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开局良好,经济增长率创造了9.9%的新高,经济学家赵晓博士甚至认为实际增长率在10%以上。另外一个令经济界人士欢欣鼓舞的消息是,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在经过长期的萎靡后,出现了大幅增长的势头,增幅达16%。但"非典"的出现,在经济上造成了一些恐慌。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将会因为"非典"出现而大幅"跳水",中国经济年度惯常出现的"前高后低"现象将会进一步得到强化。甚至有人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将会削减一到两个百分点的增长率。然而,大多数经济学家却对这次疫情给经济造成的影响抱乐观态度。经济学家樊纲在一次经济学家茶座上认为,自2001年以来随着投资、出口、内需状况的好转,1996年以来困扰中国经济的通货紧缩现象已经出现重大转机。他将目前仍然存在紧缩笑称为"非典型性通货紧缩",认为这是一种良性的、效率改进  相似文献   

2.
观点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家宋国青认为:中国经济短期趋冷但未必通缩宋国青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根本上源自于去年的“百日调控”的周年效应,就是基数效应。很多人“看冷”中国经济,一方面的原因是确实存在总需求走软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的考虑则是,若大家都“看低”经济走势,会引起当局的重视,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刺激政策,如此更有可能避免经济步入紧缩的轨道。在当前很多方面不确定性较大,特别是国内投资增长“疑点重重”的情形下,如果不对问题加以足够关注,宏观经济有可能出现不甚理想的局面。他认为,并不存在出现中长期通货紧缩的必然因素,短期内可能由于政策调控不当而出现暂时的总需求疲软甚至通货紧缩,但他还是相信刺激总需求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浙江经济》2009,(14):19-19
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续5个月负增长,让一些人开始担心我国下半年可能会出现通货紧缩。另一方面中国今年上半年的货币政策异常宽松,信贷总规模达7.37万亿元。如此天量信贷,又不禁令人担心通胀将发生。到底下半年我国是防止通胀还是防止通缩?  相似文献   

4.
(1)CPI继续处于偏低状态。今年一季度CPI同比增长1.2%,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1.6个和0.6个百分点,去年三、四季度平均CPI增幅为1.3%和1.4%,即CPI增幅已连续三个季度处于1.5%以下,相对于GDP季度增幅仍在i0%上下来讲,这明显偏低,其中2月和3月CPI仅增长0.9%和0.8%,显示通货紧缩压力在经济增长仍处于高位时继续加大。经济增长保持高位难调整的主要原因是投资继续保持偏高增长,但物价增长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物价在高速增长的条件下继续走低是总供给增长过快、总需求相对偏低的反映,2002年以来投资的持续过高增长扩大了许多产品的生产能力,使供给明显于大于总需求,物价必然走低。这一态势的发展将会对未来的GDP增长形成制约。  相似文献   

5.
邹静娴 《国际经济评论》2016,(4):128-139,7,8
自2012年3月以来,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一直保持一正一负的状态,其走势分化的时间之长、缺口之大都实属罕见。这种不同物价指数的走势分化也使得经济学家在对未来经济走向的判断和政策建议上出现了明显分歧。但事实上,类似现象在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并不乏先例。本文整理了一些典型"通缩"期的CPI、PPI表现,以及文献中对于度量通胀指标的评价,并结合CPI的先导指标预测,认为当前中国的情况更接近于通货紧缩。基于这一判断,我们进一步分析了CPI、PPI走势对当前"债务-通缩"循环的影响。本文认为CPI、PPI一正一负的组合不仅不会扭转对于当前通缩的判断,反而会恶化本轮"债务-通缩"循环。因此政府有必要针对PPI持续下行的现象,执行反通缩的货币、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6.
1993年以来通过紧缩投资,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随之而来的1997年,中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迹象,1998年渐趋明显。国内消费需求疲软,形成前所未有的“买方市场”;社会投资增长乏力,严重制约国民经济预期增长目标的实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靠工业投资的强大力量拉动经济  相似文献   

7.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宣布中国上半年GDP增长达到8.2%,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也分别刷新了自1994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这种高速增长引起了经济学家及相关人士的关注。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开始朝着过热的方向发展,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但投资还在加剧,因此,中国要警惕经济过热,防止出现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在另一场合提出了“目前货币信贷增长过猛,要预防出现通货膨胀”的警告。那么,当前部分行业投资猛增是否是经济过热?这种经济过热有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吗?困扰中国经济多年的通货紧缩问题是否已经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8.
叶檀 《上海国资》2010,(6):15-15
即将公布的5月份CPI数据,会比4月份的糟糕,这会让大众眼球聚焦于物价上升所形成的通胀。但现实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经济紧缩。 由于今年收紧信贷,央行不断发行央票回笼流动性,去年的窟窿无法补上,导致市场流动性在5月下旬突然收紧。  相似文献   

