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斯巴德在一篇题为《奥地利学派的货币理论》的论文中,将货币扩张导致经济周期的过程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信用扩张带来虚假的繁荣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货币发行者信用扩张的内在动机,导致物价暂时性的上涨,公众期待物价下跌而增加对货币现金余额的需求。结果,价格上涨比例常常低于货  相似文献   

2.
从国际货币体系视角看次贷危机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特点及美元本位下国际储备的新变化;指出美元本位下美国经常账户持续失衡,大量向世界各国输出美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信用扩张。信用扩张推高了资产价格,增加了货币供给,并与风险监管缺位等因素一道,共同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评述了货币供给内/外生争论自18世纪以来长达约四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旨在解答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理论问题:货币供给本质上是否具有内生性?当前的货币供给内/外生争论为什么会陷入"存款创造贷款还是贷款创造存款"的迷局?综合争论在各个阶段的分析视角和理论基础可以发现,迷局的破解应当从货币的信用本质以及货币和信用的关系这个基础性和根源性的问题入手。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本质,根源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广泛存在,经济主体之间的商业信用需要通过信用级别更高的银行信用来清算,以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货币供给兼具外生和内生两个相互啮合的创造渠道,其内生性并不能否定其外生性。随着金融体系的变迁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念的发展,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正在不断强化;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货币供给的内生程度会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4.
货币强权、金融扩张与全球通货膨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总结研究文献,利用美国1960~2009年的经济数据比较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后政策、经济的变化,实证得出:强权货币导致该国政府可以不受本国财政实力约束进行扩张,财政扩张、赤字膨胀导致了货币供给扩张,通过经常项目赤字膨胀和资本金融项目盈余巨增将通货膨胀转嫁给其他国家,而本国却免受通胀之苦;强权货币和大而不倒规则,导致了该国金融机构更具有生产风险的倾向,政府本应实施严格监管、但实际上与政策扩张一脉相承,实施了宽松的监管,加速了而不是抑制金融风险的积累膨胀,强权货币和宽松政策导致了金融危机;强权货币国为解决金融危机而发行更多货币,进一步导致其他国家通货膨胀的恶化;别国实施紧缩货币则面临承担强权国治理通胀的转嫁成本。但美国肆意扩张财政、货币以剥取他国利益必然使美元贬值并丧失持有者的信心,也必然逐渐被币值稳定的强信用货币所替代,国际经济多极化下货币秩序必然面临多元化的革新。  相似文献   

5.
谈谈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问题高勇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应量是通过货币创造来实现的。整个货币供给形成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其中中央银行创造广义的现金货币,而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商业银行由于具有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功能,所以能够创造出派生存款...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假定的模型出发,揭示出货币的演变是市场交易效率和货币信用互动发展的结果,这一过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并收敛于共同市场化币。但是,如果按照EMU范式来创立共同市场货币,则共同市场货币的信用可置信度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共同市场货币能否成功地替代主权信用货币关键取决于成员国能否解决好共同市场货币的信用问题。  相似文献   

7.
毫无疑问.现行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特里芬难题”始终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美国依然采取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世界都在为美国的国内危机买单,失衡的全球货币体系难以再支撑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元的信用和地位受到了质疑和挑战,从而再次引发了世界各国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8.
电子货币作为信息技术革命应用于支付领域的创新产品,不仅代表着货币形式革命性的变革,而且还会对货币供求机制产生深远影响。我国电子货币发展较为落后,还没出现纯粹以网络为媒介的电子货币,储值卡类电子货币也主要限于单一用途,所以电子货币的信用扩张机制及其引发的货币供给失控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1990年《金融研究》第8期刊登了林志远同志《再论货币乘数》(以下简称《乘数》)一文,颇有见地,然有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一、基础货币的界定基础货币是货币乘数理论的基础,其范畴的确定是基础货币问题争议的焦点。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是一种高能货币,它经过银行体系(指不包括人民银行的所有金融机构)的信用扩张或紧缩能产生或减少几倍于基础货币的信用。  相似文献   

