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于去年货币投放过多,信贷有些失控,今年人民银行的中心任务,是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加强中国人民银行对宏观经济的控制和调节职能,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和现金投放"的指示,在推行"实贷实存"资金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切实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投放,保证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要实现这一艰巨的任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民银行各级机构,特别是地、市二级分行,能否真正发挥控制和调节职能。这里,结合今年实行"实贷实存"办法后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就宏观金融控制与人民银行体制的关系谈些认识。  相似文献   

2.
李军 《金融纵横》2005,(5):28-31
在一般性银行监管职能分离后,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不再集市场准入、日常业务监督、市场退出为一身.而是突出了宏观性和社会性职能,即作为中央银行,其职能主要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职能与中央银行所具有的宏观调控职能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3.
票据市场的发展将促进中央银行宏观金融调控机制的转变;将增强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业务运作的有效影响;可以增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力度;将推动中央银行把再贴现率作为基准利率.票据市场制约因素有:票据市场的发展规模有限;票据市场缺乏正确定位;社会信用制度的缺失造成交易成本的增大;票据市场区域特色比较明显,缺少专业性票据经营机构;尚未实现统一的良性运作;较高的再贴现率抑制了票据市场的发展.中央银行应采取以下措施发展票据市场:完善票据市场运行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允许成立相对独立的专业性票据公司;改善票据运作环境.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很好,工农业生产连年大幅度增长,市场购销两旺,城乡人民生活有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在对国民经济宏观控制方面还存在着某些问题,尤其在宏观金融控制方面,货币投放偏多,银行贷款规模偏大,固定资金投资控制不住,消费基金增长过猛.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对宏观金融控制的必要性、宏观金融控制的范围,宏观金融控制的手段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还缺乏必要的应有的认识.现就这三方面谈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并成立中国工商银行。经过这一重大改革,在我国已经形成以人民银行为中心包括各个专业银行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较为完整的金融体系。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因此它具有的特殊职能,就是通过金融的调节和控制,发挥对经济的宏观指导作用。这里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的关系,使中央银行真正成为“神经  相似文献   

6.
在加强金融宏观调控中加强中央银行的调控处于关键的地位。当前应该研究明确和着手改革的几个问题有:(一)进一步明确货币政策目标,改进操作方法。目前,许多经济金融界人士倾向于把稳定货币作为政策唯一的最终目标。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就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言,还是应该包括支持经济的适度发展和稳定货币两个主要方面。就一个时期的货币  相似文献   

7.
一、金融具有调节经济的功能社会主义银行具有对经济的控制、调节、管理的功能。但是这种功能长期没有被人们认识。过去总认为,银行对经济活动只有促进作用或监督作用。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银行要成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这是一个精辟的论断。在这一论断指引下,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中央银行需要加强信贷控制,发挥宏观经济控制作用,又要有利于搞活经济,搞活金融。有利于搞活企业的角度看,我认为当前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一方面控制不住财政透支借款规模和四大专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另一方面又以行政手段为主进行管理,控制死了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同时也束缚了企业的手脚。要解决宏观上控制不住和微观上控制过死的问题,提高中央银行宏观控制能力,必须解决好中央银行与财政的关系,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和基层银行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信息系统应用控制审计是信息系统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金融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中央银行相关业务风险逐步向信息系统应用控制风险转移,中央银行内审部门也逐步加强了对应用控制审计的实践探索,但总体上仍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本文参考国内外应用控制审计的相关实务标准,并借鉴近年来在相关审计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构建了符合中央银行实际并具备系统性的信息系统应用控制审计理论体系,梳理了应用控制审计的主要思路、内容和方法,对中央银行信息系统应用控制审计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84年现金投放增长速度之快,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这种增长的很大一部分是与我国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活跃相适应的,但也应当看到,在这一年的货币投放及资金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非正常的因素,它们将会给物价稳定带来压力,将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障碍。因此,对去年货币供应的宏观控制,需要在理论和实际政策方面进行深入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当前银行工作面临着一个重大课题:在加强宏观控制的同时,如何做到微观搞活。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控制措施不落实,该控的仍未控制住;一是某些措施失当,局部管死,增加了对加强宏观控制的疑虑。我们要正确认识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的关系,并进而研究在加强宏观金融控制的同时,微观搞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追求金融稳定是比中央银行的传统货币政策职能更加微妙和复杂的一项工作。它必然不仅包括定量的框架,而且遵循历史经验视角对风险的详细监测微观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关系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央银行在金融稳定政策方面的作用,以及宏观审慎监管的相关概念。我将谈谈微观与宏观审慎监管的相互关系,以及我们如何在监管体系的设计中体现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理论严谨程度从高到低,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可以区分为DSGE、不完全DSGE、混合模型和传统结构性模型,中央银行使用不同类型的计量模型以便于检验模型结果的强健性。通过对目前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和IMF等国际机构目前正在使用的计量模型进行介绍,发现其中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在当代的经济预测和政策评估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最近几年来各国中央银行纷纷建造了基于DSGE的计量模型。  相似文献   

14.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了中国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提出金融稳定的概念,也是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在银行监管职能分离之后,从微观金融风险监管向系统的、宏观的金融风险监管的重大职能转变.由于我国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工作刚刚起步,面临许多来自理论、法律和市场环境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积极思考和寻求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央银行区域金融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银行区域金融调控在促进区域资本的聚合、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按照最优货币区的标准,我国并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货币政策存在区域效应的非对称性。为增强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加强中央银行的区域金融调控。  相似文献   

16.
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是对各单位、部门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测试、检查、分析与评价的一种审计方法,实施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工作,对于人民银行基层行加强内部管理,防范与化解内部风险,促进安全、有效地履行中央银行各项工作职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金融稳定又一次成为热点研究对象,本文从维护金融稳定所涉及到的几个问题入手,描述了金融稳定的基本特征,进而对中央银行如何履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责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对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责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本文认为金融稳定的主要特征包括:金融稳定与实体经济关系密切;金融稳定所关注的方面具有极高的广泛性;维护金融稳定应当事前防范与事后处置并举;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的关系;维护金融稳定应掌握好"度";维护金融稳定应该关注资产价格波动对金融体系的冲击。中央银行在履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能涉及到的几个问题是:中央银行承担维护金融稳定这一天职的原因在于其处于金融体系的核心地位;中央银行履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能需要具有及时有效的信息收集机制;中央银行履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能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中央银行履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能时应注意与货币政策职能的协调;履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能越来越需要各国中央银行开展合作。对中国而言,维护好金融稳定有几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应从法律高度赋予中国人民银行最广泛的金融信息获取权;建立日常性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稳定分析框架;继续通过深化改革加强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积极开展金融稳定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8.
对易受外部冲击的亚洲经济体来说,扩大共同利益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经济融合增强集体应对机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传统的货币政策会同时影响价格和金融稳定,但效果却经常是捉襟见肘,即货币政策很  相似文献   

19.
张屹巍  谢绯 《新金融》1994,(8):24-25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金融体制是新一轮改革的总体方向,人民银行成为真正的中央银行是此次改革的重点之一。改革中的中央银行调控监督体系的建立,必须按照“间接”、“高效”来塑造。 一、体现一个超脱。中央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处于超脱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是行使特殊职能的机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