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空前改善。但由于个人收入分配的约束机制、调节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够健全,个人收入增长明显快于国民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合理拉大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从1997年到2005年,我国基尼系数从0.335上升到0.458。特别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敏感的重大改革,其艰巨性是由于公平与效率关系难于协调决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易,引致收入差距因素的复杂使分配制度改革难度很大,"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扰使得分配制度改革阻力重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系统性使得单兵突进难以奏效。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收入差距过大制约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从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要求收入分配制度把公平放在更重要的地位。将采用面板数据比较近11年城乡、东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然后探讨存在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收入分配制度的有效性决定着国民经济发展的持续、快速和健康稳定性.本文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引发的问题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实现经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根本目标,改善民生有助于推动现代化内生动力的形成。收入分配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目前初次分配不合理,二次分配没有达到缩小收入差距的效果,三次分配机制尚未形成,需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整初次分配,提高劳动报酬比重,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调整二次分配,完善税收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调整三次分配,构建慈善文化和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若干问题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提法辨析随着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也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发展和具体化。中央有关文件对于分配制度的论述与规定,既反映这种变化,又从理论指导和政策层面上不断推进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在肯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及外资企业积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十四大报告的提法与此相一致:“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十五大报告中不再提“…  相似文献   

7.
关于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入分配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不断进行收入分配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采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自主创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改革财税管理体制,调节过高收入等措施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在居民收入整体、城乡之间、行业间以及地区间等方面正在呈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趋势已经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设计新的收入分配政策,以解决由分配不公平带来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9.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是破解我国收入差距过大难题的要求,是破除妨碍分配公平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从而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要求,是解决改革和发展中难题的关键。我国应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健全初次和再次分配机制,加快收入分配领域政策法规建设,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来逐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0.
王敏旋 《经济导刊》2006,(10):91-93
最近一段时间,收入分配改革成了政府和百姓关注的话题。从世界范围看,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家庭之间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普遍存在;在社会经济转轨时期,收入差距扩大和贫困的发生也是一个典型的现象。中国作为一个同时处于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中的国家和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收入差距和贫困问题也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与实际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消灭了一切私有制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非劳动生产要素即生产资料完全掌握在国家或集体手中,每个社会成员不可能再凭非劳动要素获得收入。他们只能向社会提供劳动,以劳动为尺度获得个人收入。这样,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所实行的分配制度就只能是单一的按劳分配。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平均主义分配情况,但在理论上是始终反对的,方针上也是不断批评和纠正的。在理论上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  相似文献   

12.
收八分配关系是所有制关系的一个侧面,本质上反映了分配主体之间的权利关系。通过新中国成立后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分析了收入分配制度从“平均主义”、“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更注重社会公平的变迁历程。文章认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收入分配原则一直围绕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展开,经过几十年“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指导,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但也使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给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十七大报告对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做了最新阐述,要求更加注重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因此,建立以公平发展为导向的科学分配观应成为新一轮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3.
刘惠新 《经济师》2010,(9):253-253,255
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结合的项目收入分配制度是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需要。文章阐述了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过程,介绍了现行项目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内容,总结了其优越性,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和需要逐步完善的方面。指出只有真正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项目收入分配制度,才能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崔朝栋  崔翀 《经济经纬》2015,(2):117-121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阐述收入分配的改革中,用"劳动报酬"、"劳动所得"和"工资"等概念把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与非公有制经济中劳动收入统一起来,这不仅有利于与国际接轨,而且突破了目前政治经济学理论中一些无法解释现实和不利于深化改革的理论缺陷,是对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尚晓烨 《时代经贸》2013,(14):69-6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当前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分必要且非常紧迫。笔者首先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随后分析了收入分配制度存在主要的问题,最后结合问题,提出了对宏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6.
尚晓烨 《时代经贸》2013,(13):69-6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当前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分必要且非常紧迫。笔者首先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随后分析了收入分配制度存在主要的问题,最后结合问题,提出了对宏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7.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重在形成造血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从建立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加大对劳动者劳动技能和在职培训等公共投入、增加财产性收入、发展中小企业等方面入手,提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以建立和强化造血机制为切入点,从收入分配源头上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8.
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在宏观上表现为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在微观上表现为收入差距扩大和分配不公.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包括体制机制制约、劳资关系力量对比失衡、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居民资源禀赋差异等.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应该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顶层设计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通过生产力均衡发展解决城乡居民之间和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通过户籍制度、税收制度、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村土地制度的调整逐渐形成良好的收入分配关系,通过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逐步解决收入不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李明书 《经济研究导刊》2012,(12):3+104-3,104
罗尔斯正义论中关于分配正义的思想,旨在保证每个成员都能分享经济发展的果实,这与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是一致的。吸取罗尔斯分配正义思想中的合理方面,推动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缩小贫富分化,最终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