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1982年,作家蒋子龙去洛杉矶参加一次中美作家会议,在一次宴会上,美国诗人艾伦请蒋子龙解个怪谜:“把一只五斤重的鸡装进一只能装一斤水的瓶子里,你能把它拿出来吗?”,在很多人的眼里,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蒋子龙把“不可能”化成了“可能”,他略加思索,答道:“您怎么将鸡装进去,我就怎么将鸡拿出来,您显然是用嘴一说就将鸡装进瓶子,那我就再用语言这个工具将鸡再拿出来。”艾伦说:“您是第一个猜中这个谜的人”。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位教育家讲了这样一件事:老师让一年级的学生说一说人的身体有哪些部位是对称的,小学生们亡嘴八舌说了很多,有一个男孩补充说:“人的屁股两边是对称的,妈妈的乳房是对称的。”老师大惊失色,不仅没有表扬他,而且找来了他的家长;这个家长把孩子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由此我想起了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有两个骗子对皇帝说,他们能织出最美丽的布,缝出的衣服有神奇的作用──不称职的人和愚羹的人都看不到这衣服。皇帝和周围的人都不想当“不称职的人和愚蠢的人”,于是,本来什么都没看见,却说“多么美丽的花纹,多么美丽…  相似文献   

3.
近来,竟有这样几个“法律意识”极“强”的骗子把法律当作了实施敲诈的工具,借维权的幌子来骗取钱财,这是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有关部门在处理消费投诉中发现的新情况。近日,位于西天尾镇少林路的一个沙县小吃店内来了两个带仙游口音大约30多岁的男性食客,在快用完餐的时候,突然其中有一人大声叫了起来,店老板赶紧过来看个究竟,那球的钢丝和一堆带血的痰迹大声嚷嚷,说在菜里吃到了钢丝,而且喉咙里还卡着一根,要求赔偿200元。店老板一时也分不清真伪,连忙赔不是并表示要予以适当赔偿,但二人不依不饶,一定要200元,还声称不给就投…  相似文献   

4.
我想到一个骗子说过的话,他最怕的就是人没有贪心。只要人有贪心。他就能利用。就可以设置圈套。骗子横行也因为有易受骗的人存在。[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在《乡镇论坛》2006年2月上半月编辑部纪事《提醒大家当心骗子》一文中“,揭露骗子的伎俩,旨在使我们的农民兄弟在致富的路上少走些弯路”一句话深深地感动着我。“我们的农民兄弟”,多么亲切的称呼!“农民兄弟”,多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永远敬佩的名字!“我们的农民兄弟”——它深刻地反映了当今党群关系的鱼水情深,表达了干部与群众之间亲密无间的真情,也更加深刻体现了“乡镇论坛人”视农民为兄弟的人文情怀。是啊,因为有“我们”,山东的卢姓农民一颗受伤的心得到了抚慰;因为有“我们”“,农民朋友有话想说只管说”;因为有“我们”“,读者…  相似文献   

6.
美国知名杂志《男士健康》不客气地声称:超市货架上的产品“陷阱颇多”。形象地说.这些产品为顾客增加的体重往往比折扣的幅度要高得多。入选“最差榜单”的产品种类包括酸奶、调味品、提神饮料和冷冻食品,该杂志把最差的“帽子”扣在了哈根达斯的巧克力花生酱冰激凌的头上。  相似文献   

7.
文学家说,所谓现代化生活,就是每个人的生活都被牢牢地系在“链子”上,大家必须服从指令。当然,你可以做适当挣扎——但这一切必须是在“链子”上做。管理学家说,在一个发达的经济社会中,最能把大家牢牢“拴”在一起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链子”。  相似文献   

8.
“胆大”与“胆小”,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标准和内涵。在税务干部队伍中,有人把以权谋私,无视税纪、税风和职业道德视为“胆大”,而把严于律己,严格执行“五要十不准”的守则,说成是“胆小”。这是一种好坏不分、良莠不辩的错误观念。  相似文献   

9.
“晒工资”,一个最近在网络上飞速流行的新新词语,正吸引着大量的眼球。不知道从哪天开始,一群白领人士把“晒工资”搬上了互联网这个大载体,由此产生了一大批拥趸者,每天在网上乐此不疲地搜索各行各业、各个地区的工资情况。在“谷歌网”键入“晒工资”三个字,约有177,000项查询结果。许多网站都把“晒工资”放到了显著位置,搜狐网甚至为此设立了一个“全国各行业工资大全”的专题,把收集来的工资条分门别类。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了,什么样的人都有,北京的饭局上有一类人常爱冒充国家重要部委的司局级干部,以号称能帮人办事为由头骗钱。还有一类人,你没法说人家是骗子,只能夸人家是“装家”,超级能装。“装家”不骗,而是通过演技让老板们觉得他是大人物,人脉广阔,根基深厚,值得结交,有事肯定能办。达到这个境界是要点水平的,演技要好,摆谱摆得到位,能在不动声色间征服老板,让老板拿钱来投靠,然后再拿着老板的钱运作些事情,既让老板满足心愿,又能壮大自己的根基。  相似文献   

