很强的人口集聚作用,是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以湘西地区为例,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商品市场对城镇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商品市场发展对城镇化进程具有显著的长期影响和一定的短期影响;商品市场越发达,商品市场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越显著。因此,民族地区要着力提升商品市场的发展规模和效益,发挥好商品市场对区域产业和人口集聚的作用,加快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囿于传统的城市经济学研究范式,多数研究缺乏对文化产业集聚过程中相关多样性和行业异质性等微观机制的探讨。融合演化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和文化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文章构建了一个多学科的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并基于江苏13个地级市2007—2011年分行业数据,实证研究了这些因素对文化产业集聚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1)文化遗产资源和创意资源对江苏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并不显著;(2)供应商专业化与相关多样性是推动江苏文化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相对而言后者所起的作用更为关键;(3)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在集聚因素影响方面表现出了较强的反向关系。研究结论凸显了产业特性在文化产业集聚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1999—2008年中国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据,对集聚经济、要素禀赋等因素在产业动态分布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研究中,为了分析和比较集聚经济的不同类型对产业动态集聚影响的作用方向和程度,本文构建了地区产业专业化、地区产业多样性和地区市场潜能等指标。研究发现,地区产业专业化水平和市场潜能等集聚经济因素对产业的动态集聚有着显著为正的影响,而地区行业多样化水平和地区制造业相对工资增长率的系数则为负的不显著;同时,地区的要素禀赋对中国产业的动态集聚也有重要影响,从而证实新经济地理学和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对产业的空间分布都有着重要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