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时,应当划分为持有待售固定资产:一是企业已经就处置该非流动资产作出决议;二是企业已经与受让方签订了不可撤销的转让协议;三是该项转让将在一年内完成。由于固定资产的使用性质已经发生改变,因此对其的管理不能等同于一般固定资产,包括会计处理。下面从固定资产划分为持有待售固定资产、持有待售固定资产不再符合确认条件发生转回两个方面探讨其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2.
龙燕 《财会月刊》2012,(19):29-30
持有待售固定资产是企业会计准则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无论是《企业会计准则讲解》还是其他各类会计教科书,对持有待售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都未加以详细讲解。本文先对持有待售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对确认以及处置、转回持有待售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进行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3.
当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时,应当划分为持有待售固定资产:一是企业已经就处置该非流动资产作出决议;二是企业已经与受让方签订了不可撤销的转让协议;三是该项转让将在一年内完成。由于固定资产的使用性质已经发生改变,因此对其的管理不能等同于一般固定资产,包括会计处理。下面从固定资产划分为持有待售固定资产、持有待售固定资产不再符合确认条件发生转回两个方面探讨其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4.
会计准则根据资产的持有目的、使用寿命、资产的质量、计量的可靠性等多重标准进行确认。税法仅根据资产的持有目的和使用寿命进行确认。会计准则还规定,当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具有  相似文献   

5.
交易性金融资产账务处理问题及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账务处理问题第一,资产计价缺乏可比性。按照新准则的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为购买价,但不包括与之相关的交易费用。而与之类似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初始确认金额不仅包括购买价,还包括相应的交易费用。这两类资产都按公允价值计量,但它们初始确认金额的计量标准却并不相同。实际上,其他资产如固定资产、原材料、持有至到期投资等资产的入账价值都包括取得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除应当符合资产的定义外,还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才能确认固定资产:一是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由于会计和税法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规范不同的对象,因而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企业以各种方式取得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入账价值与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基本一致,但固定资产在持有期间进行后续计量时,由于会计处理与税法处理规定的不同,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表现在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的不同,以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上。  相似文献   

7.
2014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 长期股权投资》,提出并着力解决持有待售权益性投资的核算规范问题.本文针对该准则第十六条对持有待售权益性投资的会计计量和披露的规定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固定资产确认。(一)固定资产的概念及核算范围。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固定资产核算范围,是指除投资性房地产的建筑物和生产性生物资产以外的固定资产,还包括企业合并取得的固定资产。(二)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新准则规定了只有满足“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的条件时才能确认为固定资产。  相似文献   

9.
冷琳 《财会月刊》2019,(11):85-88
财政部2017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2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看似与2014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毫不相干,但有些内容很容易混淆,有必要结合具体案例,将两个准则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逐一进行辨析,阐述前者中处置组与后者中资产组的差异,剖析两者在减值确认方法上的异同。同时,指出持有待售资产的减值计提对后续计量没有影响,能否转回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并揭示前者中出售费用与后者中处置费用会计核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适应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规范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披露,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自2000年1月1日起在我国所有企业执行。准则将非货币性资产分为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待售资产之间、非待售资产之间涉及多种资产的交换作为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核算,待售资产与非待售资产之间的交换作为非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核算。前者以账面价值作为计量标准,一般不确认损益。只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才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后者一般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标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  相似文献   

11.
一、初始计量的处理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1.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成本(1)CAS22会计处理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初始确认时,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  相似文献   

12.
一、谨慎性原则在固定资产核算中的运用 1.初始计量时谨慎性的体现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备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和经营管理而持有。(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某一项资产首先要符合资产的定义;其次,还要符合固定资产的确认的两个条件:①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从固定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出,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非常谨慎,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谨慎性地体现。  相似文献   

13.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中,将非货币性资产定义为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以及不准备持有到期的债券投资等。在此基础上,又将非货币性资产划分为待售资产与非待售资产,进而将非货币性交易划分为同类非货币性交易与非同类货币性交易,为非货币性交易的账务的处理做了铺垫。即将待售资产与待售资产相交换,非待售资产与非待售资产相交换,统称为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将待售资产与非待售资产相交换,称为不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如果在一笔交易中,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中既有待售资产又有非待售资产,…  相似文献   

14.
以各种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确认时会计准则与税法不存在差异。固定资产在持有期间进行后续计量时,由于会计与税收规定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以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等处理不同,可能造成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因此,在会计期末企业需要将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纳税调整,并做出相应的账务处理。  相似文献   

15.
常法亮 《财会月刊》2012,(22):34-35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评估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没有作出明确规定,造成实务中对评估固定资产的入账、后续计量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评估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应以评估价值(评估净值)为入账原值,并以此为基数进行后续计量。固定资产的入账不管采用总价法(总额法)还是采用净值法(净价法),在计提折旧时都要以净价法确认的入账价值作为计提折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孙红梅  柴聪 《财会月刊》2011,(19):38-39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企业因持有意图或能力发生改变,使得某项投资不再适合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应当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重分类日,该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一、持有至到期投资介绍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企业不得将下列非衍生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相似文献   

17.
《财务与会计》2018,(7):79-80
财政部于2017年5月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第42号—— 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财会[2017]13号,以下简称持有待售准则),为便于理解,现就有关问题解读如下: 一、关于会计科目 企业应当设置以下科目,正确记录和反映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处置组的相关交易或事项: 1."1481 持有待售资产"科目.  相似文献   

18.
固定资产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且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作为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其核算得正确与否,既会影响到资产负债表反映的信息质量,又会影响到利润表的信息质量。关于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早在2001年11月,我国财政部就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以下简称旧准则),对固定资产确认标准、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及减值方面进行了规范。2006年我国对固定资产准则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并于2月15日与其他会计准则一起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  相似文献   

19.
从固定资产通过会计确认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到固定资产退出会计信息系统的整个过程中,一般会涉及到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固定资产的终止计量等三个环节的计量问题。下文将对固定资产在上述各个计量环节中计量属性选择的相关问题展开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20.
一、固定资产折旧内涵(一)固定资产折旧是企业的一项非付现成本固定资产的价值计量是以取得时的历史成本或原始价值为基础,首先确认为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