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涂正革  肖耿 《经济研究》2005,40(3):4-15
本文运用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 1 995— 2 0 0 2年期间的年度企业数据 ,系统地研究 3. 7个两位数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TFP)增长趋势 ,并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 ,将生产率增长分解为前沿技术进步 (FTP)、相对前沿技术效率 (TE)的变化、配置效率 (AE)以及规模经济性 (SE)四大因素。主要结论 :(一 )TFP的行业加权年均增长率为 6. 8% ,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 )前沿技术进步已经成为TFP增长的最重要动力 ,企业因前沿技术进步平均每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高达 1 4个百分点 ;(三 )企业相对前沿的技术效率差距拉大 ,已经严重阻碍了TFP增长 ,导致TFP平均每年下降 7个百分点 ,这既是挑战 ,也是反映今后企业通过追赶先进技术提高生产力的潜力。 (四 )企业投入要素的配置效率对TFP增长几乎没有贡献 ,年均贡献仅为 0 . 0 2个百分点 ,而企业的规模经济性对TFP的贡献也仅为负 0 . 3 3个百分点 ,这与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对TFP的影响相比都微不足道。分析表明 ,前沿技术进步一方面推动着生产力的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却加剧了企业间的技术效率差距 ,导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世纪之交的中国最重要的工业企业正经历着一场以前沿技术进步及追赶先进企业为核心的生产力革命。  相似文献   

2.
《经济研究》2017,(9):72-85
本文在运用全局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新产品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基础上,首次对2001—2010年中国大中型工业行业TFP的新产品动能变化及其数量效应变化和效率效应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新产品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作用很小;新产品全要素生产率低于TFP,中国工业TFP主要依靠老产品驱动;整体上中国工业TFP的新产品动能增长基本停滞;2008年后,TFP新产品动能的数量效应和效率效应双双提升,技术进步的新产品动能实现了较快增长,技术效率的新产品动能有所下降;企业规模、非国有企业占比对于TFP的新产品动能增长没有显著影响,FDI有抑制作用,出口和R&D投入则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涂正革 《财经研究》2007,33(12):90-102
文章采用Malmquist指数和DEA技术,研究中国28个省市地区大中型工业增长的动力以及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分析发现在1995~2004年期间:(1)整体而言,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已经成为中国大中型工业快速增长的核心动力,特别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改善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日渐突出,相反,要素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弱;(2)地区之间发展的差距依然显著,但无论是人均产出还是增长速度,地区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3)随着中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TFP对缩小地区间工业发展差距的作用越显突出,资本要素的作用并不明显;(4)全要素生产率快速增长的四大因素:竞争、全球化和外商投资、民营化改革,以及经济扩张期。因此,文章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已成为区域经济和谐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4.
张璐  景维民 《财经研究》2015,(9):121-132
在中国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考察中国的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不能不考虑国际贸易因素.文章综合采用LMDI分解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全面考查并测算了国际贸易影响中国工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变的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研究表明:(1)生产的技术清洁度提升是中国工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变的主要原因;(2)国际贸易显著促进了工业SO2和CO2减排的技术进步,且对SO2而言,该作用在强有力的环境管制下得到了更为有效的发挥;(3)国际贸易的“污染天堂假说”在中国仅得到了微弱的支持,主要是净出口规模快速扩张的结果.因此,污染排放尚未成为影响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因素,推动工业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变应着力于技术层面,促使环境管制与贸易开放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资本、能源和劳动三要素随机前沿成本模型对中国工业成本节约之源进行研究,将成本变动分解为技术进步、价格调整、效率改进与规模变动效应。规模扩大是推动2000—2007年工业成本增长的首要因素,其次是价格调整效应。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共同推动节约型增长,前者对节约型增长的影响更广泛、深入。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实现节约型增长,是新世纪以来工业增长的重要特征。效率改进提供的额外动力使轻工业成为节约型工业增长的先导部门。  相似文献   

6.
中国工业资本生产率和资本利润率数据显示,中国工业资本积累处于收益递增时期,计量研究结果也支撑了这一判断。从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看,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增长、制度变迁、政府服务的外溢效应、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等因素成为工业部门规模收益递增的源泉。未来一段时期内工业部门投资需求仍会很强烈,直到大规模工业化阶段由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等带来递增收益释放完毕。  相似文献   

