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芳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Z2):100
随着西方翻译研究在七十年代后发生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关注。根据近来翻译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文章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显著作用,认为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其主体意识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 相似文献
2.
张莉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9(2):54-56
从文化角度对翻译的研究,使得译者的主体性问题逐渐受到关注。翻译过程可分为准备、解码与组码三个阶段。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彰显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作的优劣。译者的主体性与他的受动性相辅相成,二者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3.
张凤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
文章试图借助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研究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并在分析电影《花样年华》的基础上,认为翻译过程中从译本的选择到作品的阐释和语言层面上艺术的再创造,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浅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敏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58-60
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我国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始于20世纪30年代,80年代以来,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探讨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性。本文从译者的主观感受、语言风格、文学文化修养、译者的创造性等角度,研究了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影响,说明译者主体性对于翻译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波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功能翻译理论下的目的论和翻译行为理论都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着密切关系。目的论对译者的翻译活动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本文旨在探讨在目的论规定的原则下以及翻译行为理论模式下译者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6.
吴静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4):148-151
译者的翻译活动具有主体性。在阅读原著、语言转换、译文创作时,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意识形态的取向、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创造性介入体现出来。通过对赛珍珠和沙博理两个《水浒传〉英译本中人物绰号翻译的分析,可以清楚地发现不同译者不同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陈蕾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83-184
自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以来,译者的声音逐步在学术领域和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凸显出来。本文将以文化为背景支撑诠释译者主体性:译者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也是一个活跃的个体。译者的角色和主体性在文化背景下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8.
马丽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6)
翻译是一种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译者作为翻译的中心和枢纽,其主体性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从"死亡"到"绝对活着",再到"相对活着"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9.
马丽 《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86-88
翻译是一种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译者作为翻译的中心和枢纽,其主体性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从死亡到绝对活着,再到相对活着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0.
商务英语不同于普通英语,因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其文体特征和语篇特征,从文本的信息功能、目的功能和交际功能出发,对语篇进行解构及重构。在从原语到译入语的转换时,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将原文文本转换为能为译入语语言和文化所能接受的译文文本,达到预期的交际功能和目的。 相似文献
11.
林菁菁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原作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的把握和再现两方面.它直接影响着译文的质量.同时,译者本身的个性及其主观审美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张瑛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3):145-146
翻译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交流活动,本文着眼于译者主体性的视角,从文本选择、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三个方面进一步探讨了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13.
林超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92-96
景点牌示通常信息量大,向游客提供丰富的自然、历史、地理、宗教甚至是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以福州的三坊七巷景点牌示译文为例,从译者对文化背景的理解、翻译技巧以及对译文受众的考虑等方面剖析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和应该具备的素质。进而提出对景点牌示的英译应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通过简洁、有效的文本传递原文本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赵婷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1):68-69
意识形态作为操控翻译行为的文本外因素,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受动性为前提,其中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操控是首位的。一方面意识形态制约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要求译者发挥主体性,更好地为其服务。 相似文献
15.
谭云飞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6):133-134
现象学彻底打破传统哲学关于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现象学意向性原则认为,意向对象存在于知觉方式中。文学翻译作品存在于译者的知觉方式中,翻译过程中就一定会激发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发挥。 相似文献
16.
赵婷 《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68-69
意识形态作为操控翻译行为的文本外因素,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受动性为前提,其中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操控是首位的。一方面意识形态制约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要求译者发挥主体性,更好地为其服务。 相似文献
17.
翻译包涵着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对抗、对话与融合。译者应发挥主体性作用,既要传达原文本的文字意义,更应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8.
续纪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3):43-44
译者主体性贯穿着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与文化语境关系密切。但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要受到翻译发起人的要求、翻译目的、原文文本类型、译文作者要求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译者主体性研究是近年来国内翻译研究的热点,然而译学界对于译者主体性的认识尚存分歧。研究发现,译者主体性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的主观能动性,无论传统翻译观"透明"说,还是文化学派所客观描述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权力、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影响而对文本进行"重写"与"调整",都需要译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传统翻译观并没有桎梏译者的主体性,文化学派也没有强调译者的主体性,翻译得好与不好、译文为读者接受或拒斥,都是译者发挥主体性的结果,且与译者地位无涉。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忠实观”的束缚下,“隐形”和“透明”是译者所要遵循的规范,也是其努力追求的境界。在文化转向的大潮中,女性主义和翻译研究走到了一起,译者主体性在这一背景下呈现出别样的风貌。从翻译理论到翻译实践。女性主义译者开辟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