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监测是掌握土地资源数量、进行土地利用评价的重要依据。基于遥感和GIS技术提取金堂县2001、2007、2010和2013年4期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应用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林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为正,面积显著增加;耕地、草地、水体和其他的土地利用动态度为负,面积减少;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由6.12%增加到13.81%,土地利用变化强烈。(2)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显著,土地利用空间变化主要发生在金堂县城、赵镇、三星镇和淮口镇等地;土地利用转化明显,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最强烈,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尤其显著。(3)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较大影响,土地利用变化随高程、坡度的增加而减少,且表现较强的相关性,符合二次变化曲线的特征;阳坡较阴坡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大。这一研究结果为区域土地利用评价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实现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和调控管理,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武汉市1994—2016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和三峡库区重要节点土地利用状况。利用1994年、2006年和2016年三期LandsatTM遥感影像和基础地理数据,通过目视解译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监督分类,分析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时空格局和重心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4—2016年间,研究区的草地、水域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比例分别为0.48%、0.19%和4.53%;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减少比例分别为0.82%、0.70%和0.99%;研究区内30.77%的区县草地面积比例最高,其次是林地、耕地。2016年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比例最高的区县占武汉市总区县的50%。1994—2006年间,研究区各用地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较多;耕地的动态变化最为明显,总面积减少了972.69 km~2;林地净增加最多,为900 km~2;草地净增加264.38 km~2;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净增加39.63 km~2。2006—2016年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例为63.69%;耕地和林地的动态变化最为明显;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转入面积为1738.79 km~2,转出面积为83.93 km~2;水域主要由林地和草地转化而来。22年间耕地的重心迁移最明显,向西南方向偏移29.14 km;草地向西北方向偏移16.59 km;林地向东南方向偏移12.99 km;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水域用地类型的重心迁移量微弱。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规范人类行为的科学决策依据。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平昌县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以平昌县2006~2010年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为依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区域差异模型,对该县2006~20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平昌县耕地、园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面积在增加,其他农用地、水域、自然保留地在减少;自然保留地和林地面积变化幅度相当大,变化面积分别为-2005.92hm2、937.96hm2;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年变化率达0.53%;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达245.18,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各乡镇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导致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改变,为探究湘西州的土地利用格局和变化过程,从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响应生态环境保护。以湘西州2000—2020年每十年为一期的共三期数据,利用强度分析模型自上而下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湘西州土地利用格局以林地为主,面积占比70%以上;间隔层上,2000—2010年变化缓慢,2010—2020年变化快速,且面积变化有相同趋势;类别层上,建设用地的变化最活跃,林地的变化最稳定,但后者变化面积最大;转移层上,耕地是林地和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林地是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且耕地转换为林地的强度大于林地转换为耕地的强度。西部大开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如何集约用地是目前开发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成都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RS和GIS技术对成都市主城区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主城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是城市绿地与耕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城市绿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面积为6 850hm2、占2000年城市绿地面积的41.47%,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面积为5 323hm2、占其面积的31.01%;②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达2.74%;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中以交通用地变化速度最大、年变化率达13.45%,其次是建设用地和耕地、年变化率分别为9.68%和-5.10%;③主城区土地利用程度呈现增强趋势,其总体变化值为0.134。这说明在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中,交通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速度在整个城区的扩张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城区土地利用集约度会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耕地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云南省未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于全域宏观尺度视角,以1999—2008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多种LUCC分析模型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10年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是云南省土地利用快速变化期,园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年均增长速率最快,分别达2.92%、2.78%和1.36%;其次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快速减少,年均减少速率分别为0.55%和0.47%,其中耕地大量转为园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194 257.27 hm2、118 028.67 hm2和58 355.38 hm2;从土地开发利用率看,均值维持在84.73%,总体相对稳定,但又有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利用率、林地覆盖率稳中略升,建设利用率逐年增加,土地垦殖率逐年放缓;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均在211以上,属中等稍上水平,略呈增长之势,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也不断提高,说明研究期内土地利用还处于快速发展期。此外,将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对耕地变化驱动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耕地变化是人口因素、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4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农民人均收入和产业产值等是驱动全省耕地变化的核心因子。  相似文献   

7.
计算得到2013年安徽省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表,估算2009~2013年庐江县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表明:(1)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除耕地以外的非建设用地的减少,而建设占用是这种减少的最主要原因,尤以2012年度为甚。(2)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逐年递减,总减少量约为5490万元,年均减少约1373万元。其下降主因是水域、湿地、林地的减少。(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主要集中在水域、耕地和林地之中。  相似文献   