7.
基于制度约束的视角,利用协整理论探讨FDI在中国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在控制了制度变量的影响后,FDI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显著为负,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2)制度的改善有助于FDI技术溢出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的发挥。这些结果和转型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关。转型时期中国政府对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实行了不同的制度,导致企业缺乏学习和创新的激励或条件,禁锢了FDI的技术溢出。同时,诱致制度变迁,引导资源流向更FDI有效率的行业,改善了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应该继续推进和深化国内的市场化改革,才能为FDI的技术溢出创造必要的市场环境和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8.
运用自上而下碳计量模型核算了中国水泥工业2002~2012年的碳排放量情况,并运用STIRAPT扩展模型分析了其增长的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1)我国水泥行业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轨迹背向而行,碳排放总量直线上升,而排放强度逐年下降;(2)对我国水泥工业碳排放增长起拉动作用的因素有4个,按单位拉动效应大小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城市化率、人均GDP,拉动弹性系数分别为0.2133、0.1892、0.1877、0.1771;(3)对我国水泥工业碳排放增长起减排作用的因素有3个,按单位减排效应大小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能源消费结构、水泥消费结构、技术进步率,减排弹性系数分别为0.1550、0.1434、0.1278;(4)未来水泥工业碳排放的拉动主要依靠人均GDP的增长和城市化率的提高,未来水泥工业碳排放的减少主要依靠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9.
中国产业政策的执行对企业间工资差距有何影响?文章首先考虑加入了产业政策因素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从理论上将产业政策对企业工资影响分解为补贴转移效应与竞争效应两种机制,并提出如下假说:企业将部分政策补助用于生产,此时支付的更多工资等同于财政的直接补贴;同时,企业工资水平也取决于企业的生产效率,产业政策通过促进或抑制行业竞争改变企业效率,从而对企业的工资水平产生一种间接影响,即竞争效应.使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可以发现:"中国式"产业政策抑制企业效率带来的负向竞争效应超过了正向的补贴转移效应,最终造成了企业工资水平下降;然而,一旦产业政策的施行促进了行业竞争,竞争效应则为正,那么企业的工资水平也会随之提高.文章研究的结论有助于理解经济改革过程中产业政策对企业工资的影响,对推进企业工资体制改革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7,(3)
技术进步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那么,技术进步如何影响工业二氧化碳减排?这种影响在工业内部各行业之间有何差异?文章基于2002-2012年中国工业分行业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工业各行业的技术进步(TFP)进行估算,并构建二氧化碳减排效应指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变动对二氧化碳减排的影响并不明显,大部分工业行业二氧化碳减排主要依赖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最后,文章从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减排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大样本数据库及省级层面的制度数据测度制度环境对企业规模的非线性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在中国,地区制度环境对企业规模具有U型影响效应,当地区制度环境质量低于门槛值时,地区制度环境的改善会对企业规模产生抑制作用;只有当地区制度环境质量大于门槛值时,地区制度环境的改善才会对企业规模产生促进作用;当前中国各地区制度环境的水平远低于理论上的门槛值,从而对企业规模扩张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各种稳健性检验均表明,地区制度环境显著抑制了企业规模扩大。  相似文献   

12.
提升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DEA-Tobit二阶段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法研究发现:危机后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主要得益于规模效率提升而非纯技术进步变化。另外,企业经营绩效、制度因素以及企业规模对制造业自主创新效率呈显著的正相关;政府干预和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因素对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呈正相关,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提升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应从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完善市场制度、做大企业规模以及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专利交易是技术创新扩散的主要渠道,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研究专利转让与受让行为可以识别影响专利交易的主要因素,为政府制定技术交易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以2002—2019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专利转让记录作为数据源,利用Siena模型,结合网络效应和行动者效应,对专利转让与受让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专利技术交易以单向交易为主,随着集成电路产业从萌芽阶段步入成长阶段,产业内技术交易主体增加,网络规模扩大,网络信息传输效率有所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2)网络初期产生的锁定效应明显得以缓解,技术交易网络内组织社团化特征明显,技术交易社团规模呈扩张态势且社团内紧密程度不断提高;(3)网络效应方面,转让者更倾向于与技术交易伙伴进行交易,频繁发生受让行为的企业会吸引更多新的交易伙伴,企业间不存在明显的互惠交易;(4)行动者效应方面,随着产业进入成长阶段,成熟企业更倾向于专利转让行为,初创企业更倾向于专利受让行为,占据高结构洞位置的企业更倾向于专利转让行为。企业间技术创新能力差距越小越容易发生技术交易,企业倾向于选择同一国别或同一企业集团内伙伴进行交易。  相似文献   

