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考察“湖广熟、天下足”一谚的形成与发展入手,对清前期湖南、湖北地区的粮食产量问题作较深入的探讨,使人们对这一时期湖广地区粮食生产水平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文章从“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湖南熟,天下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下“粮仓”的变化历程,并从各地区对湖广粮食的依赖程度,从湖广粮食产量的具体指数,如单产量与总产量,以及湖广漕赋额数与江浙地区的比较等等,来阐析湖广已取代江浙,而且在全国粮食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对此也不能绝对地理解,须注意江西、四川等省的粮食产量也较可观,湖北有时也靠外省接济,同时,这也不意味着湖广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浙。文章最后分析了形成这种局面的省内与省外、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实,尤其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清前期两湖地区粮食生产中心地位的确立,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长意味着剩余粮食的相应增多;而余粮的增多势必导致它的商品化规模日益扩大。粮食商品化是一个有较大探讨价值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粮食流通领域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而且对粮食生产有着更深刻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商品粮总量的估计、粮食商品化的主要途径和粮食商品化程度提高的主要原因等三个方面来考察清前期两湖地区粮食商品化问题,以期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希冀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经济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则着重从两湖地区自然与社会的特殊情势,如江河通达与经济地理的日益外向,人口的刺激,土地占有与农民耕作能力的相适应性,经济结构的多样化趋势,山区经济开发高潮等方面加以剖析,并检讨了经济发展对于市镇繁荣、民风变化及近代农业的重要影响。两湖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也为之一变。当然,清前期两湖地区农业发展中经济关系与经济开发等方面也存在有待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4.
解放前江苏省土地占有的高度集中使广大农民丧失土地,沦为佃农或雇农,不得不忍受地主的繁重剥削,从而使江苏省的租佃关系也较为发达。江苏农村地租有实物、货币和劳役等三种地租形式,地主无论采取哪种地租形式,其租额都较高。佃户除了向地主交纳实物地租、货币地租等正租外,还要向地主交纳押租和副租。佃农不仅给地主纳租服役,而且还要给政府交纳繁重的苛捐杂税,使农民生活更加困苦,不得不借债度日,忍受高利贷的盘剥。因而广大农民的生活已陷入绝境,农村经济十分枯竭,生产力停滞不前。欲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彻底的土地改革  相似文献   

5.
清前期,清王朝比较注重对苏松地区的钱粮蠲免。其数额大约占额定地丁银的20%或实际赋税额的15%。额定的赋税超过了苏松人民提供赋税的实际能力,赋税蠲免实际上只是对重赋的补偿。蠲免的数量则随清王朝财政收入的盈绌而升降。因此,清廷的蠲免自始至终以其根本利益为转移,对在重赋繁役压榨下的苏松小农来说,蠲免使他们有可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却不可能使他们扩大再生产。  相似文献   

6.
范金民 《中国农史》1993,12(1):46-51
清代前期,苏州地区的农业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农业经济结构方面,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农副工兼营的综合型产业结构;在土地利用、田间管理、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等农业生产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或发展,精耕细作的程度更为提高;在农业经营方面,商业性农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程度和范围远超往昔;在农业生产关系方面,永佃制较为普遍,地权进一步分化。所有这一切,标志着清代前期苏州的农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娱活动日趋丰富,同时,在农村文化及文娱活动的传承与发展中,也涌现出了诸多的问题,需要予以研究探讨,并建立出一套体系化、科学化、适时性强的农村文化及文娱活动管理制度体系,本文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论清前期苏松地区的仓储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滔 《中国农史》1997,16(2):41-50,67
本文是《明代苏松地区仓储制度初探》一文(刊于《中国农史》1996年第3期)的续篇,文章通过对清代苏松地区的仓制的“追踪”研究,从仓储的变迁历程、管理和运营等三个方面,揭示了仓储制度在这一特定地域中的具体落实情况。这样的个案分析也许要比仅仅立足于制度本身的研究,更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仓储制度的运作实态。  相似文献   

9.
清代耕地于民田、畿内旗地、口外关外及沿关庄田外,尚有四千几百万亩的屯田,其亩产高低对粮食的平均生产水平影响如何,不能不加以全面的考虑。根据史料,笔者认为十八直省的屯田亩产可用屯租数÷屯租率的公式来推算。屯租率有高达十分之一者;有与民田同则者(3.33%),平均为3.66%。由于屯田每亩租额总的低民田的近四升米的赋额(产量较低之故),如雍正时百十八省屯租额平均为每亩米3.47升,如是,屯田亩产应为谷1.9石。新疆屯田则另据档案资料可直接查出亩产量约为谷1.73石。包括各类土地各类地区的全国平均粮食亩产即为各该土地、地区亩产的加权平均数。这是笔者对清前期粮食生产计量研究的一个新的补充。其中所用的档案资料是过去在国内所未公开发表过的。  相似文献   

