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信息社会化的快速发展与需求扩大,传统的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通信已不能满足市场要求。而随着卫星发射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小型卫星技术的进展,利用非静止轨道(NGEO,它又可分为低轨道LEO,中轨道MEO和高轨道HEO等)卫星组网完成新的通信功能(如移动通信和大容量通信)已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包括以GSM MAP协议和GPRS为基础的和以IS-41为基础的两种核心网以及WCDMA、CDMA2000与TD-SCDMA三种主要RTT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的功能模型及接口由国际电联(ITU)制定,3GPP和3GPP2两个跨地区的第三代合作项目组织负责WCDMA、cdma2000和TD-SCDMA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本文首先介绍了ITU提出了IMT-2000功能模型及接口,然后对目前IMT-2000的三大家族成员--WCDMA、CDMA2000 lx以及TD-SCDMA的系统结构进行了介绍。其中TD-SCDMA是我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采用了智能天线、接力切换、联合检测、同步CDMA和动态信道分配道关键技术,提高了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3.
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已经历了两代,第一代移动通信是模拟的语音移动通信,第二代是数字语音移动通信,目前广泛使用的GSM、CDMA就是第二代系统。模拟移动通信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容量有限;制式太多、互不兼容、不能提供自动漫游;很难实现保密;通话质量一般;不能提供数据业务等。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克服了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弱点,话音质量、保密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并可进行省内、省际自动漫游。但由于第二  相似文献   

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新华 《中国电信建设》1999,11(8):24-27,30
众所周知,移动通信和Internet是当今全球电信业发展最快,也是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为诱人的两大业务。截至到1998年9月,全球移动通信用户最多的前十个国家是:美国(5,400万),日本(3,400万)、中国(2,500万,到1998年底),意大利(1,700万)、德国(1,200万),英国(1,100万)、韩国(1,000万),法国(840万)、澳大利亚(550万),巴西(473万)。美国、欧洲、日本的移动通信普及率分别达到22%,20%,23%,芬兰更是达到52%。全球Interntet也达到了2亿户的规模,美国,加拿大,挪威等国的Internet普及率已超过30%,预计到2000年,全球移动通信用户将达到5亿,Iuternet用户将达到4亿。  相似文献   

5.
随着多媒体通信的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目前,已提出的研究系统有FPLMTS(亦称IMT2000)和UMTS。具体方案有多种,其中基于IS-95标准的宽带码分多址(W-CDMA)被认为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佼佼者。 W-CDMA的优势 更大的系统客量。根据Shannon理论,FDMA、TDMA、CDMA在理论上具有相同的系统容量极限,但在实际能实现的技术条件下,CDMA多址方式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有更大的系统容量。蜂窝移  相似文献   

6.
随着移动通信和数据通信的不断发展,通信系统和Internet的日益融合,对移动通信系统提供多媒体业务的需要迅速增长。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必须能够提供多媒体业务。本文综述了多媒体业务的特点,技术难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与Internet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通信网络的不断完善,用户对网络所提供的业务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QoS(服务质量)已经成为通信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决定了用户的满意程度。本概述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QoS和资源管理,其中着重描述了全球移动通信系统(UMTS)的QoS。  相似文献   

8.
进入90年代,全球移动通信以年均超过100%的增长率高速发展,成为通信与信息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截至到1998年5月,全球移动电话用户2.4亿,预计到2000年将超过4亿,到2010年将超过固定电话。 一、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移动通信已经历了两代的发展,目前正向第三代演进。 对蜂窝技术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50年代末。但是,直到1979年,才有北欧移动电话公司(NMT)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蜂窝电话系统。从此开始出现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  相似文献   

9.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2000年的临近,国际移动通信界对下个世纪初将要采用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状况也越来越关注。各个国家及地区的标准化组织、公司都在制订各自的发展目标、管制政策和发展策略,甚至有的已提出了具体方案并开始现场试验。经过近一个阶段的努力,世界各主要厂...  相似文献   

