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关村视线     
《中关村》2005,(6)
“富人”应懂得“穷人的经济学”继《财富》论坛后,世界级的“2005诺贝尔获奖者论坛”,也于5月底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将有8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聚集北京。此时此刻,我联想起未能光临的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先生,他在1979年获奖演说中讲过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2.
《中关村》2005,(6):16-16
继《财富》论坛后,世界级的“2005诺贝尔获奖者论坛”,也于5月底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将有8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聚集北京。此时此刻,我联想起未能光临的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先生,他在1979年获奖演说中讲过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3.
200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无疑是个重量级论坛,在中国,第一次有这么多诺奖得主到场并参加到活动中来。包括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在内,有十多名世界顶级经济学大师会聚京城,与中国企业家“零距离”对话,这种别开生面的学术活动,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我国政府官员、经济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提供一个高水平的思想交流和务实对话的平台。在这次论坛中,组委会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企业家精神对话的专场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经过精心策划,专门设立了一个以“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发展”的分论坛,分论坛以“诺奖获得者与企业家对话专…  相似文献   

4.
中关村视线     
《中关村》2006,(11):12-13
“和谐哲学”凸显中国“软实力”;“经济增长不是发展”;“我们烧钱,创业者烧青春”;诺奖得主丁肇中教授科学箴言录;信息产业自主创新“难于蜀道”;美国又夺诺贝尔科学奖“大满贯”。  相似文献   

5.
“一直到现在经常还有人问我,西曼色彩到底是做什么的,是卖什么的?”于西曼苦笑着说。透过东方广场西楼一座窗子,长安街的繁华尽收眼底。落口的余晖从窗口照进来映在于西曼的脸上,余晖的金色  相似文献   

6.
程桔华 《中关村》2008,(2):24-39
三年前,在中国政府、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北京市政府的极大关注和鼎力支持下,也是在人民大会堂,由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承办的“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奖大师与企业家对话”成功举办。八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与世界知名经济学家会聚一堂,与中国企业家共同对话。  相似文献   

7.
《中关村》2014,(6):19-19
日前,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2014年爱明诺夫奖”,这是一个在业内影响力与诺贝尔奖齐名的荣誉,以奖励施一公在抗癌研究上的重大突破,他也是第一个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施一公是“海归”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8.
中关村视线     
《中关村》2006,(9):14-15
“秘而不宣”是愚者的智慧平心而论,中国消费者协会的“3·15标志”,在广大消费者的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用老百姓的话说,“3·15标志”隐含着“社会监督”、“消费维权”、“信誉证明”和“消费引导”等多项功能。见了这个标志,就像见了“官家人”给我们把质量关,有一种安全感。可是,自从“央视3·15晚会”曝光欧典地板的欺骗丑闻之后,“中消协”就有为虎作伥之嫌;消费者对“3·15标志”的信任度急剧下降。调查表明,有84%的被调查者认为“3·15标志”误导消费者。面对如此尴尬的窘境,“中消协”没有“闻过则喜”,“知不足而后思进取”,…  相似文献   

9.
北京的胡同     
三十年代著名作家朱湘,曾写了一篇 很有名的散文《胡同》。而且所记述的,特 指北京的胡同。这位作家原籍安徽太湖, 却对北京的胡同产生了特殊的印象,足见 北京的胡同有一种非同一般的神韵。 外地人敢于说“我到过北京,而且我 了解北京”,如果说得入实入深,大不易 也。在很多时候,无论是外地人还是北京 人,真正了解北京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 文化蕴涵,标志之一就是熟悉北京胡同。  相似文献   

10.
6月26日《华西都市报》刊登了该报记者对所谓“冰毒皇后”华艳的采访报道。当记者说出第一句话“我是来采访你的”后,华艳就说:对不起,我可能会让你失望,我不能接受你的采访。记者问为什么,华艳回答说:“我现在心情很乱,希望你们不要打扰我。让我清静一下。”尽管华艳一再拒绝接受采访,但记者却坚持要与她“随便聊聊”,直至“像在挤一简干硬的牙膏”一样“进行了近3个小时的艰难对话”,在下面的采访过程中,华艳还不停地加上一句“你们走吧,我不想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11.
杨柳  张勇 《中关村》2004,(11):79-80
“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会眨眼?“”金鱼为什么不闭眼睛?它不睡觉吗?“”我是从哪里来的?”……小孩子的脑子里总是有数不完的问题,让周遭的人招架不住,惊诧于他们小小的脑袋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奇奇怪怪的想法的同时心中也颇感欣慰。确实,人们总是在对问题的不断探寻中接近事物的真相的,但凡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人,都是善于提问、勤于思考并执著向前的人。前些日子,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北京进行演讲。每位演讲者发言结束后,都特地留出10分钟给听众提问,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学习机会,可令人尴尬的是,一千多名听众竟然没有一人提问。紧张?害羞?还是…  相似文献   