11.
九月的“约会”——记法国“文化遗产日”□郑园园有人说,法国人把夏天留给外国游客,把秋天留给自己。当金色的阳光变得柔和,凉爽的秋风吹拂着梧桐枝叶的时候,法国人静静地迎来一个节日——全国“文化遗产日”,他们把这个节日称为与本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约会”。文化...  相似文献   

12.
首富的改变     
改变一个成年男人并不比把植物变成动物更容易。但事事无绝对,特别当你成为一个太阳能行业的企业家。第一次见施正荣,他刚被评为“中国首富”,无锡大街上都是他的半身像。几个月前走在马路上没几个人认识,突然连去公厕都有人在你背后指指点点。  相似文献   

13.
《政策与管理》2008,(18):44-45
“人本来是动物,有着原始的创造力、爆发力和求生能力,但前提是必须要动,移动是人类的天性。把人固定在一个地方,就会扼杀了他的创造力。” ——王文汉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总经理  相似文献   

14.
说好听点儿,置身现代社会,每个人相当于链条上的一个“结”;说不好听的,人们都是拴在一条绳儿上的“蚂蚱”,谁也离不开谁,谁也无法逃脱。举个例子:一个出售有毒食品的食品商,尽管获利颇丰并逃避惩罚,但他可能会从失信房产商手中买到劣质房,房产商可能买到假保健品,卖保健品商的则可能买到有害建材,而建材商又会遭遇有毒食品——应该说,拴在这条“生物链”上的,没有一个人称得上是受益者。  相似文献   

15.
马宪政 《人力资源》2023,(1):106-107
<正>“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傻瓜和一个骗子:傻瓜就是人的情感,骗子就是人的智慧。情感之所以愚蠢是由于它直率、真实、不会装模作样;可是不装模作样又怎能生活下去呢?”伟大的高尔基面对装相竟这般无可奈何,可见这世界没有直率和真实,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虚妄之景。《笑林广记》有个装相的笑话“讳聋哑”:一聋一哑两个人,各自都忌讳自己的短处(缺陷),却不避讳戏弄对方一下。一天,聋人见到了哑巴,便恳请哑巴唱一支曲子。哑巴并不推辞,他知道聋人听不到,便把嘴巴张开合上,手还做出打节拍的样子。聋人歪着耳朵听了很久,直到看见哑巴的嘴唇不再开合,便煞有介事地大加赞扬说:“太好了,太好了!很久没听到你的美妙歌声,  相似文献   

16.
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一个物业公司的项目经理在短短两个月就能诈骗来419万元。是这个骗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不是,他头上只有一个似是而非的光环:北京教育考试指导中心工作人员。这个负责指导中心物业管理的“工作人员”谎称“能搞到大学调剂指标”,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以帮人办理入学为名先后骗取48人入学费419万余元。让我们看看骗子是如何行骗的。报道说,2004年5月前后,张辉开始吹嘘自己和北京教育考试指导中心的领导关系很熟,能为不够分数线的人办理上大学,但名额不多,得交钱。他还自定出了上首都师范大学、联合大学5万至6万元、上北京理工大学7万至8万元的标准。那么家长是如何上当的呢?据受害人之一的杜某介绍,他听朋友说张辉能办理落榜生上大学的事,先后介绍8名学生家长交纳139万元给张辉。48人,419万元,数字实在让人吃惊。但我可以断言,这绝不会是最后的受骗者。前几天媒体报道说,牡丹江大学教师赵怡颖以能为低分者办理上大学为由诈骗17名学生家长75万元,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4年。每年高考前,总会冒出形形色色的招生骗子,有的号称在教育部或招办部门有“铁关系”,有的吹嘘能搞到大学的调剂指标,还煞有介事地告诫家长“名额有限,要办从速...  相似文献   

17.
很多人都把营销视为“战争”,但笔者却始终反对“营销战争说”。理由很多:第一,战争在结果上强调分出胜负,以消灭对方为目标,而营销则强调“共赢”;第二,战争在手段上无“规则”可言,无需讲究作战章法,打赢就行,但营销在手段上却强调“规则”;第三,战争在精神上强调“荣誉”,  相似文献   

18.
2001年3月14日,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东岳乡一妇女,被骗子以“夜明珠”生钱为幌子, 骗走现金3.1万元。14日那天,骗子好似无意碰着这位妇女,称自己有一神秘“夜明珠”,可以成倍地变钱, 可是自己没有本钱,他提出若是她能出本钱,变出钱后两人分成。开始妇女并不相信,后来 骗子又说:“夜明珠”和钱,他都不拿走,放在妇女家中。妇女一想,由自己保管钱和夜明 珠,万一变不成钱,各还各的东西,自己也没有什么损失,如果多变了钱更好。狡猾的骗子 提出:“夜明珠不能随便看,看了就不灵,不能告诉别人”,“夜明珠变钱要一昼夜才能变 成…  相似文献   

19.
知人善任是企业用人的核心。这里,“知人”不仅要知人之长,而且要知人之短。办有全面客观地了解一个人,才能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准确地使用一个人。清代思想家魏源说过:“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  相似文献   

20.
《会计之友》2007,(6S):95-95
在一个人的职业目标定位问题上,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鸡头”与“凤尾”的取舍,其经典的趣闻轶事也有不少版本。不过,从其内在价值取向看,无非是两种选择:或者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或者反其道而行之,宁做“凤尾”,不做“鸡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