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际融资》2007,83(9):56-57
在全球股市乐观情绪高涨的情况下,2007年第二季度中国企业的IPO活动持续活跃,特别是海外上市活动继续遍地开花. 香港主板市场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踏上海外上市的征程。那么,为什么要选择海外上市?怎样才能成功地完成海外上市?其前景如何?对于这些问题,本刊实习记者方俊,罗文吉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贺强教授,请看专家如何为中国的企业诊断  相似文献   

3.
1990年中信泰富在香港买壳上市,掀开了中国企业在海外融资的序幕,十年后,先后有50多家企业走出国门,到香港、纽约、伦敦等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融资总额上千亿元人民币,这些上市企业中“既有像中华网这样中国概念股风光无限好的辉煌,也有大半股价跃破发行价惨不忍睹的苦涩”,中国企业的海外上市之路可谓十年沉浮,潮起潮落。  相似文献   

4.
海外上市意向的确定是公司内部的决策,主要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和具体运作情况来决策,主要包括:海外上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判断:筹集资金的数量;融资工具的初步选择;海外上市公司的初步意向。可供选择 的海外上市的方式包括境外直接上市,买壳上市,造壳上市,存托凭证上市,可转换债券上市。  相似文献   

5.
陈峰 《国际融资》2007,77(3):33-35
记者: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和内地进行的A H上市,创造了世界IPO历史上最大融资规模记录,众所周知,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由来已久,请您简单谈一下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企业目前在海外上市的首选地是纽约和香港。然而随着香港市场的日益拥挤和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并不如人意的表现,中国企业必须要寻找新的海外上市途径。日本东京Mothers市场正是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新的海外上市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国际化也明显地表现在市场经济中,中国企业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参与国际资本的大循环之中,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国外上市达到融资的目的,进而能够提升国际形象,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由于在香港、美国等证券市场的上市条件、成本费用等都各不相同,所以我国不同的企业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在不同的证券市场以适当的方式发行上市.  相似文献   

8.
李亚非  刘捷 《深交所》2005,(5):48-50
近年来,伴随着国内证券市场持续低迷和海外证券交易所竞相争夺国内上市资源的喧嚣,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已形成一股风潮。经济并不发达的陕西省也受到了这股风潮的冲击,众多企业纷纷走上了所谓“海外上市”之路。  相似文献   

9.
李敏 《理财》2006,(12):81-83
海外上市,是饱受融资之苦的中国中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梦想中的“通天之梯”。然而,今年7月开始执行的美国《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却是对这一梦想的重创。严苛的财务条例之下,陈天桥、江南春等财富新贵的“纳市传奇”越来越难以复制。就在一些中国企业苦苦寻找走出融资峡谷的新通道时,年轻的欧洲证券交易  相似文献   

10.
当香港的股市一路飙升到接近1997年高位时、当海外证券市场景气连连时,国内证券市场则持续在三年多的低速之中。尽管2004年以来国内政府希望花大力气来扭转国内股市这种低迷的颓势,出决定、下文件、颁布种种股市的规章制度,出台许多股市利好政策,但是国内股市对此就是没有反应。  相似文献   

11.
《银行家》2006,(2):17-23
改制、引资、上市,2005年的中国银行业因为这一系列事件备受各界关注。在已经到来的2006年里,我们对中国的银行业还可以有哪些期待?各家商业银行又将怎样盘算着自己的前景?我们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2.
郦锡文 《银行家》2006,(2):70-71
2006年是我国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第一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已经绘制了“十一五”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蓝图,也给金融业和银行业的改革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建议》在关于“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下提出了10项要求,其中的每一项都与银行业改革发展有关。具体到2006年来说,预计银行业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年度经济出版物<2006年亚洲发展展望>预计:2006年,东亚地区经济将保持7.7%的稳定增长,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回落半个百分点左右,达7.1%.2005年,该地区经济增长了7.7%.  相似文献   

