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于我国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我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长。但是过多的外汇储备不但增加了持币成本,而且也成为影响我国基础货币供给函数的重要变量。本文回顾了1994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形势,对我国外汇储备超常增长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外汇储备的增长通过外汇占款,引起基础货币的增加,外汇储备的增加会改变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增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影响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对货币当局的政策调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通过对1993-2006年的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对基础货币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会引致基础货币的快速增长。需要通过调节国际收支,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变经济结构来调节基础货币增长过快。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局面,持续的贸易顺差使我国的外汇储备急剧增长,高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的货币供给数量和货币政策产生了消极影响。本文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角度对我国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外汇占款对中国货币供给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悦 《新金融》2003,(7):12-13
一、外汇占款在我国货币供给中的地位 外汇占款是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一个途径.这一点可以从简化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看出.当商业银行将外汇出售给中央银行时,中央银行的资产增加,同时会将等值的本国货币记入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账户,也就是增加了他们的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就可以按比例扩张信用,增加货币供应量(见表一).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面临着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货币政策的调控需要密切关注货币供给量这一指标,文章分析外汇占款时货币供给的影响,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面临着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货币政策的调控需要密切关注货币供给量这一指标,文章分析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我国货币供给扩张带来的问题一直受到关注,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对外资产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这导致我国的基础货币不断被动增加,货币供给不断扩张,引起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文中,笔者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出发,具体分析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顺差额对外汇增长的影响以及其对基础货币供给的影响,并根据当前现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回顾各个学派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货币供给对于物价变动水平的影响.利用中国2001-2010年的经验数据,并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和Pearson、Spearman、Kendall相关性分析发现,货币供给对于价格水平有一定的助推作用,但对资产价格影响甚微.进一步的分析则表明,我国的货币政策对调节价格水平有一定的时效性,而且价格的调控难度也在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9.
关于外汇储备货币结构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浮动汇率制下,一国外汇储备选择的货种结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其所拥有的储备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本文认为,外汇储备结构应是动营运作的结果,而不是事先设定目标;运营运作的依据,应是本国对外交往的全面情况,以及有关货币的汇率、利率的变动趋势;储备货币应实行多元化以防范风险,但并非货币种类越多越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量的关系——基于双对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以来,持续的双顺差促使外汇储备量迅速积累,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政府不得不加大货币投放量来回笼外汇市场上过多的外汇。通过建立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量(M1、M2)之间的双对数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外汇储备的增加确实推动了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且外汇储备变动给M1带来的影响大于M2。因此,应适当控制外汇储备规模消除外汇储备超额增长的制度性原因,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积极进行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背离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货币供应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同时通货膨胀水平持续在低位运行。然而通过深入系统地分析后,这种看似乐观的现象背后却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内容。本文从探求中国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背离的原因角度出发,首先运用Almon模型对我国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之后从银行资金运用的角度,结合生产领域、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三大领域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货币供应的去向,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货币供应波动特征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供应波动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考察中国货币供应波动的历史转迹不难发现,中国货币供应在1952-2001年间已经经历了六次显著的周期性波动。从波动的性质来看,六个波动周期都属于增长性波动周期,周期长度和周期波幅则各异。中国货币供应波动的阶段特征表明货币供应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货币政策调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中国货币供应波动持征对人们的经济活动和货币政策的执行等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国际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国际收支状况影响着货币供给,使得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产生这一影响的内在机制是国际收支对货币需求和汇率体制发生作用,进而导致基础货币投放结构变化。今后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必须对汇率体制进行改革以及进行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战略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4.
利用我国1992年第1季度~2006年第3季度的数据,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Wald系数检验和HP滤波分析,检验了货币供应量(M2)争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协整关系.研究发现:M2和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且M2与GDP之间的关系显著正相关.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短期调控效果不明显,我国货币供应量具有明显的内生性.  相似文献   

15.
伍戈  李斌 《投资研究》2012,(4):146-151
长期以来,中国的货币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同步关系。但2010年下半年以来,这种稳定的关系似乎被打破,货币与通胀的同步关系出现趋势性背离。这无疑给经济预测以及宏观调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种趋势性背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未来这种背离是否仍将继续以及货币政策将如何应对,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尝试从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以期得到若干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我国做为一个开放经济中的参与体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直接投资给我国的货币供给带来的各种影响,并根据这些变化提出了宏观的货币政策在预期到这样一种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后所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价格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票市场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一方面通过货币供应量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另一方面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动反馈到投资、消费等领域,从而影响宏观经济以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本文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价格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检验结果后认为我国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价格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其中股票市场价格处于因方地位,货币供应量处于果方地位。本文的实证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我国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不高,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与我国股票市场自身缺陷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8.
货币供应与证券市场价格关系的误差修正建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直接采用货币供应总量研究货币供应与证券市场关系的传统方法加以改进后发现,同比增速比货币总量和环比增速更适宜于解释证券市场的价格变动,并且货币供应量中的不同组成部分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利用动态经济计量学理论,在协整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的基础上,分别对沪深指数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ECM)表明,M0和居民储蓄存款对证券市场价格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其他货币成分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利用1986年以来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数据,运用图示法和模型检验,对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中,M2与CPI存在较强相关性;在各时间阶段中,1997-2008年M2与CPI的相关性较1986-1996年强;CPI与M2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文章进一步对检验结果进行了阐释,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汇率的资产组合决定论为基础,探讨了我国央行干预外汇市场对本币供给的影响机制.近年来,人民币产生升值预期,我国外币资产单边增长,央行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投放本币的方式,既维护了人民币汇率稳定,又解决了货币供给.伴随着外币资产的过快增长,这种货币供给机制势必引发外汇占款激增,理论上央行能够对冲过剩的流动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央行的对冲流动性工具不能无限使用.只要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我国货币供给受纠冲击的风险就不断累积.为了化解货币危机,必须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涮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