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围绕着增强企业活力和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这两个中心内容正在广泛深入地进行。改革的主要方面包括计划体制、价格体制、物资供应体制、分配体制和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等。经过改革,我国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正在发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这一论点的提出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的理论依据和根本前提。它对于我们存实践中搞好经济体制改革是至关重要的。 所有权同经营权分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3.
小型企业的改革方向──股份合作制陈平,朱生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进程,就必须使企业通过理顺产权关系,实行政企职责分开,落实企业自主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  相似文献   

4.
论政企职责分开──搞活国有企业的重要举措钱家骏(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政府与企业职责分开,是搞活企业和搞活整个国民经济的需要,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前提条件。早在1984年10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就已明确提出:要实...  相似文献   

5.
<正> 举世瞩目的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传统的大一统的格局,银行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活力得到了增强,其意义深远重大,当可彪炳史册。但综观金融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不难窥见目前仍存在一些误区。谨举数例如下: 误区之一,政企关系暖昧不明。金融体制改革一个显著目标是:增强金融企业的活力,排除金融领域的行政干预,变专业银行  相似文献   

6.
银行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又是促进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强有力杠杆。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银行体系发生了重大变革,冲破苏联的大统一国家银行模式,建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以专业银行为主体的多元国家银行体系,开始实行政企分设的中央银行制度。这是把银行办成真正银行,发挥银行发展经济、革新技术、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作用,迈出的重大步骤。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表明:完善有效的金融体系,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一个有活力的经济体制,又反过来推动金融体系的扩展。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明确了我国现阶段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制度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建立充满生机  相似文献   

7.
政企关系演变的实证逻辑——我国政企分开的三阶段假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引言本文分析的政企关系限定在政府与国有、公有企业之间的关系。80年代初期,政企分离就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目标被明确了下来。近20年过去了,政企仍未分离。这并不是政企关系转向分离的目标出了偏差,而是没有理出一条政企关系演变的路径、顺序与进程。哈耶克(Hayek,1969)认为,经济关系的演变并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人们行为的结果。本文以政府与企业行为为分析对象,通过对两者行为背后的制度安排和调整的分析,提出我国政企关系演变的三阶段假说。政企由合一走向分离可以看成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在新制度…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的原则进行改革,是搞活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迫切需要。”要“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这项决定,是以“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为理论依据的,因而很明显地主要是针对政府机构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关系说的。  相似文献   

9.
杨芬 《经济论坛》2007,(20):66-67,73
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及分布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以1979年为转折点,分为前后两大时期.1979年以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是经济运作主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实行政企职责分开,中国对外投资方式也开始发生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0.
国有企业内部体制改革与管理的几个问题探讨刘书亭企业外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主要解决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国有资产所有者执行主体的正确塑造,即政资有机分开;二是政企职责的科学界定与分离。十几年来,外部改革一直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为举国上下所关...  相似文献   

11.
<正> 政企分开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扩大企业自主权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朝着政企分开的方向迈开了一步。但是,政企分开究竟分到什么程度,还没有明确的方案。这个问题不搞清楚,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蓝图便无法绘制。一政企合一的弊端我国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相当一个时期受了外国模式的影响。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在许多问题上是不成功的,更不适合我国的国情。它的突出特征,就是政企不分,企业“官办”。表现在:企业必须隶属于各级政府部门和行政机构,成为其直接管辖的附属物;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等经济活动的决策权和指挥权都集中于各级政府部门和行政机构;  相似文献   

12.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方针的贯彻执行,横向经济联合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这对冲破条块分割,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一方面横向经济联合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在双重模式并存情况下,横向经济联合与原来的纵向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摩擦和不协调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  相似文献   

13.
1984年总目录     
学习体会学习《邓小平文选》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纲领 一一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一点体会 .............................··..……冒天启2(17)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研究的指南 一一学习《邓小平文选》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 论述············……林子力陶海粟4(2)5(2)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吴天林樊泽平(2)政企职责分开是商业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陈德一贵12(6)增强企业活动的关键在于体…  相似文献   

14.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一批批打破条块分割的企业联合体应运而生,在商品经济的舞台上,大显身手。过去被束缚在条块之中的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所谓资产经营责任制是在所有制和责任制结合的基础上,把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同对企业资产的社会评估结合起来,使国有资产真正有经营责任者的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来,始终没有真正解决企业经营责任者的问题,企业始终处于政府机关附属物这样一种地位。因此,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以后,人们最关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企职责分开;二是促使企业领导人能把国家的、集体的企业当成自己的办。这就是我们搞资产经营责任制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正> 全民所有制企业缺乏财产约束和政企职责不分是传统企业管理体制的两个突出弊端,也是经济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近年来理论界普遍提出了“两权分离”的改革思路,试图通过国家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的分离,确立全民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地位。但从改革的实践看,“两权分离”的逻辑构想未能在现实中收到预期效果。经济生活中仍大量存在着国家行政干预过多、企业预算约束软化和追求短期收益最大化等种种不良  相似文献   

17.
<正> 正确认识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保证国民经济协调而迅速地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当前,我国理论界对于国家经济职能是否国家的本质职能,国家经济职能的内涵及其客观依据,国家经济职能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国家经济职能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等问题,都存在着一些不同看法。对于这些问题,深入地进行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必然引起金融活动的深刻变化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在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由封闭式的条块分割转向横向经济联合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最近,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在视察广东时强调:“要继续发挥乡镇企业积极作用”。为了改变我厂地处市区、场地紧张,外延扩大再生产缺乏条件,必须十分重视横向经济联合这个有效途径,以期克服我厂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场地、能源和劳动力不足等不  相似文献   

20.
企业集团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企业集团的出现冲破了旧的条块分割的封闭体制,大大弱化了行政部门的干预,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和资金、设备、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发展和规模效益的产生。但是,从目前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看,大部分企业集团的凝聚力还不大,企业集团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金融机构很少进入企业集团,直接参与集团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很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