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建学习型社会必须重视学习型农村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创建学习型社会必须有广大农民的参与,然而创建学习型农村的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在农村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转变用人上的"城乡二元"思维定势,创建学习型农村。  相似文献   

2.
农村的人才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长期固化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不能给农村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保障。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城乡的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从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出发,探讨信息技术对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对农村的正规教育、医疗保健、技术人员培训以及农村人口的迁移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多个层面保障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为破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必备的人力资源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的能动性,改革现有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保护农民生存的基本权利,保障农村持续发展的人力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其原因在于初始形成的城乡二元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二元供给体制是建国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选择的结果,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和政策决策者对农民落后性的认识是这种二元体制形成的制度环境。因此,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必须真正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彻底改变不合理的户籍管理制度,改变对传统"小农"的认识,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实现农民的小康。由于建国以后逐步形成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和一系列带有歧视农村教育的财政、教育等政策的推行和实施,使得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因而产生了“初始投入不足一农村教育发展弱化一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一农民增收困难一政府财政收入不足一财政再投入不足一农村教育发展进一步弱化”这一怪圈循环。本文首先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分析,然后对中国农村教育怪圈循环的原因进行解释。笔者认为,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培育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具有现代化意识的新型农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突破口,而这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家财政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来提供政策支撑。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以及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和工业化道路的偏差导致农村贫困和农民就业困难,加之国家义务教育公共品投入不足以及关于农村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偏向造成了农村教育的诸多问题.本文围绕农村教育问题进行多元分析,提出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战略思路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国家颁布了很多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但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低,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遭到素质的门槛,同时国企改革,使城市下岗职工和企业内部待岗职工日益增多,加上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对此,本文提出了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和职业培训、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南京十年,即1927~1937年,农民的税费负担迅猛增长,但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踌躇不前,形成二元背离,"农村公共财政陷阱"形成。其主要问题是效率与公平原则遭受破坏,表现为吃饭财政、城乡失衡、贪腐横行。避免农村公共财政陷阱的当代启示是,加强制度建设,转变基层政权职能、完善地方财政分权体制、走财政法制化民主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在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基于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相关数据,通过对农民收入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回归分析和格兰杰检验,可以透析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意义和对农民增收的具体作用机制,表明教育投资对农民增收具有滞后效应,其中健康投资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就是打破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解决现阶段的城乡之间的显著差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经的过渡形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并推动城市化的进程,需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逐步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相似文献   

10.
关于取消农业税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已取得相当成功,但是城乡二元经济格局并未打破,农村的税收环境依然不如城市。因此,笔建议:在取消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进一步取消农业税,改征农民个人所得税,以统一城乡税收环境,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