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吕春娟 《发展》2003,(9):14-15
举证时限制度的含义及价值举证时限制度,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在法律规定或法院指定期限内提出证明其主张的相应依据,逾期不举证则承担证据失效法律后果的一项民事诉讼期间制度。举证时限制度体现了证据适时提出主义理念,其中心含义是当事人提交证据应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不可任由当事人自便。在这个意义上,证据适时提出主义与举证时限是等值的。与证据适时提出主义相对应的是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在这种诉讼模式下,法院有调查收集证据的职责,因而不会给当事人提出证据的行为限定期限,也不会让当事人来承担举证迟延的法律后果。然而,这…  相似文献   

2.
燕燕 《理论观察》2009,(4):84-86
辩论主义一直是民事诉讼理论界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原则,强调当事人自我责任的辩论原则是19世纪自由主义思潮在民事诉讼中的反映。它的产生顺应当时的社会发展,但在以后的近百年变迁中,也始终伴随着对其内涵的全面限制和修正,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协调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作用分担,不断强化法院协助当事人提供事实和证据的职能。在尊重辩论主义的基础之上,修正和完善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辩论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3.
郭颖华 《宁波经济》2004,(12):22-24
自由心证向来是证据法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一个内容,因为其直接关系到法律正义与公正实现。作为制度,自由心证的作用在于克服诉讼中的证据法定主义,以实现法官根据内心真实感受来判断案件。然而自由心证对法官自由的过分强调,导致了权力的滥用,使得人们不得不反思其缺陷,并创建许多制度加以克服,建立起现代自由心证制度,即合理、有限的自由心证制度。  相似文献   

4.
张洪 《改革与开放》2012,(23):21-22
<正>一、举证时限的内涵及价值举证时限,是指在诉讼中,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期限或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或约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出证明其主张的相应证据,逾期不举证将丧失提出证据的权利,并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的一项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5.
建立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是抗辩式审判方式的重要标志,是诉讼科学化、民主化进程之必然.目前,由于理论认识上的偏差、体制设计不够完善以及现行法律规定不够具体,致使我国在有关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再次修改之前,新律师法的出台赋予了辩护律师在审查起诉、审判阶段完全的阅卷权,如何构建完善中国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已成为我国刑事诉讼中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6.
公证书做为一种证据,经常出现在人民法院的诉讼过程中。公证书的特殊诉讼证据作用源于其基本属性,在诉讼中能较好地发挥法律约束力,与审判过程具有密切联系。重视和发挥好公证书的特殊证据作用有利于提高审判效率,确保案件审判质量,维护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完善了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强化证人出庭和保护制度,互联网时代检察机关在证据的收集、保存和运用等方面遇到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在Web2.0时代,如何进一步适应网络特点,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的新规定。提出网络时代运用电子证据,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规定,有效打击职务犯罪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证据开示制度是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下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形成有着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独特历史语境。当我们对证据开示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良好的运作由衷羡慕的同时,必须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我国目前的庭前程序关于证据方面的规定已经发挥了英美证据开示的某些关键的制度性功能,如果庭前程序的规定完全得到实在地执行,或者操作的细节得到进一步细化和调整,就完全可以胜任证据开示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9.
罗毅 《特区经济》2008,(2):240-242
在民事诉讼中,为了获取胜诉判决,当事人通常会竭尽全力主张和举证。由于纠纷案件的复杂性、当事人以及代理人的诉讼技能参差不齐,当事人偶尔也会提出与己方主张相反,有利于对方当事人的证据。依据自由心证原则,在不违反辩论主义原则的情况下,法官可以通过证据共通原则做出自由的事实认定。证据共通原则是法官自由裁量权在证据认定程序中的体现,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的证据制度。  相似文献   

10.
梁梓 《特区经济》2015,(1):128-129
证据制度是一国诉讼制度的灵魂,是法制建设的重要基础内容。长期以来,我国立法与民众对案件事实的认定都是要求必须达到客观真实的程度。而司法实践,我国立法者逐渐意识到过分强调客观真实会导致诉讼的拖延,不但不利于诉讼效率与经济的实现,而且会因此损害诉讼的公正性。法院通过证据的运用所查明的案件事实的真实性应该是"法律真实"而非"客观真实"逐渐成为共识。在司法实践中,有些当事人为了寻求对自己更为有利的诉讼地位,以期望法院作出于已有利的判决,往往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庭前拒不提交证据,搞证据偷袭,导致诉讼被拖延。针对这种行为,新民诉法修正案作出了相应规定。对于故意拖延提交的证据提交人给予相应的惩戒措施或不予采信其证据的效力。本文,以新民诉法第10条规定为出发点,剖析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弊端与诉讼后果,借鉴国外举证时限制度的经验,提出笔者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何建国  唐子文  许婷 《魅力中国》2009,(27):122-123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控辩双方的平等,建立庭前证据开示制度已经十分必要,但《刑事诉讼法》与修改后的《律师法》的冲突明显存在,成为证据开示制度建立的一大障碍,同时建立证据开示制度所需的配套制度、诉讼理念在我国的缺失也成为证据开示制度在我国建立的重要背景障碍。面对冲突和缺失,我们应当做到《律师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协调一致;健全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法律援助的范围;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建立完善的证人保护制度;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建立可预期的被告人认罪程序。  相似文献   

12.
贾双双 《魅力中国》2011,(21):169-169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当事人陈述制度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陷,通过对当事人陈述的概念、功能的理解和认识,以及我国当事人陈述制度的立法状况、在实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完善我国的当事人陈述制度的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指出:“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根据的规定”。五部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称,“从总体内容和框架来看,这两个规定是全新的,是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创新和突破。”对此解读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质疑,难道以前刑讯逼供取证可以作为定案证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各地开展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试点,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又存在广泛的问题.因此,应该在分析刑事证据开示制度诉讼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实践的得与失,结合国外先进经验和我国国情,构建中国特色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相似文献   

15.
证据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谈到证据的合法性首先就要解决如何对待非法证据的问题.一般认为,通过法律禁止的手段取得的证据,应当被排除在诉讼程序之外,这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  相似文献   

16.
言词证据是与实物证据相对应的证据形式中的另一种形式, 由于言词证据具有显著地直接性和易变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在发挥优势的一方面, 在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固有的弊端, 虽然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 确立了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规则, 但是在诸多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因此, 笔者主要通过三个部分来简述我国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规则,并在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现有的法律制度的基础之上, 对完善我国刑事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睿昭 《发展》2011,(1):46-48
附条件逮捕制度,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朱孝清副检察长于2005年在全国检察机关第二次侦查监督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对逮捕条件要正确把握,其中“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这一条件,要以“证据所证明的事实构成犯罪”为原则,“证据所证明的事实基本构成犯罪”为补充。  相似文献   

18.
王洪果 《中国经贸》2011,(16):196-196
一、对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几点分析 在计提依据上,新准则强调要有确切的客观证据表明贷款损失业已发生;旧制度要求银行不仅要对已经发生的损失计提专项准备,还要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一般准备。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人们的人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著作越来越多,对于该规则的制度设想也不断被提出。本文正是希望通过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基本概念和价值的讨论,试图为我国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20.
1977年出版的<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构成了新自由制度主义兴起的理论基石,以罗伯特·基欧汉为代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被称为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主流理论之一,新自由制度主义也在理论上发展成自由主义各流派中最具系统的体系.基欧汉这一开创性成就主要归功于他把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研究范式和具体分析方法的完美整合,从而使新自由制度主义具有严谨、理性的科学美.本文试以方法论为视角对<权力与相互依赖>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