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对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护理进行分析.方法 此次研究主要以吴江某医院在2008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7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前路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后路内固定治疗,并对两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结果 经过相应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3%,护理满意度均在90%以上,由此可见,实验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对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患者采用前路内固定治疗合并临床护理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行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术的56例脊柱结核患者,对其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结果本组56例脊柱结核患者经过上述围手术期护理后,总有效率为94.64%。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并比较三种术式治疗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胸腰段骨折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和C三组,其中A组患者采用单纯短节段固定治疗,B组患者采用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C组患者采用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短节段固定治疗;比较三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及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等。结果 B、C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中输血量显著少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和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和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可有效提高内固定系统稳定性,降低术后矫正角度丢失,提高术后功能恢复程度,且具有易操作、创伤小的优势,综合疗效优于单纯短节段和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短节段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5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固定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58例患者均一期愈合,患者脊柱后凸角度(Cobb′s角)明显较术前降低。对患者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均愈合良好,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恢复患者脊柱的正常序列,容易控制且固定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单侧开窗双侧减压后外侧植骨或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将其分成两组,A组采用单侧开窗双侧减压后外侧植骨内固定术;B组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24个月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疗效评价的差异。结果 94例患者均获25~56个月随访,平均26.9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个月随访时植骨融合率无显著差异(P>0.05);A组术后优良率为83.33%,B组术后优良率为80.4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开窗双侧减压后外侧植骨或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术均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但前者手术出血少,手术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胸腰椎骨折行选择性后路减压短节段钉棒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2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选择性后路减压短节段钉棒固定治疗,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后接受6~12个月的随访,结果证实其术后恢复效果良好,大部分患者ASIA分级结果恢复至E级。结论选择性后路减压短节段钉棒固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胸腰椎骨折临床治疗方法,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中上胸椎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所收治的不稳定中上胸椎骨折66例患者,均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及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其中23例患者采用AO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USS)固定,43例患者采用江苏武进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固定。结果本组患者在手术之后脊髓功能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18例患者由D级恢复到E级,8例患者由C级恢复到E级,16例患者由C级恢复到D级,4例患者由B级恢复到D级,4例患者由B级恢复到C级,另16例E级患者未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化。本组患者中无1例出现内固定松动及断裂、血管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的情况。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中上胸椎骨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临床疗效较佳,安全、简单、易行,无不良反应,经济实用,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老年颈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进行探讨。方法评价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46例老年颈椎管狭窄症的不同手术方案(颈前路骨化后纵韧带切除减压配合钢板内固定以及植骨术;颈后路椎板切除配合钉捧内固定以及植骨融合术),在术前以及术后均采用JOA评分进行评估。结果对46例患者进行9~24个月的术后随访,平均随访17.6个月。术前JOA评分为5~10分,平均7.7分;手术后6个月随访JOA评分为10~16分,平均14.6分,术前术后JOA分值有显著差异(P<0.01)。JOA术后改善率为优32例,良11例,总体优良率为93.5%,骨性百分之百愈合。结论对于老年颈椎管狭窄症使用手术治疗,只要术前确定合适的手术方法,术中进行充分减压以及固定牢靠,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就诊的7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减压椎体间撑开植骨内固定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胸腰椎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采用手术治疗跟骨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12月入院治疗的跟骨爆裂性骨折患者60例80足,对所有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术后护理及恢复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80足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个月,切口一期愈合73足,延迟愈合5足,切口皮缘坏死2足,经切除坏死皮肤、二期缝合后治愈,骨折全部骨性愈合。