10.
论信用货币     
从货币的概念出发,分析了货币在各阶段的价值担保形式,阐明货币的本质。认为信用货币的优点在于凭证毁了,但所证明的事实还在,银行应当认真考虑如何充分发挥信用货币的信用凭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货紧缩的货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货币供应增长率下降 ,导致名义总需求疲软 ;2 .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削弱了货币扩张的效应 ;3.货币结构流动性下降 ;4.实际利率上升加剧内生性通货紧缩。货币政策取向为 :通过“国债货币化”增加货币供给 ;进一步调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 ;扩大存贷利差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保险机构等  相似文献   

12.
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奥地利学派重新进入经济学者的研究视野。奥地利学派最著名的理论就是商业周期理论.其注重企业家精神,认为市场过程是企业家的发现过程。通过企业家,市场才能发现最适合公众需要的、最能够有效配置稀缺生产要素的手段。本文从公司金融的视角展示一家公司怎样在信贷扩张的市场信号指引下开展不当的投资项目.企业家为何更倾向于具有耐耗性的固定资产投资;怎样将另一项失败的商业项目通过清算过程转化。从而得出:信贷扩张下企业更倾向投资不动产;无论扩张性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在衰退期都不能使经济走出衰退:增加储蓄并促进清算阶段的资本转换是走出经济衰退的必然过程。  相似文献   

13.
货币形态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商品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及电子货币。这一演变过程同时是货币的商品性逐渐减弱直到消失,信用性逐渐显现且不断增强的过程,货币的本质不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而是充当交易媒介的信用工具。明确货币的定义或本质对于货币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货币政策操作也不无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美国次贷危机的信用扩张过度的金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信用扩张过度是指信用货币膨胀速度快于实体经济产出的增长速度。它可以是价格型的、数量型的,也可以是制度型的及市场型的。它是金融危机的根源。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是信用无限扩张的结果。这种信用无限扩张的主要工具是影子银行。影子银行的目的就通过信用的无限扩张来提高金融资产的杠杆率,过度地使用公共性的金融体系,从而为金融机构谋取利润最大化,但其风险要整个社会承担。  相似文献   

15.
货币制度是人们为降低交易成本进行的理性选择,货币信用创造的困境导致现代国际货币的缺失。本文从货币制度和货币信用出发探讨多重货币合作的机制和作用,并对多重货币合作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6.
货币制度是人们为降低交易成本进行的理性选择,货币信用创造的困境导致现代国际货币的缺失.本文从货币制度和货币信用出发探讨多重货币合作的机制和作用,并对多重货币合作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7.
基础货币的变化将增加或减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公开市场操作是吞吐基础货币,调节金融体系流动性的主要工具;合理的流动性是货币信贷扩张的基础。一般来讲,中央银行可通过增加流动性,维持相对较低的市场利率提高商业银行贷款的倾向;中央银行可通过减少流动性、推升市场利率削弱商业银行贷款的倾向。但在具体数量关系上,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则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是经济景气上升阶段,由于预期看好,信贷风险贴水降低,扩张意愿强烈,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全球国际储备规模快速扩张,结构显著变化,进一步凸显了当代国际货币体系固有的体制性缺陷。研究表明,主导新世纪国际储备的主权信用货币实际上只有主权而没有信用。因此,当代国际储备体系必须改革,中国的国际储备也应该调整。  相似文献   

19.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以美元为核心的全球货币体系的诸多弊端,全球货币体系改革势在必行。当前,美国依靠信用发行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方式应该受到约束,从国际货币体系的本质需求看,国际货币体系变革方向应由主权信用货币进化为“锚本位”,其变革过程将是“独霸”一“一主多元”“多元/统一”的三阶段演变;建议在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必然调整的背景下,我国应主动、战略性地调整外汇储备结构。  相似文献   

20.
运用 LSTVAR 方法,考量货币扩张、消费习惯偏好与产出非对称效应,发现货币扩张的产出效应具有非对称性,且货币扩张在“低增长区制”下的产出效应显著大于在“高增长区制”下的产出效应。消费习惯偏好的程度差异是导致不同经济区制下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主要原因,且低消费习惯偏好下货币扩张的产出效果更好。鉴此,政府在主动降低经济增速要求的同时,应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改善居民消费环境,优化居民消费结构,以降低居民消费习惯偏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