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分析了银行资产证券化可能带来的效应,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探讨适合我国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发展路径,对于推动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健康发展,快速走上可持续性道路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资产证券化的界定出发,寻找我国银行业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动因,探讨加快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进程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从影响资产证券化能力的因素方面入手,建立了资产证券化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相关数据及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资产证券化能力进行了评估,并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工作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我国房地产业开展资产证券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资产证券化运作特征及其环节构成入手,对我国房地产业开展资产证券化进行了战略构想,接着分析了目前我国房地产业开展资产证券化的现实可能性,最后阐明了我国房地产业开展资产证券化的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有多种资产具有证券化的动力,但从目前的条件来看,证券化可以从住房抵押贷款开始,因为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是目前最有安全保障的资产之一,而且房地产证券的实行对于其他资产的证券化有巨大的示范和推进作用,可以成为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切入点。不仅如此,目  相似文献   

5.
资产证券化本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不同视角定义资产证券化,会得到不同的解释。虽然资产证券化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并且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但它们的多样性和衍生性必定是建立在资产证券化的本质特征之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对资产证券化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提炼出资产证券化的本质特征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给出资产证券化新的定义,并对资产证券化本质特征进行了详细探讨,以期望对我国资产证券化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在许多发达国家已有了成功的实践。但在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还处于萌芽状态,发展前景并不明朗。本文从信贷资产证券化在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功能和障碍展开分析,并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提出创新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资产选择及制度障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以来,我国先后成立了信达、华融、东方、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标志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已进入操作阶段,但由于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从不良信3贷资产证券化开始的,在认识上有一定的误区;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来,不良资产的证券化遇到了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更多的来自法律和制度的健全。本就此从资产证券化资产选择和制度障碍的角度,指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发展不仅在于克服认识上的误区,更有待于法律和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没有基于钻石产品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不仅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也缺乏钻石类资产证券化产品.研究钻石证券化产品,不但有利于我国钻石行业的发展,促进金融创新,更能加强我国在国际钻石交易中的地位.因此,本文从国内外资产证券化历史、钻石产品特征出发,试图寻找开发钻石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实施的意义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史出发,分析了资产证券化给参与各方带来的收益,并着重阐述了我国实施资产证券化对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早在1983年我国就有人开始介绍西方的资产证券化技术。在将资产证券化引入我国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考虑将什么类型的资产进行证券化,从哪里开始进行资产证券化。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资产证券化的研究已渐成气候,并已探索出“不良资产模式”“、住房抵押贷款模式”“、基础设施收费模式”“、出口应收款模式”等证券化的模式,并试图从中找到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目前我国学者研究的最多的就是住房抵押贷款(MBS)、银行的不良资产和基础设施的应收账款的证券化的问题,而且绝大部分学者认为住房抵押贷款(MBS)应该成为资产证券化的首选,…  相似文献   

11.
资产证券化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齐安甜  肖恒 《经济经纬》2003,(4):127-129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在我国有其特殊的现实意义。这里首先对资产证券化的概念进行了阐述,随后回顾了资产证券化在国内外的实践与发展。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了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创造良好的信用基础、建立配套的信用担保与评级机构、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在资产证券化市场中引入机构投资者六个方面提出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丹  刘媛 《当代经济》2016,(14):10-11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发展起步较为滞后,从2005年才开始真正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随着政府监管放松,2013年以来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取得了显著发展.纵观各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虽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诸多缺陷.为了实现资产证券化筹融资和分散风险的功能,我们仍需要在保证资产证券化市场稳步发展的前提下加强法律框架建设、完善监管体制,同时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吸引更多不同投资者进入证券化市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商业银行自2005年起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尝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构建了从货币市场通往资本市场的桥梁,对于加快我国银业行发展甚至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同时,就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吕超 《经济师》2009,(10):86-87
资产证券化目前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广为流行的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对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资产证券化也存在着许多风险,尤其对我国而言,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市场环境及中介机构,资产证券化的运行会蕴涵着更大的风险。因此必须充分认识这些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充分降低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运行风险,促使我国资产证券化顺利进行。文章首先分析对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其次,针对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提出了相关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无论从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流程,还是从资产证券化资产发行结构的本质特征来说,信用评级机构都对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实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但与之相反的是,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这势必影响到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实施。所以在短时期内,要使得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发挥其功能,一个可行的方案就是走与国际合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资产证券化理论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70年美国首次出现按揭证券以来,资产证券化便发展迅速,创新不断,尤其是近20年,更是频频出新,版图迅速扩张。我国是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目前国内还没有资产证券化的实例,但从资产证券化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应正确理解资产证券化的复杂性、经济效率与实施所需要的环境,为资产证券化的到来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7.
信托模式--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明  陈柳钦 《经济前沿》2004,165(6):50-53
资产证券化运作机制的本质在于破产风险的隔离机制,而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正好符合资产证券化的本质要求,从这点出发,本文得出结论,在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背景下,信托模式是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本文分析了目前制约信托在资产证券化应用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法制角度看,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就是以担保制度和证券制度为架构,将原本存在于特定主体之间不具有流动性的债权资产转化成资本市场上具有良好流通性证券的一系列权利义务的安排.本文分析了资产证券化中信用增级的相关设计,重点探讨了我国资产证券化中信用担保机构参与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现今社会,资产证券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金融创新工具而得到了迅猛发展.资产证券化不仅有助于银行分流储蓄资金,也能有助于改善资本的充足率,加快资产周转,提高银行获利能力,从而维护金融稳定.我国资产证券化仍处于初级阶段,银行资产证券化更是面临着多重障碍与阻力.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就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阐述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概念;第二部分首先对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实践进行回顾,并指出其在发展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重点分析我国与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资产证券化的差距;第四部分为针对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提出的建议,阐明其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朱睿 《时代经贸》2014,(6):67-68
近年来,国内资本市场掀起一阵资产证券化的热潮。资产证券化于1968年诞生于美国住宅抵押贷款市场,迄今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随后迅速在欧洲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资产证券化开始在亚洲兴起,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等地的资本场上资产证券化也开始流行。与市场经济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系统地分析了近几年来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状况,指出了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存在的不足。并对我国资产证券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