9.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经济数据,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CPI高达3.3%,而今年1月份和2月份的CPI也都高达4.9%,先不说这些数据是否可信?但至少可以说明一个问题中国现在的通胀压力已经达到了让人难以承受的程度。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人民银行也在2010年两次加息,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今年也加息一次,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央行的这些货币政策的选择也充分反映了中国所面临的严峻的通胀形势。在通胀预期如此之高的前提下,中国毫无疑问地进入了"负利率"时代,如何保护老百姓的钱袋子一时成为社会上广泛讨论的话题,进而也引发了一直以来强烈的加息预期,可和2007年差不多类似的通  相似文献   

10.
《海外经济评论》2009,(42):19-22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10月8日】就在今年,许多中国问题观察家曾告诫说,中国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不足以让中国经济免于陷入严重的衰退。如今,他们又匆匆下了结论,转而担心过于宽松的政策造成中国股价和房价出现巨大的泡沫。  相似文献   

11.
通货紧缩已经来临我国从1993年7月采取紧缩政策,1996年实现了过热经济的"软着陆",但1997年中国经济并未象预期的那样出现新一轮的增长,而是增长速度不断回落,GDP增长8%,物价水平持续回落,社会商品物价指数在1998年出现了绝对下降,且降幅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下岗失业职工人数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增速不断回落。  相似文献   

12.
《海外经济评论》2008,(10):14-15
从理论上讲,中国大力实施新一轮货币紧缩政策的条件已经就绪。 当然,中国央行通过去年12月份转向“紧缩”货币政策立场,已经多次做出这方面的暗示——中国央行去年在实施其“稳健”的货币政策立场期间,已将基准贷款利率调高135个基点。此外,中国实施紧缩货币政策还有一个强大的理由。中国当前的一年期贷款利率为7.5%,但通胀仍然处于失控状态,1月份消费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上涨7%。货币供应量继续飙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热络"起来了,大多数人欢欣鼓舞,但也有不少人为之忧虑,担心经济过热了.对经济过热的担心主要有两个理由,一是目前投资增长过快,特别是一些苗头性问题的出现与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过热时期有某些相似之处,二是担心近两年货币供应量增长持续偏快,正在累积通货膨胀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
陈淮 《改革先声》2000,(3):24-25
什么是通货紧缩经济增速下滑了,职工下岗了,物价负增长了,负债率高涨了,投资“套牢”了,能源消耗量居然呈萎缩趋势了,于什么都不赚钱了,经济学家说通货紧缩了。从去年开始,一个人们颇为生疏的词在各种媒体以最高频率出现:通货紧缩。9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发展中有三个重要现象引人注目。一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自1992年达到14.2%,以后持续下降。二是就业形势趋于严峻,实际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三是物价长时间连续走低。这就是通货紧缩。市场上永远有两种东西不断对峙、不断交换、不断平衡。这两种东西,一种叫实物,一…  相似文献   

15.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份CPI同比上涨1.0%,创下了2006年8月以来的新低。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通货紧缩?如何从CPI的变动来透视我们生活的变化?这一数据对于政府下一步出台相关政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日前,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对此做了解答。  相似文献   

16.
由于过去3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和连续几年物价回升乏力,2002年通货紧缩再度出现。我们知道,通货紧缩的危害远远大于通货膨胀的危害,必须予以治理。 一、通货紧缩威胁中国经济 在我国经济指标向好的情况下,暗藏着生产过剩和失业数量增加等负面因素,严重困扰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上海经济》2012,(7):13-14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范剑平对近期中国宏观经济走势进行了分析。他说,前一阶段,中央银行提高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使经济处于紧缩状态,中国经济处于政策性紧缩阶段。但实际上,这一次财政紧缩的作用比货币紧缩更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无法绝然分开,如果没有财政紧缩,货币紧缩也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高层吹风     
二○○二年中国经济有三大变数高层吹风《望》杂志的一篇经济分析文章指出,2002年中国经济发展三大变数:第一,世界经济放缓可能导致中国出现新的价格紧缩。该文指出,世界经济放缓对中国的根本影响是国际市场的需求紧缩和与之相随的价格紧缩;而中国当前刚刚脱出通货紧缩趋势的阴影,价格形势远不稳定,2000年价格的政策调控目标是正增长1%,这个目标未能实现,仅仅增长了0.2%;从2001年的情况观察,年初预计正增长2%的政策调控目标也较难实现。单纯重视出口增长只会进一步拉低国内价格水平。目前国际市场价格已经疲…  相似文献   

19.
当前,经济学界重提中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还是通货膨胀的话题。有人认为是通货紧缩,有人认为是通货膨胀,也有人认为介于两者之间。因此,本文作者认为,目前国家统计局的cPI加权指数,基本上是计划经济备件下的产物,它既不是发达市场体系下的CPI,也不是反映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的CPI。假定中国的物价水平真的出现了全面下跌,或中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也不能据此说明中国经济将出现下滑。  相似文献   

20.
一方面是紧缩货币,强力压制中国经济内需;另一方面是国际计价、结算货币大注水,推高中国制造业原材料成本,从而拉高中国CPI;CPI上升更给了货币当局紧缩货币的理由,而进一步压制中国经济内需,但物价该涨还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