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朱呈访 《消费导刊》2009,(11):48-48
由于当前全球经济衰退,我国出口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农村消费是我们应对经济危机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性选择。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消费的支出决定于持久性收入。为改善我国农民持久性收入偏低的现状,本文提出必须采取消除农民收入中的不稳定因素,扩大农民收入渠道,减少农民增收负担等措施,来切实增加农民持久性收入,扩大农村消费。  相似文献   

2.
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内逐渐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增长缓慢,农村消费不足的问题尤其严重。通过对内蒙古肉禽蛋消费的分析有利于内蒙古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选择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分析内蒙古农民肉禽蛋消费问题,并运用内蒙古农民肉禽蛋的消费数据进行了计量经济学分析,最后从增加持久性收入和提高持久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方面提出政策性意见,以增加内蒙古农民的消费。  相似文献   

3.
谢琦 《商业时代》2011,(28):24-25
本文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将劳动者收入划分为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两种类型。劳动者收入结构对于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劳动者持久性收入过低以及持久性收入的不稳定性、预防性特征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劳动者暂时性收入的不确定性特征降低了居民的消费需求。为此,本文在提高我国劳动者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经济转型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居住消费快速增长的一个时期,但近年来存在价格过高、投资波动、消费不振等现象。在当前因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期间,通过刺激居住消费需求带动经济回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转型时期我国城乡居民居住消费,基本不能用完全消费保险假设来解释而能较好地适用持久性收入/生命周期理论;城乡之间居住消费模式具有一定差异,农村居民居住消费较多地受当期收入变动的影响,而城镇居民更多地受持久性收入影响。  相似文献   

5.
许桂华 《财贸研究》2013,24(2):102-109,145
通过引入家庭债务变量对LC-PIH模型进行扩展,并运用动态最小二乘(DOLS)方法、误差修正模型、暂时性—持久性因子分解和脉冲响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债务、收入和财富的持久性变动对消费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收入的持久性变动影响最大,其后依次为财富和家庭债务;不同于传统分析框架的结论,不但财富的持久性变动会影响消费,其暂时性变动也会影响消费,但收入的暂时性变动对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在家庭债务和财富的持久性和暂时性变动共同作用下,消费变动更为剧烈。因此,政策当局一方面要稳步提升居民预期收入水平,完善消费信贷的相关政策,以推动消费的稳步增长;另一方面还应密切关注家庭负债水平,以防范家庭过度负债而可能引发的债务收缩,导致消费的大幅下滑。  相似文献   

6.
赵霞  杨筱柏 《商业时代》2011,(25):18-19
解决"三农"问题最主要的方式是提高农民素质和能力,这就需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加大农民的文化消费。文章认为文化消费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形式,可以培养具备现代观念的新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合格的人力资本。为此,必须克服现阶段农村社会中并不尽如人意的文化消费,多举措促进农村文化消费的理性化和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商》2015,(18)
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状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大的趋势有所缓和,但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我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阻力。拉动消费需求是发展经济的必然路径,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长期趋势下,河北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每增加1个百分点,消费差距就相应的增加0.87个百分点,缩小收入差距可以很大程度上缩小消费差距,拉动农村居民消费,对于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亚平 《北方经贸》2002,(12):37-39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有效需求即居民的实际支出是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持久动力源。决定居民实际支出的终极变量是收入 ,作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消费者 ,会根据其持久性收入的状况 ,安排其认为合理的消费支出。文章对我国居民持久性收入状况、支出行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基于向量误差纠正模型,本文利用随机冲击的持久性一暂时性分解方法,实证分析了持久性冲击和暂时性冲击对中国居民消费、资产和收入波动的影响方式.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持久性冲击几乎可以完全解释中国居民消费、资产和收入的波动;从短期(1~2个季度)来看,暂时性冲击能够解释消费波动30%~70%的份额,但却只能解释资产和收入波动不足10%的份额.本文的研究表明,解释我国居民长期消费增长的原因在于资产和收入的快速增长,但短期内资产和收入的增长对我国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相对有限.本文建议,为构建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从短期来看,必须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和消费预期,努力消除引起消费波动的各种外生因素;但从长期来看,则需要从根本上提高家庭的资产和收入水平.此外,本文的研究也为解释中国消费波动大于产出波动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择用暂时收入的比重来衡量作为收入不确定性的指标,发现农民收入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增长更快,且收入稳定性增强,实际收入的不确定性减少。通过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来对农民消费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农民消费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中的持久收入,暂时收入对我国农民消费的影响相对持久收入要小许多。此外,在1992年市场经济改革后,暂时收入对我国农民消费的影响加大了。我国农民消费还有很大潜力,只是因为收入较低,确定性收入太低,所以抑制了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1.
就新经济常态下的消费结构而言,农民消费是"短板"。刺激农民消费,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关键在于补齐农民消费短板。要释放农民的消费潜力,一是要增收,特别是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让农民有能力消费;二是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让农民无后顾之忧地愿意消费;三是补齐农民消费短板,营造和谐有序的消费环境让农民舒心地消费。  相似文献   

