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笔者同几位农民兄弟闲谈,聊起“今年种什么,养什么”的话题。憨厚的农民各抒己见,有位农民只说了一句:“什么值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养什么。”我接着反问他:“什么值钱?什么赚钱?”他却始终笑而不语……为何笑而不语?他不好回答,也难以回答得好。如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问题就莫过于产业结构调整,其目的是让农民兄弟的腰包尽快鼓起来。但是调什么?怎么调?则是农民的一大困惑。就拿那位农民兄弟所说的“什么值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养什么。”也许不少的农民都会这样说,道理谁都明白,可实际操作起来并非那么简单。什么赚钱?什么好卖…  相似文献   

2.
时下,不少地方的乡镇政府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动不动颐指气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今天让这样搞,明天让那样做。结果,群众不是根据市场需求做,而是跟着乡镇领导的意图走。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产生乡镇领导的意图与群众意愿相背离的情况。于是,乡镇对不愿跟着自己意图走的农民,采取经济上的处罚、政治上的孤立,甚至进行强制性调整,闹得双方都不高兴。调什么,怎么调,什么时间调最合适,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涉及到市场需求、群众习惯、技术供给、售后服务等诸多问题。哪一个环节出现脱节,都将对整个结构调整产生或大或小的负面影响。而乡镇干部对…  相似文献   

3.
时下一些干部由于方法不当,强迫农民种这调那,引发了许多矛盾,好心办成了坏事。重庆巫山县毁林种烟违法伤农事件,鄂西北某县“逼农致富,逼死农妇”事件便是活生生的教训。由此,有人不禁要问:结构调整到底听谁的 ?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深入调查,了解市场,听听农民群众的意见,答案便不言自明了。   首先,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要听市场的。市场是只无形的手,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的规律来进行,才能避免少走弯路、岔路。市场缺什么,就种什么,什么值钱就发展什么,应是一条基本原则。农产品只有卖得出去,才能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4.
阻调整的因素项目发展盲目调什么、怎么调,是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一些地方,结构调整往往是短期行为,只注重“一届政府,一届政绩”,在项目选择上跟风跑,人云亦云。别人调什么成功了,自己就组织一班子人马“走马观花”地考察一番,回来后就大会小会动员干部群众上马,对本地资源、地域特点不做慎重的调查和论证,“头脑发热”,一哄而上,结果项目前头上马,后头落马。产业管理松散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地方项目上马时,镇村干部齐上阵组织群众建基地,一旦基地建成后,镇村干部就当起了甩手掌柜,…  相似文献   

5.
“卖”的陷井夏志琼近年来,农民种什么?养什么?生产出的产品出售给谁?什么时候卖?都自己说了算。然而很多农民不会卖,极易掉进卖的陷井。陷井之一,越贵越不卖。当一些商品价格一涨再涨时,农民就不知道自己的商品值多少钱了,怕价格继续上升,卖了吃亏,所以就干脆...  相似文献   

6.
陈开冬 《乡镇论坛》2011,(10):25-26
从2009年11月开始,海南省白沙县开展“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以“农民需要什么,干部就学什么”为宗旨,对乡镇干部队伍实施严格的技能培训,使每个干部掌握一至两项实用的种养技术,然后进村入户,实实在在地帮助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7.
一段时间以来,“把农民推向市场”的提法频频见诸报端。在“推”的具体措施上,有人概括为“市场缺啥就种啥,什么赚钱种什么”;有的地方则采取了取消粮、棉、烟等作物种植计划的政策,让农民自己“跟着市场走”;还有的地方把在路边圈地建设农贸市场作为把农民推向市场的基本手段,等等。笔者认为,片面强调“推”的  相似文献   