8.
运用地学信息图谱和动态度模型分析方法,在RS和GIS的支持下生成了咸宁市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生态效应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耕地、未利用地不断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林地增加量最大;建设用地动态变化最为显著,其次是耕地;土地利用变化使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1.78亿元.由此可知,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是耕地向林地转化,其次是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建设占用耕地所引起的负效应被退耕还林所产生的正效应抵消;全市及各县市的土地生态服务价值量随着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都呈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并走向平稳的趋势.经过实证分析,基于RS和GIS的地学信息图谱分析可有效解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和生态效应定量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1992、1998、2004、2009年的金石滩地区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GIS软件的叠置分析,空间分析对研究区土地变化时空分异研究。本文通过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动态度分析研究区内图地类型变化的速度和趋势,同时将土地利用扩展强度指数带入分析土地利用规模的变化,以此探究其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模式呈现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建设用地迅速增加:1992-2013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动态度中耕地和未利用地减少速度相对较快,分别为-4.36%和-4.37%;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最快,为21.37%,其次为交通水利用地,为17.99%;1998-2004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为3.63%,这期间土地利用变化最为迅速,旅游开发活动剧烈。扩展强度指数计算各土地类型得出,耕地的扩展强度指数最低,为-1.48,城乡建设用地的扩展强度指数最高,为1.42%。研究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甘肃省榆中县1996年土地详查电子数据库和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分析该区域15年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格局变化,以及不同坡度等级下土地利用方式尤其是耕地转入转出变化。结果表明:从变化总量看,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及交通水域用地面积均有增加,草地、园地面积减少;从空间分布看,中部农耕条件较好乡镇的耕地被建设用地和林地挤占现象显著,耕地增加区域集中在北部干旱山区及南部二阴山区;从不同坡度等级区域看,小于15°区域内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现象显著,大于15°区域内尽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推进,但仍有部分经济落后乡镇存在坡耕地面积增加现象。可见,在耕保、城镇化和生态工程的三重压力下,如何保证耕地占补中的数量质量同平衡、如何保护高质量耕地不被挤占、如何合理确定区域退耕林草结构比例都是生态脆弱区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
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一项关键措施 ,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就兵团农牧团场的现状而言 ,笔者以为 :扎扎实实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是农牧团场经济体制适应市场、充分挖掘发展潜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一、农牧团场在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两年来 ,农牧团场虽然在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过程中做了一些探索 ,但由于农牧团场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 ,市场的参与度很低 ,再加上农牧团场目前的基础产业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自然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处于过渡时期 ,…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 ,其重要标志 :一是要求再生产的资源必须补偿生产消耗 ,同时还要存在一个增量 ,以使资源可持续利用 ,并使生态环境得到不断的改善。二是在保护生态平衡 ,发展有效使用价值的支柱产品的基础上 ,使经济不断增长。三是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科学、技术素质等内在整体素质 ,使社会不断进步。兵团经过 45年的发展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也存在一系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 ,这给兵团农场 2 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巨大隐患。因此 ,在兵团农场研究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务之急。一、兵团农场可持续发展中存在…  相似文献   

13.
基于低碳经济的森林抚育经营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对与低碳林业密切相关的森林抚育经营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低碳经济下发展森林抚育的必要性、实施森林抚育的方式以及森林抚育对低碳林业的贡献,并对低碳经济下森林抚育的效益进行了价值分析,提出了低碳经济下通过政策支持、科技支撑、建立补贴机制、制定科学的森林抚育方案等措施开展森林抚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林业经济》2020,(2):111-113
以主营业务为煤炭销售的P公司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过程及现状为例,通过分析P公司在实现财务转型、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后,产生的财务共享中心结构部门复杂、共享中心简单机械化,以及财务人员难以改变传统观念、无法适应共享中心等问题,提出企业应合理选择配置人员、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及奖励机制、积极促进业务财务融合,建立新型财务管理模式,以及财务人员应注重提高自身素养和综合能力,积极转变传统观念,充分发挥管理职能等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农业税制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已走过四十余年历程的中国农业税日显老态,其弊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显露,本文对其缺陷逐一加以分析,提出取消现行农业税,相应地扩大我国增值税、消费税,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和对农业收入征收所得税的解决方案,并指出逐步消减乃至彻底取消农业税收将是WTO框架下我国农业税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基于DEM的森林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Arcgis及其3D和空间分析扩展模块的支持下,计算并探讨武夷山森林主要树种(杉木、松木、阔叶树)在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各梯度级的分布比重,采用三雏立体林相透视图表达森林的地形分布特征,并对其分布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地带性植被阔叶树由于受人为干扰趋向分布于高海拔、坡度陡的山地;杉木林在长年人工经营的过程中,逐渐占据林分的首要地位且主要分布在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松木适生性较广,明显倾向分布于(半)阳坡;人们对森林资源的经营和管理,也对森林的空间分布格局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分区技术导则>要求,在大连市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中首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大连市人居环境适应性评价,而影响人居环境适宜性的诸多自然因素中,最为根本且起主导作用的则主要为能综合反映区域自然条件的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特征.本文基于gis手段,利用mapinfo和idris软件,以大连市乡镇街道和公里网格为评价单...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真正地实现女性土地权益保障的法治命题。研究方法:用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女性土地权益易流失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中国集体土地资源的身份化配置、家庭财产的性别化配置和农地流转的再分配配置必然造成女性的土地权益极易被剥夺。研究结论:中国现行的土地立法重行政管理而欠缺民法赋权色彩,为集体和家庭剥夺女性土地权益提供了制度保障,因而需要对其进行私法化改造。  相似文献   

19.
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初探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研究目的:进行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内涵剖析,建立土地整理绩效评价体系,并实证分析.研究方法: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1)土地整理绩效评价可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方面进行分析.(2)案例分析表明,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对较弱.研究结论:建议从建立土地整理成果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指标控制等方面人手,建立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体制转换与结构调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作为国有农垦企业的团场 ,只有通过这场变革 ,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实事求是地分析团场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某些突出问题 ,对自觉、理智、有效地投身于这场变革 ,无疑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一、民主管理与资产重组同全国一样 ,团场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 ,而且面临着某些不利的环境因素。从内部环境看 ,管理与效益水平亟待提高 ;从外部环境看 ,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