足部功能总优良率为86.25%。结论对跟骨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是治疗跟骨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最佳选择,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脊柱侧弯合并骨嵴的影像解剖学形态。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8例脊柱侧弯合并骨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64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对其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CT扫描,58例患者共扫查出82个骨嵴。规则型59个(72.0%),不规则型23个(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横轴位扫描下,骨嵴多分布于腰椎段,尤其是上腰椎段,其在上腰段的分布概率明显高于其他位置(P<0.05)。结论临床上的骨嵴形态多样,骨嵴在胸腰段前段较粗者,提示手术较为复杂;分叉型骨嵴普遍位于腰椎第1节段,术中要注意该节段的分叉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胫骨远端骨折解剖性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 2005~2011 年我院胫骨远端骨折波及关 节面患者 37 例,均采取小切口手术入路闭合复位置入胫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置入后随访行 X 射线检 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均超过 12 个月,经骨折愈合标准判定,所有患者均获愈合,所有患者 均无感染出现,无明显并发症.根据 Johner-Wruhs 评分,其中优良达到 91.9%.结论 胫骨远端骨折解剖性钢板内固定 的治疗效果良好,具有骨折愈合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愈合周期较短其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并探讨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确诊收治的40例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X线平片、磁共振以及CT扫描检查,确诊急性脊柱创伤后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40例患者中,入院诊断创伤部位在胸椎15例、腰椎23例、胸椎合并腰椎2例,均为爆裂性骨折。手术治疗时间均为120~185min,平均(144.2±15.9)min,术后患者均康复出院,经手术治疗出院后跟踪随访1年,未出现死亡、内固定失败等情况,有3例患者出现轻微并发症,均经治疗后痊愈。结论在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采用X线平片、磁共振以及CT扫描方法进行诊断,对于医院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总结并探讨.方法 收集2000 年1 月至2010 年6 月随访完整病例共72 例.采取三种手术方式:(1)单纯后路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术.(2)(1)+横突间、关节突间融合术.(3)(2)+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结果 所有病例切口无感染;按侯树勋[1]制订的疗效评定标准,第1 种术式中,优良率81.0%,第2 种术式中,优良率82.5%,第三术式中,优良率83.9%.结论 三种术式手术治疗效果确切;对照三种术式短期疗效差别不大;其治疗关键为充分彻底的减压,对节段不稳、椎体滑脱、多节段减压者行融合术,配合内固定可早下床,提高融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股骨骨折手术后内固定出现断裂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措施。方法随机选择2007年11月~2012年11月我院进行治疗的股骨骨折术后内固定断裂的患者46例,分析和统计其在手术后内固定物的断裂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法进行临床治疗。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显示,导致患者股骨骨折手术后内固定物出现断裂的原因主要有内固定物的长度不足,方式不合理,固定时忽视了生物力学的作用以及骨折长时间愈合等。经过二次手术治疗后,46例股骨骨折患者在术后14~30个月内都已全部愈合(有效率为100.00%),术后感染率为0.00%,但在取出髓内钉后,有1例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有4例患者的活动出现受限制问题。结论根据股骨骨折手术患者在术后出现内固定断裂的相关原因,在进行二次内固定手术时,要尽可能的采用髓内钉法进行内固定,并根据情况进行充分的植骨处理和术后护理干预,从而更好的确保患者骨折情况的顺利恢复和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腰椎术后患者发生腹胀的原因,减少脊柱手术后患者腹胀的发生。方法对70例胸腰椎术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提出了预防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大多数手术后患者腹胀明显缓解,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轻腹胀患者的痛苦,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老年脊柱骨折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来我院接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的患者80例,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PVP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可有效进行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进行治疗,术后患者骨折疼痛症状缓解明显,可有效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应用椎弓根螺钉(AF钉)内固定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就诊的7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采用椎间植骨融合术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椎间植骨融合加AF钉内固定方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住院时间和腰椎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AF钉内固定方式对腰椎滑脱症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外科术后整体护理的效果,以便更好地指导骨外科术后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方法本组研究围绕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间于我院骨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展开,所有患者均于术后接受整理护理。在术后随访过程中记录并统计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本组128例接受骨科手术的患者中,117例患者经过科学的整体护理之后痊愈出院,术后11例患者术后发生不同程度或类型的并发症,总体康复率为94.02%,术后康复满意度为90.63%。结论以患者为中心,从心里护理到生理护理的全方位整体护理方案有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邻近关节退变情况将其分为退变组和无退变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各项观察指标。结果 21例(25.6%)患者术后出现邻近节段退变,根据其退变程度评分标准,其中,1分9例,2分11例,3分1例;经过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后,与无退变组相比,退变组D值明显偏低,两者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偏高,临床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