8.
企业家应有的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毕业于鹿儿岛大学的工学部,对企业经营是一无所知。27岁时我创建了京瓷公司,只有28名职工,一开张需要解决的事情堆积如山。员工一个接一个找我,而我不懂得什么是经营。想找个人商量也找不到,十分苦闷。后来我想,既然看书对经营一无所知,不如行动考虑一下“作为一个人什么是正确的”、“作为一个人什么是不正确的”,以此作为一切的起点和根本,去判断各种种样的问题。我就以“作为一个人什么是正确的”这样一个基本点开始了自己的企业经营。以伦理观和道德律作为根本去推进经营。正是这一点,带来了今天的成功。比如说,如果我当时多少学了一点经营管理的知识,多少有一点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的话,大概就不会去考虑“做人什么是正确的”,而是以“能不能赚钱”为基准去判断问题;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只知拼命地工作,而是会去学着怎样搞妥协、拉关系,怎样想办法让自己过得轻松一些。  相似文献   

9.
李孝贤 《乡镇论坛》2010,(10):19-19
笔者从事乡镇工作30年,在此谈谈自己工作中的一些方法。 要做到“身形融入农民”。乡镇干部大多是本地土生土长,有些干部从事乡镇工作后,认为吃了“皇粮”就摆起架子,与农民交谈当中就表现出与老百姓不一样的语言、表情,甚至有时冒出几句“唐诗宋词”,  相似文献   

10.
还是“引导”好笔者调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发现了两种典型。甲乡一见到市场上生姜走俏,就作出调整2000亩耕地兴建生姜基地的"宏伟"规划,并把任务层层分解、硬塞给农民,后来由于受干旱、技术等因素影响,有的甚至连种也收不回,群众怨声载道。乙乡乡领导在考...  相似文献   

11.
许多地方一提产业结构调整 ,就热衷于寻“新” ,而且提出“你有我有 ,你无我有”等目标 ,不顾当地实际 ,不讲市场需求 ,搞珍、奇、特的“特色农业”。前年安徽省砀山县某村听说江苏丰县农民种牛蒡发了财 ,于是一窝蜂似地高投入种牛蒡 ,结果落个鸡飞蛋打 ,农民遭殃。然而一些地方发展那些听起来并不“特”、也不“新”的东西 ,却真正形成了“特色”。报载黑龙江依安县养鹅养出了名堂 ,农民把鹅分割成鹅心、鹅肝、鹅翅、鹅舌、鹅爪等 ,产品畅销国内外 ,农民因此大幅增收。农业结构调整不能忽视自己的优势和现有的产业。拿安徽省砀山来说 ,水果…  相似文献   

12.
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头戏但如果调整得不对头其结果恐怕要适得其反服务水上漂一些地方注重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宣传发动引导农民认识调整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却忽视了服务工作这一影响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尤其是科技服务雷声大雨点小科技投入力度不大科技传播渠道不多实用科技指导不到位不能有效解决农民﹃不会调不敢调﹄的问题干部一头热现在农村基层干部对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普遍制定了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对调什么怎么调何时调都作出了安排但有的并未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意…  相似文献   

13.
新春开播之际,在一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及种养大户的责任田、养殖场里,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农民打扮的人,他们时而低头仔细观看,时而小心谈论几句。他们是什么人?他们都在干什么?原来,他们都是附近的农民,他们在“刺探”有关农业“情报”。人们风趣地把这些农民称为“田头探子”。农民增收的出路在于产业结构调整。但是,种什么好?却成了困扰广大农民的一个大问题。近年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发挥服务功能,为农民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市场、科技等方面的致富信息,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农民增收。但是应该看到,这其中也存在…  相似文献   