10.
宜兴、长兴,是太湖西部江苏、浙江毗连的二个县分。太湖地区自唐朝起,就成为我国富甲全国的经济发达之区;明清时,随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其农村农业的商品生产,也迅速地发展了起来。但是,在以往发表的有关太湖地区的论著中,往往把太湖各地作为一个划一的整体甚至和江南、东南等更大范围作用水平的探讨,因此,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情况,多少有一定的存在。太湖地区商品性农业,首先也主要由丝、棉的生产、加工而发展起来的。宜兴、长兴偏于太湖西部,半是平原半为山,所以其商品性农业较太湖东部地区起步略迟,是清朝前期才突出发展起来的。本文所以选定宜兴、长兴二县商品性农业来论述,不但在于说明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商品性农业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而且还着意指出,宜兴、长兴在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上,正好介于太湖经济最发达地区和邻近宁镇、皖南地区之间。因此,从江南或江东的范围来看,宜兴、长兴居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更具发展的代表性。本文比较全面地搜集了本题史料,并且根据史料又提出了自己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民主改革前安多藏族部落的草山权属与牲畜租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改革前安多藏族部落草山权属有部落公有、土司占有制、寺庙占有制和私人占有制四种形式。部落头人、贵族不仅占有最好的草山,而且拥有对草场的绝对支配权。牲畜是藏族游牧部落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从部落头人到属民大多数都有属于自己的牲畜,但和草山使用权一样,藏族部落里牧主与牧民的牲畜所有权也是不平衡的,占部落户口不足10%的牧主(部落头人、寺院、贵族等)阶层占有部落牲畜总量的20—50%,有的部落高达60%以上;占部落户口60%以上的贫苦牧民只占有部落20%左右的牲畜,甚至许多贫苦牧民没有牲畜。正是这种牲畜占有的不平衡导致了牲畜租佃关系的发生。在藏族部落牲畜的租佃关系中,佃户完全处于不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去年,江苏省响水县响水镇党委、政府按照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采取配套措施,解决农民长期关心的集体财务问题。2001年全镇农民负担税费186万元仅用半个月就基本完成任务,比往年快2个月左右,且大多数农民主动到指定地点缴纳。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有效地控制了集体开支,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该镇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主要做法是:清。一是开展农村财务“大结账、大清理”工作。为了结清村组干部和农户手中的集体开支凭据,年初,该镇和村张贴结账公开信138份,发放结…  相似文献   

13.
清代两湖地区的玉米和甘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龚胜生 《中国农史》1993,12(3):47-57
玉米和甘薯在明代中晚期即已传入我国,但两湖深居腹地,直到清初康熙年间才见种植。本文主要对两湖地区这两种作物的来源、推广和产区做了比较详细的探讨,指出(1).该区玉米具有多源融汇特征,但最早入境的是海路传播源;而甘薯湖南主要直接来自广东和福建,湖北则多从邻省辗转移来。(2).该区玉米和甘薯传入不相先后,大规模的迅速推广也都从人口压力显得严重的乾隆中期开始。(3).该区玉米主要产于西部山区,甘薯主要产于南部山区和东部山区;湖北玉米产区广于甘薯产区,湖南甘薯产区广于玉米产区,具有互补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主客之间:明代两湖地区土著与流寓的矛盾与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国安 《中国农史》2004,23(1):81-87
流民客户众多是明代两湖地区人口变迁运动中一个普遍现象,而明初画地为牢的户籍制度使得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没有在当地入籍,这给移居地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造成了入籍的主户与没有入籍的客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由于在明代里甲制度下,入籍即意味着纳税当差,所以主客之间最突出的矛盾就表现在赋役不均方面。同时随着流民持续不断地涌入,人地关系的恶化,也引发了资源争夺以及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冲突。以后随着赋役制度的调整,特别是户籍与赋役的分离,以及客户的逐渐附籍和土著化,主客之争也就逐渐淡化并消失。  相似文献   

15.
就租佃关系对传统农业近代化的影响,学界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分析他们的论证后,本文认为其观点并非根本对立,只是他们讨论的对象有所不同。中国地域范围广阔,租佃关系因环境的不同,也具有多样性。故在讨论租佃关系与农业改进时,需要明确研究对象,所得结论也不可随意发散、迁移。就民国后期四川租佃关系而言,其租额高、租期不固定、以纳谷为主的交租方式等,均制约了稻作改良的开展。因而,改造传统农业,须利益合理分配与新技术推广并重。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师范大学尹玲玲副教授的《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一书,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8年8月出版。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的专题研究,下篇为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的个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农史》2005,24(1):127-127
各位院友 :今年是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 85周年华诞。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是国家级的农业历史研究机构 ,其农史研究工作可追溯至民国初期。早在 1 92 0年 ,金陵大学就开始筹建农史资料组 ,在中国农史学科开拓者万国鼎先生的带领下着手《先农集成》的编纂工作。 1 95 5年 ,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和支持下 ,农业部批准创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学院双重领导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2 0 0 1年 ,在对相关学科力量整合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85年风雨征程 ,85年耕耘不辍。在各级领导的…  相似文献   

19.
晚清至抗战前,苏南常州是资本主义相对发达的一个以纺织业为中心的准工业城市。但是在农村中,封建生产关系仍然占统治地位,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仍然牢固,商品经济只有低度的存在,农家自给率仍然很高。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地束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也严重制约着这个地区的社会发展。资本主义相对发达的城市和封建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农村,形成了常州武进地区的二元化格局,构成了两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表现了旧中国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张家炎 《中国农史》1996,15(3):62-69,91
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地区同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光、热、水、气、土等自然条件亦大致相当,但两地的经济水平却颇有差别,其原因复杂多样,本文仅以明清时期两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比较对象,讨论了以下问题:1.农业经营重点的次第转变;2.劳动力转移的不同途径及其对当地农业经济结构转变的正负作用;3.城、镇工商业经济对当地农业的不同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