12.
制约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收入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很多,如收入、市场供给、消费欲望、消费环境等,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是影响农民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收入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民收入政策建议,以期能刺激农民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3.
以1978年-2018年山西省城镇化水平、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与可支配收入差距数据为样本,采用Eviews7.0软件建立VAR模型,研究在城镇化过程中,山西省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与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关系.得出结论: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加农民可支配性收入,从而缩小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缩小城乡居民消费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以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假说理论为基础,运用黑龙江省1989~2009年数据,从量化分析角度对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的持久收入、暂时收入与消费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是促进农村消费、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政府既要建立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长效机制,也要适时出台一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短期政策,以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同时,还应该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医疗和教育补贴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让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持久性,增强边际消费倾向,带动消费水平的升级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举家外出并意图融入城市已成为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一个新趋势,而举家外出和融入意愿是否对农民工在务工地的消费产生影响呢?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2013),利用OLS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估计了家庭化流动和融入意愿对农民工城市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化流动和融入意愿显著提升了农民工在城市的消费水平,两者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且不受家庭消费水平高低的影响。同时,研究也证实了持久性收入假说,即收入是影响农民工家庭消费的主要因素,而农民工家庭的消费行为与储蓄行为之间以及生活消费和住房等其他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但替代效应并不强。研究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即通过释放农民工需求来扩大内需必需切实解决农民工持久性迁移特别是家庭持久性迁移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消费-收入二元线性回归模型,结合广州1998-2007年的实际数据,对广州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持久性收入水平和暂时性收入水平都是影响广州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显著因素,而暂时性收入与持久性收入对广州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的影响力度各有侧重.政府一方面要把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摒弃为GDP而片面追求GDP的数量和速度的理念和行为.另一方面要针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从战略和战术、长期和短期等多维层面和角度,系统全面地采取有针对性、可行的措施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从而提高消费率.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农民收入来源的分析,认为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影响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并详细分析了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低且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扩大农民消费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18.
对当前农民消费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农民的消费问题必须联系农民的收入,当前农民收入的基本渠道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种植收入仍是当前农民的基础性收入、打工收入正逐渐成为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副业收入是农民家庭的补充性收入。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农村消费层次总体分布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基尼系数已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农村的阶层分化加快。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大体分为以下五种消费需求层次:一是贫困型,这部分消费者的生活尚不能达到温饱,极低的收入主要用来维持基本的生存条仲,具有较高的生存需要消费倾向。二是温饱型,这个消费群体的消费仍以生活必需品为主,边际消费倾向和实际消费倾向较高。  相似文献   

20.
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海燕 《消费经济》2006,22(6):39-42
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只消费了很少的一部分商品。要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必须拉动农村消费市场。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农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关系,收入是影响农民消费最直接、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必须加大提高农民收入的力度,提高其边际消费倾向,最终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