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诸多学者对金融危机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其中,陈雨露教授和马勇研究员的新著《大金融论纲》颇具分量。危机后,作者深入剖析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历史与根源,并以此为切入点,对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而《大金融论纲》正是在前期研究奠定的坚实基础上推出的一部力作,是对中国大国金融战略与发展路径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
《金融博览》2012,(3):41-42
备受海内外关注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2012年1月7日在京闭幕。在国际金融危机仍旧持续.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这次会议传递出的金融改革发展新信号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3.
《国际金融研究》2012,(4):F0003-F0003
面对当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为深化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促进国内对当前形势下国际金融领域热点问题的追踪和研究,推动国际金融领域的学术思想、理论与方法的创新,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国际金融研究》编辑部与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定于2012-124月19-20日在西安联合举办“2012年《国际金融研究》论坛(春季)”,并以“欧债危机与中国金融改革”为主题展开征文活动及学术交流与讨论。  相似文献   

4.
《金融博览》2012,(5):28-30
此轮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暴露无遗。国际社会已一致认识到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正在以实际行动作出种种努力。但是,改革还刚刚开始,构建全球金融新框架和国际金融新秩序任重道远。在国际金融论坛2011全球年会上,讨论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全球金融框架及金融监管框架的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国际金融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取决于当前已经变化的三个基本因素,即国际金融新动向的表现由价格、金融、经济已经转为制度、资源和投资的变化。由于美国次级债问题的出现,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和前景开始进入新的发展和调整阶段,其突出的特点乃至特色在于美国金融全面的引领与掌控。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国内外竞争的激烈局面,我国金融领域不可避免地将面临风险乃至危机,为此我们不仅需要理性判断,更需要智慧应对,甚至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6.
此轮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当前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暴露无遗.国际社会已一致认识到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正在以实际行动作出种种努力.但是改革还刚刚开始,构建全球金融新框架和国际金融新秩序任重道远.在国际金融论坛2011全球年会上,讨论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全球金融框架及金融监管框架的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李德 《甘肃金融》2011,(10):8-13
我国成功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金融宏观调控取得较好成效,金融业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未来我国金融业发展仍将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深化金融改革,不断加强金融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金融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一)金融宏观调控取得较好成效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8.
《中国金融》2012,(7):5
经济转型对金融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结构性金融改革提上日程。我国金融改革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抓住有利时机,果断推进系统性金融改革,国有商业性金融机构陆续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国际金融危机后,适时借鉴国际经验和规则,引入宏、微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这些改革,增强了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盈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书共收录作者论文23篇,内容涉及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外汇储备问题、人民币国际化等国际金融热点问题,论述深入浅出,对复杂的学术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清晰地展现给读者。本书从金融全球化理论到我国现有的政策选择以及做法,从国际资本流动、银行业改革与发展、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与强化到我国汇率制度评价与政策趋向,再到货币政策协调、资本账户的开放、国际收支政策的调整等,涵盖了国际金融的全部领域。  相似文献   

10.
宋立 《金融博览》2011,(1):10-10
"十二五"时期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不仅对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健全金融体系自身十分重要,也对我国经济转型和赶超发展关系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资讯     
《金融博览》2010,(15):14-15
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0)》 6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0)》,对2009年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认为,2009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全球经济逐步企稳回升的一年,中国经受了危机的严峻考验,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金融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金融机构实力明显增强,金融市场运行平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金融体系总体稳健。  相似文献   

1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对金融市场上复杂多变的金融产品的质疑越来越多,因而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定位金融产品的创新。我国作为已经融入国际经济金融市场的国家,对金融创新问题也必须作出新的思考和认识。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国际经济金融发展带来了重大伤害,但当今社会的发展,已使金融创新成为一种历史潮流,不可逆转。因此,应该迅速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重新思考我国金融创新问题,大力开展积极的金融创新,抑制消极的金融创新,繁荣我国的金融市场,以促进我国经济金融的较快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13.
学金融、干金融,但不一定懂金融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本质上是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危机和放松金融管制下过度金融创新的制度危机。无论理论还是制度,都要靠人去提炼和操控,由此似可推论.金融问题核心是金融人才问题。  相似文献   

14.
《国际金融研究》2012,(5):F0003-F0003
面对当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为深化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促进国内对当前形势下国际金融领域热点问题的追踪和研究,推动国际金融领域的学术思想、理论与方法的创新,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编辑部与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相似文献   

15.
2007年初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并迅速蔓延至全球、最终酿成"金融海啸"式的国际金融危机,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在其国际储备资产、汇率制度和国际收支调节纪律等方面的内在缺陷和弊端暴露得淋漓尽致,危机的破坏力再次严重地刺激了世人的神经,打破了世人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和弊端的容忍度,诱发了新一轮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与行动.中国作为此次危机的重大受害者和国际经济、金融活动的重要参与者,理所应当地以"参赛选手"和"推手"的身份积极参与和推动本轮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传统国际货币体系的固有弊端再次强化凸显,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以及一些国际组织呼吁、支持对其改革也是自然选择。从历史角度看.每次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均始自世界经济与金融格局的转变。危机催生变革,在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与改革已经成为客观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7.
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本次国际金融危机问题依然突出,教训尤其深刻。对于我国金融和国际金融体系来说,十分急迫需要应对金融危机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刘蕾 《中国金融家》2008,(12):66-68,71
有人说金融风暴的爆发有其必然性,有人说这只是十年一轮回的经济规律,还有人说危机意味着转机,意味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始。关于此次金融风暴产生的原因已经不必赘述,但是由这场金融风暴所引发的全球金融体系的重塑和改革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全球金融业走向的影响却是我们不能忽略的重点。 与此次金融风暴一个密切相关的事件——二十国集团峰会将关于危机和重塑的讨论推向了巅峰。如何平衡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正确关系?如何加强监管的有效性?如何进一步加强国际金融机构间的合作?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将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都是摆在各国元首和央行行长面前急需解决的命题。 本期特别策划全球金融危机专题,由二十国集团峰会的成果和意义入手,从如何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理性看待金融创新、正确对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探讨下一步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向这些不同关注角度,希望能为读者展示一个全景式的应对全球金融风暴的策略与行动,记录下全球金融和经济发展史上又一次重要的金融事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人民银行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进行宏观调控,引导货币信贷较快增长,优化信贷结构,促使经济回暖和金融稳健运行.目前我国经济金融持续回升和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需要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面对当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为深化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促进国内对当前形势下国际金融领域热点问题的追踪和研究,推动国际金融领域的学术思想、理论与方法的创新,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国际金融研究》编辑部与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定于2012年4月19-20日在西安联合举办"2012年《国际金融研究》论坛(春季)",并以"欧债危机与中国金融改革"为主题展开征文活动及学术交流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