12.
虽然近年来企业对信息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企业中信息化的核心人物CIO却始终摆托不了“人在边缘“的尴尬。更有不少空降人才落地后,面对企业总有种“其实你不懂我的心”的感觉,而刘小兵却从加拿大的高科技企业回国一头扎进了杀猪卖肉的行列,并且宣称:我是零磨合。  相似文献   

13.
《中关村》2009,(10):12-12
“联想是我的命,复出义不容辞!”柳传志在联想陷入困境之际,不知老之将至,再度出山,缘于这位企业家有一个把联想打造成“百年老店”的理想。“百年老店”的核心价值是品牌。柳传志为实现这一目标,自定五条标志:产业报国为己任,值得信赖被尊重,在多个行业领先,影响力波及世界,实现国际控股。  相似文献   

14.
《中关村》2023,(6):32-33
<正>5月26日,“北京国际青年创新发展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作为2023中关村论坛的平行论坛,以“汇聚创新力量,赋能青年发展”为主题,由北京市人才工作局、中国日报社、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主办。教育部、中国日报社、北京市领导,驻华使节、诺贝尔奖得主代表出席论坛并致辞。相关部门、国际组织负责人,知名科学家、企业家、学者代表,部分在京工作的杰出外籍专家和优秀国际学生代表共计约300人参加论坛,共话创新,共谋发展。  相似文献   

15.
萧惑之 《中关村》2007,(10):106-109
鲁瑞清:“中国IT卖场研究第一人” “天下无人不识君”!在中关村IT卖场中,无人不识“鲁董”。“鲁董”是鲁瑞清在商界的昵称。大约是在前年的春天,我应《中关村》杂志卫汉青社长之嘱,陪同副总经理张芮女士去拜访鲁董,商谈关于合作办“店刊”事宣。事情虽没有谈出结果,可是鲁董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老板桌上那台笔记本电脑,主人娴熟的指法犹如弹琴,仿佛敲打我的“心鼓”。  相似文献   

16.
《中关村》2012,(7):87-87
我走进位于纽约哥伦布环岛时代华纳中心(T1me Warrler Center)的餐厅Landrilarc,我约好在这里与2008年诺贝尔(Nobel)经济学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经济和国际事务教授、  相似文献   

17.
张颐武 《中关村》2008,(2):98-99
看到英国学者吉登斯最近在广州的一个访谈录,其中涉及了当下的中国问题,其思路有相当的启示。这位享誉全球的社会学家对中国的发展也充满了关切和思考,他提到了中国崛起的意义,点明:“我相信这是一个中国的世纪,这个世界需要中国领导。”这当然是一种鼓励和褒扬的意见。但他在这个访谈录中所探讨的问题却值得我们相当关切。  相似文献   

18.
汪旭对个人发展愿境的描述有些让我吃惊,“我希望能在IT、在首信的岗位上干到2008年,至于未来,我对咨询业和经济管理学方面做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感兴趣的。”这使我想起他曾经说过的另外一句话:“我所从事的不是IT风口浪尖的行业,而是踏踏实实做基础服务和应用,所以我现在不会很有名,将来也不会很有名。”虽然他很年轻,但不能否认,他是一名学者型的总裁,他身上透着一股强烈的书卷味,他骨子里有“板凳能坐十年冷”的学者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中关村》2009,(2):13-13
国人对“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看得很重,多是自豪,亦有担忧,感情复杂。去年底由“社科院世经所”和“北大发研院”联袂举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学者、专家和高官济济一堂,发表独家见解,看不懂政府财经报告的老百姓听起来,茅塞顿开,似懂非懂,却很有启发。“悲惨的2万亿”用语,源自“社科院世经所”所长余永定的发言,“实际上,我觉得这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已命悬一线,很不安全。  相似文献   

20.
王宏甲 《中关村》2007,(3):80-85
“吴氏策划”:中国的一个文化品牌当我站在多瑙河的黄昏,看夕阳把多瑙河之波染成金色,远处传来教堂的钟声,成群的水鸟在水天之间翻飞;当汽车带我们穿越维也纳森林,漫天的雪花把德国的冬天送到我们身边,雪住天晴,沿着蜿蜒的石阶登上海德堡那高高的古堡,看昔日炮火轰断的老墙,看墙脚悄悄生长的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