10.
引言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称3G)是一种能提供多种类型,高质量的多媒体移动业务。它能提供比第二代更高传输的比特率,更多的容量或更多的业务类别。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组织正为达成这一目标而作了大量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述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UMTS的移动性管理和位置管理的概念,实现的方式,不同区域的划分,GPRS/UMTS切换时用户数据检索的原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动通信即将由以GSM和IS-95 CDMA为代表的第二代系统步人第三代系统,即IMT-2000。第二代系统的主要特征是提供数字化的话音业务及低速数据业务,而即将出现的第三代系统则以提供移动环境下的多媒体业务和宽带数据业务为主。我们深信,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上体现的电信与电脑的结合趋势,必将对下一世纪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政府、研究和运营部门对第三代移动通信  相似文献   

13.
14.
引言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工作正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未来公共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PLMTS);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国际移动通信2000年(IMT2000);欧洲的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目标是支持多种业务,能够适应各种无线环境,从城区到郊区,从丘陵地区到山区,微蜂窝,微微蜂窝和室内环境向任何人,在任  相似文献   

15.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建设即将拉开帷幕。3G牌照具体什么时候发,3G什么时候能上,3G有些什么新的应用,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预计最迟2004年年底会发放3G牌照。提到的许多应用,通过2.5G网络基本都能够实现,3G的应用前景仍然很模糊,这仿佛预示着3G时代的到来还需时日。  相似文献   

16.
移动通信的惊人增长与国际互联网需求的增长可以说是并驾齐驱。这两种增长趋势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全球通信的面貌,将通信带入一个电信新世界。 一、世界移动通信发展最新动态 今天,全球有近4亿国际互联网用户和6亿多移动电话用户,估计2003年可望突破10亿。“智能”电话和手持式国际互联网设备将超过3.5亿台。移动电话正开始越来  相似文献   

17.
1.国内情况及预测 移动通信在我国发展异常迅猛,每年都超计划完成。近几年来,我国每年以150万用户递增。1998年我国移动通信的总量已达2500万用户。未来十年我国移动通信发展预测如图1所示。估计2000年约5000万用户,2010年可达3.5亿用户数。从发展来看,目  相似文献   

18.
电信未来发展趋势 ——语音通信渐渐走向无线领域,手机将变为最普遍的通信方式,手机将代替固定电话,作为运营者也开始转向无线语音通信系统。 ——窄带业务也逐渐走向无线领域,带宽业务也走向无线系统。 ——固定网的数据业务将走向更宽带——广带(broadband),一般来说,宽带为2兆以上的数据业务称为  相似文献   

19.
一、TDD与FDD模式的定义及各自特点 UTRA(通用移动通信系统地面无线接入)采用TDD和FDD两种模式来实现空中接口。 1.TDD TDD:上行和下行的传输使用同一频带的双工方式,需要根据时间进行切换,物理层的时隙被分为发送和接收两部分。TDD具有如下的特点: ——不需要成对的频率,能使用各种频率资源。 ——上下行链路业务可以不平均分配,由于上下行共享同一信道,可以改变方向切换的时间点,  相似文献   

20.
一、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3GM)应是真正满足个人通信服务要求的通信系统。它比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具有更强的功能、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国际电联(ITU)于1985年提出的未来陆地公用移动通信系统FPLMTS(Future Public Land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现命名为国际移动电信系统IMT-2000(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2000)。其含义:一为面向2000年,另一为2GHz频段。其目标是:移动网提供的服务质量与固定网相同,话音质量与ADPCM 32Kbps同等;地面与卫星通信综合运用,能实现国际漫游;能提供2Mbps甚至更高的传输速率;采用ISO制订的OSI接口,可与ISDN终端匹配,并实现全球兼容。 目前的陆地通信系统由第一代模拟通信系统和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构成。无论模拟系统还是数字系统,目前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个系统都是为一种或几种特定的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