14.
王艳秋  陶思佳 《技术经济》2023,42(1):130-140
“30·60”的双碳目标提出后,工业智能化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重要作用。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多维度实证分析了工业智能化对中国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工业智能化发展能够提升工业碳排放效率;(2)工业智能化能够依靠技术进步和抑制能源强度提升工业碳排放效率;(3)空间效应上,工业智能化的发展能够提升本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但对周边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的溢出、扩散效应还未显现;(4)工业智能化对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其发展能够带动东部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而对中西部地区工业碳排放影响较小。研究结果有效补充了有关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及有关工业智能化的研究,为工业智能化驱动工业碳排放效率提升提供了可靠的实证依据,同时为工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理论刻画制度因素对FDI溢出效应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中国的制度因素是影响FDI溢出效应的根本性力量。中国的制度因素制约了外资企业的溢出潜力,限制了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在这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影响了FDI的实际溢出效应。本文的经验检验结果有力地支撑了前面的理论分析,发现在控制了制度因素变化的条件下,FDI的溢出效应显著为负,但是腐败控制、经济自由、知识产权保护、金融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均有助于促进FDI的技术溢出。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对港澳台资企业的FDI溢出效应有显著的正影响,但对其他外资企业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加强腐败控制也显著地促进了国有企业吸收FDI溢出效应。因此,加快中国制度的发展和改革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FDI的溢出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DEA模型的中国主要轿车企业生产效率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白雪洁  戴小辉 《财经研究》2006,32(10):35-47
文章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中国12家主要的轿车生产企业2001~2004年的生产经营效率进行总体分析与评价,并利用Malquist生产力指数对这些企业的效率变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主要轿车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总体上呈现逐年提高之势;同时企业的股权结构、含有外资的企业的股本来源、企业的区域分布以及所属不同企业集团等因素都会使企业在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方面存在差异;动态效率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轿车业总体上还处在依靠规模扩张的量的增长阶段,行业技术进步对效率提升的作用微弱。这表明,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国轿车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必须推进行业技术进步,提高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力改善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7.
用非参数生产前沿方法将我国1978-2007年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效率变化、技术变化、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变化的贡献四个部分,并用方差分解方法估算了各部分对地区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的贡献,然后采用核密度分布方法分析了上述四个部分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以及三次产业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物质资本积累是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人力资本积累的贡献较小;(2)效率虽然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小,但却是工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3)技术是要素非中性的,且技术进步主要发生在有效劳均资本较高的地区。(4)1978-1992年期间,地区收入差距主要来自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而在1992-2007年期间,地区收入差距则主要来自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  相似文献   

18.
提升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已成为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基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视角,从工业部门及区域两个层面对工业能源效率的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总结了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收敛效应、替代效应、回弹效应等10个特征,评述了测度工业能源效率的非参数前沿分析法、Malmqusit指数分析法和随机前沿分析法,从社会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归纳了影响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结构因素、制度因素、技术因素、发展状态因素和市场因素,并提出了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若干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前,针对碳减排的研究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热点课题。本文通过分析2003~2012年中国工业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分布,总结了中国工业碳排放的特征,认为影响中国工业碳排放的首要因素是工业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为次要因素,行业结构、能源效率及能源结构是影响工业碳排放减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构建融资约束影响行业生产率理论模型,并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两者关系,发现:(1)融资约束阻碍行业生产率提高,在融资依赖度越高的行业,融资约束对生产率的抑制作用越大;(2)融资约束对生产率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行业内企业生产率变动和企业间要素重置是融资约束影响行业生产率的两条渠道,其中,融资约束对企业间要素配置的影响更大;(3)引入企业动态对生产率增长分解,发现融资约束通过影响企业自身生产率提高、企业间要素配置和企业退出效应进而抑制了行业生产率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