14.
实际工作中,常常碰到两种乡村干部——一种是在讲全盘经济工作时,规划讲得头头是道,目标定得清清楚楚,但当进一步问及实现规划的具体途径是什么,实施项目农民增收多少、财政增收多少时,便语焉不详,或“王顾左右而言他”。其结果,自然是规划成了“空话”。另一种是实施某个具体项目时,要求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本意很好,也很必要,但由于习惯于行政命令,对实施项目或调整结构的意义、好处难以向农民讲清道明,甚至农民主动找干部谈心算账,干部也算错账或算不清账。其结果,要么项目上不了,结构调整不了,要么干群关系搞得十分紧张…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各地都把“特色经济”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一大法宝。但有些乡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剃头挑子一头热”,不针对本地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不问农民是否拥有该项种植、养殖技术,就强迫上马,有时甚至采取行政手段“霸王硬上弓”。结果.桔子变了味.梨子走了样,苹果泛滥成灾,西瓜堆积如山,农民增产却减收甚至绝收。因此,农民希望,政府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的同时,更多利用春闲冬修和平时空余时间,一方面要在群众中多办“特色经济”培训班,广泛开展传。帮、带活动,让群众真正掌握一门乃至几门“特色经济”…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太和县三塔镇党委、政府瞄准市场行情,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要让企业和农民签订种养合同,克服订单农业出现的不利因素,引导农民科学种田,消除农民对订单农业的顾虑,给订单农业系上“安全带”,使农民吃下“定心丸 ”。具体采取四项措施:  第一,找准角色,供需双方直接见面,认真考察论证,消除农民对订单农业存在的顾虑。三塔镇党委、政府在订单签订前,对收购企业的经济实力和信誉程度进行考察,发挥信息灵通的优势,使农民稳操胜券。与无经济实力,信誉程度不高的买主不订合同,消除农民对订单农业的顾虑。三…  相似文献   

17.
七十年代后,乡镇中活跃着一支不是国家正式干部的干部队伍,由于他们具有“来自农民”、“不正式”、“有战斗力”的特征,于是,人们戏称他们是当代的“土八路”。  时下,乡镇机构改革在即,土八路很可能要“打行李走人”。在为他们把酒饯行之际,留下片言只字,好赖土八路来政界也走过一趟。  这里不书“欢调”,也不谱“悲歌”,就土八路的来龙去脉,来一个“实话实说”。一府两制  无论是“大跃进”后的乡改社(人民公社),还是八十年代改革中的社改乡,乡和社都是国家基层政权。这里既有国家干部——五湖四海的“铁饭碗”;又有…  相似文献   

18.
时下,一些干部在讨论工作时,谈到某些存在的问题和失误的原因时,常常用几个字一笔带过:“由于种种原因如何如何”。这“种种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 ?言者避而不谈,听者不予深究。   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提这“种种原因” ?第一,心中有数不敢说。有些造成失误的原因往往是上级领导决策失误,办事情脱离了实际,下属不敢说,给上司个面子,免得让领导下不了台。第二,心中有数不能说。有些原因是自己努力不够,如果把这原因说清道明了,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干脆避而不谈,蒙混过关。第三,心中无数没法说。有些干部对自己职责范…  相似文献   

19.
张许安 《乡镇论坛》2013,(28):15-15
四川省剑阁县68万人口中90%是农民,受小农意识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农民“官”念比较浓厚,对新生事物接受较慢甚至有排斥的意识,尤其是在干部选用问题上,不少群众总认为已被“内定”,不相信自己的权利能得到落实,导致消极和对抗情绪出现。很多人抱着谁能给他好处,谁与他关系好就选谁的态度,导致选举出来的干部干不了事,能干事、能坚持原则的干部往往选不出来。同时,因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政策执行较差、宗派势力突出、法制尚不健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的民主意识受到制约,民主缺乏群众基础和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20.
近来,新闻媒体不时呼吁,要为农民工改称呼,认为“农民工”的称呼是一种“身份歧视”,不如改为“劳工”或“员工”等。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农民从农村到城市打工,过去叫“打工仔”、“打工妹”,如今叫“农民工”,这本身并非是身份歧视,就像军人、教师、干部、工人、农民一样的身份不同而已。身份本身不带有歧视性。将农民工改为“劳工”(劳动的工人)、“员工”(企业的员工),这与“农民工”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去掉“农民”二字,也并不能改变他们的真正身份。就像军人、教师、干部、工人、农民都可以叫做“公民”一样,但并不能因此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