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数学在决策理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玉芹 《经济师》2001,(4):59-60
决策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活动,是为了解决当前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选择最佳方案的一种过程。决策理论的代表人物H.A.西蒙认为:“为了了解决策的含义,就得将决策一词从广义上理解,这样它和管理一词几近同义。”即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内容。而任何决策都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决策主体为达到一定目标而的。个人、企业、某一社会阶层、市场等等都可以视为决策主体。在整个社会中各个决策主体之间的决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驱动,决策主体所面临环境变化,应及时采取新的决策进行修正,以便达到决策者的目标。决策者面对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在决策过程中应进行理智决策。  相似文献   

2.
在组织人才甄选,尤其是关键管理人员的甄选中,“相马”模式明显优于“赛马”模式,而胜任的伯乐和有效的“相马工具”,是“相马”成功的关键。组织管理者可以通过群体选择、标准确定,效用最大化的应用决策这“相马三步曲”来优化甄选决策,有效配置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3.
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经济效率源于个人价值判断基础上的个人效用最大化。私人品营觥理念和公共支出决策理念遵循着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的演进逻辑,都是经济效率的要求。市场经济中,公共品由于其非竞争性、非排它性,必须通过社会集中决策并由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支出决策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选择效率。我国建立公共财政,同样面临公共选择问题,应转换公共支出决策观念以提高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4.
吉云 《经济评论》2007,148(6):37-41,54
经典期望效用理论不能为现实中的不确定性决策和有限理性行为提供具有描述意义的指导,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期望效用理论之外寻找新的思路。不确定性的本质在于决策者自身不知道相关概率分布,他的决策依据是自己确定的主观概率。尝试模型化不确定性的非期望效用理论需要正视这类决策中的"主观性"。而现实中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具体决策过程呈现出有限理性甚至"非理性"特征,由此导致的宏微观经济效应也难以在期望效用理论框架下进行考察。关注"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应该对此给予更多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5.
"弗里德曼-萨维奇困惑"的行为金融学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什么是“弗里德曼一萨维奇困惑”现代经济学在不确定性决策问题上的著名理论模型是“预期效用模型”。该模型由冯·纽曼和摩根斯坦(1947)以及萨维奇(1954)等人继承18世纪数学家丹尼尔·伯努利对“圣·彼得堡悖论”的解答并进行严格的公理化阐述而形成。模型的基本内涵是,不确定情境下最终结果的效用水平是通过决策主体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加权估价后获得的,决策者谋求的是加权估价后形成的预期效用最大化。预期效用理论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础,认为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始终不变,其效用函数自始至终均为凹形向下即风险厌恶(见图1)。同时,在…  相似文献   

6.
传统经济理论假定个体服从理性判断,遵循选择逻辑,并据此演绎出个体行为选择分析的两种方法.但无论是基于偏好法的效用理论还是反其道而行的显示偏好理论,本质上均无法解释清楚现实中的个体选择何以是丰富多彩的.本文引入偏好分层理论,构建“偏好-行为”分析框架,认为个体偏好可以分为内核层、基本层、表象层和行为层四个层次,该分层的偏好体系决定了个体的知识结构,而特定的知识结构将对个体行为进行损益分析,促使个体做出策略选择并付诸行动.这一理论重新解释微观行动主体在不同场景下的行为选择问题,能够较好地解释现实经济活动中个体的目标驱动行为和规则遵循行为,从而避免新古典经济学效用分析法和显示偏好法在解释个体行为上的局限.  相似文献   

7.
人口转型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普遍发生的重要经济和社会现象。本文从性别偏好对生育决策的影响这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口生育率会显著下降。本文通过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说明了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会缩小男女劳动力在生产效率上的差异,从而使男女工资的不平等减少。而性别偏好程度又取决于男女劳动回报的差异,因此经济发展会降低性别偏好的程度,提高女孩对于家庭效用的贡献,这将影响到家庭的生育决策。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性别偏好程度的下降对人口转型具有重要的影响,当性别偏好程度显著降低时,人口生育率会下降。  相似文献   

8.
前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回忆到有 一次当他等上飞机时,发现飞行员是非洲人时的感受。他对自己当时的反映感到很震惊,因为这种反映恰是他毕生所斗争的。曼德拉讨论的是种族主义,而同样的不自觉反映在商业中也同样存在。想一想“巴西制造”、“泰国制造”这些标志。将来某一天,这些标忐可能代表高品质和高价值,但现在许多消费者认为来自这些国家的商品品质低劣。不幸的是,那些正在努力成为国际性公司的本地公司的经理们也经常会有同样的概念。 这正是来自非核心经济国家的公司发现同来自欧洲、日本和美国等主导全球经济的大三角国家的…  相似文献   

9.
<正> 在包括统计信息、计划信息、会计信息、审计信息以及非核算的市场信息、决策信息等在内的社会经济系统中,统计信息所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而乌家培同志在《论经济信息》(载《经济研究》1990年第1期,以下简称乌文)一文中却说,“有一种观点认为:‘统计是信息的主体’或者说‘统计信息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都是不正确的。”“可以肯定:无论从质上或量上来衡量,统计信息在全部信息中不构成主体。”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0.
模糊性是指对事物的归属问题不能给以明确判断,“亦是亦非”或“似是而非”。客观世界里这种概念或现象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的。模糊性具体的可以分为三种:①内在的模糊性,指由于客观事物的中介过度性而引起的划分上的不确定性;②信息的模糊性,指在复杂的系统中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而产生的模糊性:③主观的模糊性,指由于认识主体在性格、职业、年龄等方面的差异而引起的对事物划分上的不确定性。这二三种模糊性经常共存于同一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会计作为“人造信息系统”,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其许多领域中都普遍的存在着这三种模糊性。  相似文献   