14.
《国际融资》2006,(5):65-65
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小劳伦斯、格林伍德在北京表示:“亚行将加强对华贷款和技术援助业务,支持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他说:“除了继续积极开展贷款业务,亚行计划为中国提供更多的发展知识和经验,支持中国应对新兴的发展需求。”他说“中国政府将加大在农业和农村发展、节能、环保、城市和社会发展、金融改革,以及区域合作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亚行也准备充分利用其在中国、本地区和其他地区的丰富经验,进一步支持中国的发展。亚行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长期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15.
张吉光 《银行家》2006,(3):56-60
2006年是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 2006年也是我国入世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金融业将迎来全面开放。对商业银行来说,这是一个关键时期,既面临巨大机遇,又面临巨大挑战。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2006年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将呈现出十大看点。  相似文献   

16.
《国际融资》2006,72(10):67-67
亚洲开发银行(亚行)发布的《2006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版》指出,因投资和出口的强劲增长,今年中国经济预期将增长10.4%.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度中国十佳城市商业银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家》2007,(1):16-21
十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在规模、质量、效益、人员素质、公司治理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06年,为应对一个全面开放时代的到来,我们业已看到众多城市商业银行在谋求跨区域经营、明确战略定位、加速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更有一批管理出色、业绩出众、产品出新、理念出彩的城市商业银行在这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为此,我们以公司治理、发展速度、创新意识、竞争能力、科技水平以及相关财务指标作为标尺,从这批商业银行中评选出在2006年表现尤为突出的十佳城市商业银行,它们在2006年的突出表现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谋求生存与发展而上下求索的一个缩影。它们在2006年所做的诸多改革与创新值得处于全面开放时代的所有中国银行从业者们学习和思考。除南京商行以外江苏其他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均在参与联合组建江苏银行,因此这些银行不在本次评选之列。以下所列十佳银行排名不分先后。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后三季度的货币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GDP的增长速度,中国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偏快,企业贷款增长速度趋慢,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融资量的减少和通货紧缩的出现。近年来企业融资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银行贷款比例明显下降。鉴于目前渐进性的汇率政策,央行应始终保持对货币供应偏多的高度警惕,严防通货膨胀隐患的积累。继续在公开市场对冲操作的同时,可适度提高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收回市场多余的货币。如恐市场波动过大,则同时下调银行超额准备金利率,使银行超存央行的资金进入市场。  相似文献   

19.
《中国资产评估》2005,(8):18-21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资产评估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深化企业改革、推动结构调整、规范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中国银行业:2006年回顾与2007年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兆强  刘勇 《银行家》2007,(1):50-52
回眸2006年的中国银行业,首要的一个问题当然是,在WTO过渡期的最后冲刺阶段,中国的银行业如何衔枚急进、奋力冲刺?而所有的努力又都指向一个目标——中国的银行业准备好了吗?中国的银行业伴随着日益升级的“银行业是否贱卖”的争论走进了2006年。很幸运,这场争论在一年一度的“两会”后嘎然而止,中国的银行业吸取了“正”“反”双方的“营养”继续前行。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依然是中国银行业改善治理结构、提升竞争能力的一步必下之棋,但实施策略和节奏趋于审慎和稳健。事实上,受惠于“争论”的不仅是“引资”,2006年底中国政府推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也深深打上了“争论”的烙印。中国的银行业在争论面前避免了“非此即彼”的历史老路,在驾驭银行业全面开放的道路上趋于成熟,这恐怕是2006年中国银行业最值得标榜的进步。2006年,中国银行业的整体质量、运行效率和盈利能力继续沿着相好的方向演进。中行和工行两地IPO,建行收购美银亚洲;招商银行夺得中小银行海外IPO头彩;上海银行、北京银行等部分城商行迈出跨区域经营步伐;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降低……中国的银行业朝着多元化、市场化的标杆努力奔跑。必须看到,2006年,中国银行业的诸多问题还依然延续。中国银行业依然是一种四大行占居绝对市场优势的格局,中国银行业的运营依然靠传统的存贷款支撑,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依然偏低,中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依然是“形似”大于“神似”,农村金融的脱媒问题依然严峻……所以,我们不能说,2006年的中国银行业完美冲刺;我们也不能说,中国的银行业已为全面开放做好了充分准备。所幸的是,WTO给中国银行业回旋的余地仍不小,中国银行业依然可以掌控2007年后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步履,中国银行业依然可以在与外资银行的正面交锋中成长壮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