11.
决策权的下沉与知识共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颖  秦江萍 《经济论坛》2002,(15):32-34
一、知识、权力与决策决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对其未来行为的方向、目标、原则、过程、方法等做出的分析、判断和选择。要使一个决策有效果地发生,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一是知识;二是进行决策的权力。在特定的环境中,主体所拥有的知识、决策权力决定了决策者的机会集。在决策过程中,知识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体依据自身知识和外部知识对各种方案进行选择和判断。而在一个组织中,决策的过程更加复杂。因为当人处于组织中时,组织的结构、权力的结构、组织的文化、组织的任务和组织的外部环境以及组织其他成员的决策…  相似文献   

12.
有些人喜欢生活平淡无奇,有些人喜欢生活波澜不惊!“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今天的选择,决定你明天的生活”,你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你又将如何选择呢?你准备好了吗?“只有当准备和机遇相遇时,才可能打造出成功的你”!  相似文献   

13.
基于决策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得出影响我国政府选择汇率政策的因素是: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对人民币汇率政策的选择的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和经常账户余额的状况是2005年汇率政策改革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当前汇率政策改革是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政府效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幸福的概念无论从理论范畴还是从实际应用方面均需得到进一步明晰。为此,本文基于效用论的历史演变和最新进展,探讨了幸福的内涵、性质与决定因素。研究发现,效用内涵可被区分为决策效用与体验效用两个方面,其中前者对应于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的效用的欲求含义,而后者为古典经济学偏重的效用的快乐含义。据此本文进一步提出,幸福应是体验效用的一个子集,它指个体从实际结果与可接受结果的差异中获取的满足感。这一定义意味着幸福更受结果的相对变化的影响,而对结果的绝对水平不敏感,这可作为构造幸福函数的基本原则,从而避免在选取幸福的解释变量时出现泛化倾向。其政策启示是,当政府将提升居民幸福纳入施政目标时,政策设计的依据不应局限于各种效果指标的绝对值,还应重视这些指标的相对变化,否则将会导致居民的"被幸福"。  相似文献   

15.
范建军 《财经研究》2003,29(2):8-16
本文对为什么在分要经济中人们要遵守游戏规则这个问题给出了分析“规则”、“相机抉择”和“政策动态不一致性”的一个一般化的理论框架。虽然本文在模型中假定“政府”和“公众”为动态决策的两个特定的利益主体,但是在理性预期的理论框架下,本文的结论几乎适用于所有利益群体的动态决策过程。我们认为,选择最好的规则,而不是选择最优的政策,才是政策实践的常道。  相似文献   

16.
口红效应是一种与生活常识相违背的、有趣的经济现象,即当经济不景气时,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消费欲望,仍然会选择购买一些廉价却不是十分必需的商品。根据这一消费心理特点,即使是在经济萧条时期,像口红这样廉价、能给消费者带来较高效用的商品却能保持需求增长的势头,拉动消费,有助于改善社会经济状况。然而,口红效应在不同地区也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某一地区经济是否能够利用口红效应来谋求经济发展,还要视各地实际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7.
个体决策行为的实验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有关个体决策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判断及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的个体选择行为。通过广泛的实验分析,研究者发现了大量不同于传统理性预期模式的个体决策行为特征,如随机错觉、同比率效应、偏好颠倒、禀赋效应及确定性效应等。人们应用简化的程序或“启发式方法”,而这容易导致在解决问题、判断和选择中的系统性误差(偏离)。本文对个体决策行为理论及其实验研究进行了评述,对预期效用模型及个体偏好理性的公理化假定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今后经济学在行为研究层面的潜在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为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共享的高效率均衡,综合考虑知识的经济特征和产业导向的准公共性,设计了基于自组织和他组织知识共享的两阶段博弈模式。第一阶段,构建基于位势和效用的知识共享博弈模型,对比分析联盟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下成员个体特征、联盟特征等因素对知识共享效用的影响机理;第二阶段,建立基于激励和效用的知识共享博弈模型,剖析个体特征、联盟特征、联盟激励对知识共享效用的影响机理,并结合数值算例进行验证。由此,构建“自组织+他组织”的两阶段知识共享策略,为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共享的高效率均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提高效益乃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目标,许多单位面对人浮于事,上班无事可干的状况,不是从提高效率上下功夫,而是采取严格控制上下班时间等所谓的“加强劳动纪律”的简单办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是一种危险的纪律与效率二率背反现象。为了从理论上对面临的问题作出解释并提出解决的方法,我们先界定劳动的正负效用两个概念:劳动正效用是指劳动过程给劳动者带来的需要和欲望的满足;负效用则是劳动过程所引起的对劳动者的需要和欲望的牺牲。  相似文献   

20.
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重于外在的袁现形式。《企业会计制度》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这一条款主要是为了强调当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外在表现不一致时,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时应遵循其经济实质,而非法律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制度中应用相当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